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現實中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使人們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另一方面,農業生產中“污染行為”依然存在,綠色化生產進程緩慢。這是否說明農民的農業生產實踐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固有的矛盾?
《農民綠色生產行為及激勵機制研究:基于生態經濟理性視角》試圖闡明農民生態經濟理性的客觀存在及其發揮作用的可能性,通過討論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的個體行為決策模式及其對農民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分析如何達成綠色生產的集體行動,探究農民綠色生產行為的激勵機制,以期回應社會關切問題,并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益參考。
綜觀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沒有哪個歷史時期的人們像今天的人們一樣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并不斷思考著人與自然在未來如何和諧相處。從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視角出發,農民是否開展農業綠色生產的核心因素在于生態環境能否被納入農民的決策約束,或者說關鍵在于生態環境利益在農民權衡與決策過程中所被賦予的權重高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農民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時期,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利益增加的邊際效用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說其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需求不一樣,當生態利益的權重足夠大時,農民的效用函數將會由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改善兩方面共同決定,進入生態經濟發展要求下的理性決策模式。這種決策模式與過分注重物質財富創造的傳統經濟發展階段的理性決策模式的區別在于,生態環境改善的邊際效用是否能高到足以影響農民的決策選擇。在不同的決策模式下,發揮作用的成本和收益集合不一致?梢,當前農業生產中的“破壞環境”行為依然存在且屢禁不止,原因在于在生產的決策過程中傳統經濟理性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生產者缺乏綠色生產的內在動力,導致其生態經濟理性的實現程度不高。
因此,本書通過理論推演和現實歸納,分析農民生態經濟理性影響其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決策模式的作用機理及其動因,探究實踐中是否存在生態經濟理性強化的現實基礎,以構建相應的理論基礎;利用微觀調研數據,評估現階段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生態經濟理性的實現程度和群體差異,進而分析與考察生態經濟理性實現程度對于農民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嘗試建立起可協調生態經濟建設和綠色生產發展的農民綠色生產激勵機制。
本書為審視和探究農民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及激勵措施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即生態經濟理性視角,這有利于闡明即使在以自利為導向的理性決策框架下,“生態和經濟”仍然能夠有機地統一于農民及農業生產行為中。
本質而言,必須看到農民的農業生產行為是一種經濟行為,其討論的根本問題依然要回歸到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經濟學的行為分析框架下,人的行為決策目標在于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相關研究中,涉及親環境行為往往傾向于道德或責任等因素,這是因為未對農業綠色生產中生態環境成本或收益的私人部分和社會部分進行有效區分而混淆了兩對關系,一是“生態和經濟”的關系,或者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農民如何權衡自我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二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即農民的綠色生產所產生的環境改善收益是為社會全體所共享的,但農民卻承擔所有成本,這顯然與理性人的基本前提不相符。將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和私人與社會的關系混為一談,即保護生態環境與利他、責任等因素完全等同,這就間接忽視了個體對于自身生態環境方面利益的需求,同時將“私人和社會”的沖突混淆為“生態與經濟”的對立。
本書直面現實問題:單純作為經濟行為的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保護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谏鷳B經濟理性視角,重新審視農民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明晰與厘清生態經濟理性與傳統經濟理性的區別與聯系,論證農民生態經濟理性的存在及其在農民綠色生產行為決策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從而對經濟理性分析框架進行可能的有益補充,在闡明生態經濟發展時代、剝離生態良知等利他色彩因素后,農民生產的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如何統一于生態經濟理性決策框架,回應了作為經濟行為的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保護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社會關切問題。
本書獲得了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CARS-20)的資助。同時,本書的完成依托于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研究”,在數據收集、課題論證、人員經費支持方面給予了有力支撐與保障。在本書研究論證及完成期間,還得到了包括華中農業大學在內的多所高!叭r”問題專家學者的指導。在此,筆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寫作時間倉促,書中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張童朝,1991年生,2020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曾赴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進行訪學與合作研究,現任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特聘副教授。重點關注農業資源與環境經濟及生態與減貧問題研究,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農業技術經濟》《資源科學》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1項,并作為主要成員參與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顏廷武,1977年生,2005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曾赴美國佐治亞大學進行訪學與合作研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兼任湖北省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等。長期圍繞農業產業經濟、資源環境經濟、農業技術經濟等開展研究探索,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自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30余項。以首通訊作者在《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農業經濟問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等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5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思路和內容
1.4 研究方法和區域概況
1.5 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農業綠色生產研究
2.2 理性視角下農民行為研究
2.3 文獻評述
第3章 理論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
3.2 理論基礎
3.3 理論分析
第4章 農民綠色生產中的生態經濟理性實現程度評估
4.1 指標設計
4.2 數據與方法
4.3 實證結果與分析
4.4 農民綠色生產中生態經濟理性實現程度的群體差異分析
第5章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行為分析
5.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5.2 數據來源與模型方法
5.3 農民綠色生產行為現狀描述
5.4 實證結果與分析
5.5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行為再分析
第6章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集體行動的困境與應對
6.1 選擇性激勵理論回顧
6.2 農民綠色生產集體行動困境: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個體與集體的沖突
6.3 農民綠色生產集體行動的達成:選擇性激勵
6.4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集體行動困境的應對思路
第7章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的生態補償標準
7.1 農民綠色生產生態補償的緣由
7.2 方法選定與介紹
7.3 問卷與訪談設計
7.4 農民參與農業綠色生產的生態補償標準評估結果
7.5 生態經濟理性實現程度對農民綠色生產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的影響
第8章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的激勵機制構建
8.1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激勵的基本目標
8.2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激勵的基本原則
8.3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激勵的實現路徑分析
8.4 生態經濟理性視角下農民綠色生產激勵的具體措施
第9章 研究結論、不足及展望
9.1 研究結論
9.2 不足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本書所用調查問卷中的問項(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