《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研究:生態學的視角》從生態學的視角,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研究領域,把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視作一個生態系統,研究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生態主體、生態環境、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并從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內部要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提出要實現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平衡,除進行系統的自我調控外,還需要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等人工調控手段,構建制度規范機制、質量監管閉環機制、整合協作機制等生態化的機制。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跨國高等教育在中國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必然產物,其與公辦、民辦高校一起,被稱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三駕馬車”。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隨著中外合作辦學規模效益與社會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質量問題越來越引起包括來自學生、家長、社會、教育行政部門、辦學機構本身等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已進入“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階段,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建設是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與監管體系,尤其是近10年以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以及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許多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不斷努力構建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培養了大量國際化人才。但由于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起步較晚,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科專業設置、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質量評估管理等保障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我國在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上的缺失。如何制定既符合國際規范又適應我國國情的有效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中外合作辦學正確的辦學方向,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的運作和管理,真正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保障學生的利益,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鑒于此,我們應該直面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客觀、全面地分析,并給予科學地解決,這也就成為本書研究的出發點。
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研究領域,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升為旨歸,既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管理理念的拓展,也是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的創新。本書嘗試從生態學的視角,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厘清生態學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基礎上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中的質量保障管理主體、質量保障承擔主體和質量保障監督主體,與中外合作辦學生態環境間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具有明顯的生態性。同時,研究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主體、環境、結構和功能,認為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存在著主體生態結構失衡、主體生態鏈條斷裂、主體生態區位“畸變”;分析了政治環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相對脆弱等生態問題;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和治理結構,指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除具備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的三大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診斷功能、監督功能、調控功能等特殊功能。最后,從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內部要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提出要實現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平衡,除進行系統的自我調控外,還需要通過市場調控和政府宏觀調控等人工調控手段,構建制度規范機制、質量監管閉環機制、整合協作機制等生態化的機制。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網絡資料,也咨詢了諸多相關學科的專家,但由于時間倉促及自身認識水平有限,書中存在著不妥和錯謬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劉劍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湖南省職教高地建設、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等課題8項;參與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撰寫著作、教材4部。
郭麗君,女,漢族,1975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學學科帶頭人,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2021-2025年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專家,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湖南省高職專業認證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教師發展與教育生態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3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省部級課題20余項;相繼在《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40余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著作《高等教育生態學引論》《教師發展視野下高校教學評價研究》等10部。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湖南省高校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等教學科研獎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態學的發展
一、生態學的內涵
二、生態學的發展
第二節 生態學方法及其跨學科應用
一、生態學方法
二、跨學科應用
第二章 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生態學基本理論
一、生態平衡理論
二、生態位理論
三、生物多樣性理論
四、協同進化理論
第二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生態學闡釋
一、生態系統
二、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構成
三、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特性
第三章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生態主體
第一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生態主體的構成及特征
一、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生態主體的構成
二、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生態主體的特征
第二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主體交互的生態機理
一、質量保障主體生態鏈的形成
二、質量保障生態主體間的競爭
三、質量保障生態主體間的調適
四、質量保障生態主體間的協同
第三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主體的生態困境
一、質量保障主體生態結構的失衡
二、質量保障主體生態鏈條的斷裂
三、質量保障主體生態區位的“畸變”
四、質量保障主體生態環境的“脆弱”
第四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主體的優化
一、質量保障生態主體優化的原則
二、質量保障生態主體優化的路徑
第四章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 環境與生態環境
第二節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系統的生態環境
一、政治生態環境
二、文化生態環境
三、資源生態環境
……
第五章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結構
第六章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功能
第七章 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生態系統的平衡與調控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