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上下)》是陳恭祿先生著作中影響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陳恭祿先生學兼中西,這部《中國通史》提綱挈領、舉重若輕,以自己的視角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經濟、民族、思想、宗教、藝術方方面面的繁復演變作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全書共60篇,70余萬字,由史前寫至清代,是一部持論公允、史料豐富、詳略得當的中國通史著作。本書前20篇從史前寫至三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已經出版,為當時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據陳恭祿先生的遺稿整理而成。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陳恭祿先生遺稿塵封多年后公開出版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極有影響力的大學歷史教科書之一
代表民國知識分子立場和學術水準的經典之作
陳恭祿(19001966),江蘇省丹徒縣高資鎮人。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并稱為史壇二陳。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 《印度通史大綱》 ,這兩本書填補了當時高等教育教學參考書的空白,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月內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自序
1第一篇 我國地理及其影響
1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漸開拓謬誤之實例自然區域河流土壤與氣候礦產治亂之一解釋耕地之估計地理與職業地理與政治對外觀念經濟情狀建設路徑
第二篇 史前社會 史前之說明老北京人舊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體質推定年代之標準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來先祖湯之故事大甲祖乙盤庚武丁商季諸王紂之故事王之威權傳位制官制疆域鄰國生活情狀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強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東征封建制度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東方東南夷社會情狀
第五篇 東周. 王之地位五國疆域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楚之爭晉悼公弭兵之會小國擔負之一斑
第六篇 東周(續前)
大夫專政公孫僑楚靈王晉宋諸國吳之興亡越之崛興文化區域之擴大封建之破壞享受之不平戰爭情狀之一斑農民之苦工商社會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戰國
戰國三國之疆域變法之趨勢魏文侯韓昭侯吳起相楚商鞅之變法田氏篡齊燕之形勢中央集權稱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開拓
第八篇 戰國(續前)
秦惠王齊之強大合從連橫秦昭王養客之風氣列國之情狀秦滅六國文化區域武備之進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學藝
學藝之發達孔子略傳孔子學說子思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法家文學
第十篇 秦始皇為人皇帝之尊嚴官制疆域關中之經營馳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寧人民北筑長城 南征興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漢高祖
劉邦入秦項王之威權禍亂之復起社會制度之變更漢郡諸侯王列侯天子之尊嚴三公九卿等官法令南方諸國匈奴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政治現狀呂后專政諸呂之亂文帝與大臣重農業減刑罰禮遇大臣短喪七國之亂政治上之改革封建制度之失敗戶口之激增游俠之風對外之關系
第十三篇 武帝
養士風氣之丕變取士之方漢與匈奴之關系西域之經營通西南夷滅南越徙越人并朝鮮十三州農民生活之一斑財政之困難政府之收入刑罰與叛亂晚年之境遇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昭帝廢立之變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政治現狀之一斑人民之疾苦禍亂之主因匈奴之降服西域之歸順羌亂之平定烏桓之臣服向外經營之影響
第十五篇 王莽 專政之經過惠民之政稱帝官制之變更馭下之嚴厲大規模之改革六管貨幣政策之失敗對外戰爭天災與盜賊晚年之境遇覆亡功罪之評議
第十六篇 光武帝 大亂之復起全國之擾亂關東之平定隴蜀之經營死亡之慘重朝官諸侯地方官制仕途禍亂之防范奴婢之待遇對外關系光武之評論
第十七篇 明帝至質帝 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梁冀專政太后聽政選舉制戶口分布之情狀北匈奴羌亂西域
第十八篇 桓帝至獻帝
桓帝靈帝黨錮之禍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獻帝袁紹雄踞河北曹操之活動徐州之禍亂荊益之情狀曹操專政北方之平定南征之失敗劉備據有益州劉備之失敗三國之成立死亡之慘重外患
第十九篇 兩漢學藝
學術工具學術之不發達董仲舒劉安王充保存古籍統一文化兩漢風氣之不同鄭玄司馬遷班固科學散文司馬相如詩歌美術
第二十篇 三國
三國稱帝魏文帝明帝司馬氏之專政諸葛亮蜀之微弱吳國大事三國之亡三國疆域官制人民之負擔
第二十一篇 西晉 疆域與戶口改革官制軍制人才之缺乏長官之奢侈人民之痛苦羌、氐之禍武帝之家庭禍亂之迭起懷帝愍帝天災之嚴重北方之擾亂流人之亂死亡之一斑
第二十二篇 東晉 江東情況南下之北人元帝明帝蘇峻之亂桓溫秦晉之戰叛亂之迭起劉裕國君之無權官制政治之廢弛疆域戶口稅制兵制
第二十三篇 五胡之盛衰 內徙之胡人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冉閔李雄前燕前秦之強大苻堅之政績南征之失敗后燕關中之叛亂后燕之盛衰南燕關中之情況北方統一慘狀之一斑文化之同一
第二十四篇 宋南北朝宋武帝文帝禍亂之迭起宋亡之原因官制疆域與戶口土地之開辟人才之缺乏貨幣
第二十五篇 齊
齊高祖典簽之威權武帝明帝齊亡人民之苦
第二十六篇 梁
蕭衍之起兵文人治國之道宗室之誤國武帝之為人侯景之亂元帝梁亡
第二十七篇陳陳霸先之起兵陳之建國國中之情況文帝宣帝后主南朝之武力社會經濟情況之比較
第二十八篇 魏
道武帝太武帝孝文帝之家庭祿制之頒行授田之計劃遷都
第二十九篇 魏(續前)
宣武帝國事之敗壞北邊之亂魏之覆亡魏之舊俗疆域政治情況稅制
第三十篇 北齊 高歡之建國高澄文宣帝齊之衰弱政治情狀齊律
第三十一篇 北周
宇文泰之據關中領地之擴大制度之變更宇文護之專政武帝之功業周亡高門第之演變
第三十二篇 魏晉南北朝學藝
文化區域清談佛教之思想儒學道教史書科學文學美術
第三十三篇 隋
隋之建國中國之統一戶口官制防范煬帝
第三十四篇 唐高祖與太宗
禍亂之大起中國之平定家庭之變太宗之內政鄰國之關系官制臣下之防范兵制稅制
第三十五篇 高宗至玄宗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太子之地位漕運官制軍隊之腐化
第三十六篇 肅宗至宣宗
宦官之亂政安史之亂諸帝皇帝之無能宦官之禍朋黨之禍藩鎮之亂稅制戶口第三十七篇 唐之覆亡及其貢獻 唐末四帝朝臣之責任藩鎮之情況禍亂之起黃巢唐之覆亡禍亂之慘狀種族之平等信教自由考試制與世族士大夫享受之講究
第三十八篇 五代 禍亂之多五代之背景梁唐晉漢周擁立之風氣官制疆域十國人民之苦
第三十九篇 隋唐五代之學藝
佛學之要義儒學學校與書籍史學科學文學美術
第四十篇 宋太祖 宋之得國內亂之平定中國之統一禍亂之范圍官制入仕之途徑
第四十一篇 太宗至英宗 太宗諸帝政治情況言官之害政冗官武備之廢弛戶口民生之苦鄰國
第四十二篇 神宗與王安石 神宗與王安石之關系變法之阻力改善農民生活法商業新法免役法軍事改革法教育之改革變法之評論安石之去位南方之經營西北之拓地
第四十三篇 北宋之衰亡
舊黨下之政治司馬光之執拗財政之困難言官之害政黨內之爭舊黨之失敗新黨之報復新黨之領袖徽宗之失德蔡京之所為人民之痛苦北宋之亡
第四十四篇 宋高宗
高宗之立盜賊之平定大將之驕橫恢復之困難和議戰爭之復起人民之負擔大將之罷兵權和議之成功宰相之威權政治之廢弛和戰之爭論
第四十五篇 南宋之衰亡
諸帝改革之失敗黨禁政府之腐敗北伐之失敗對外之失策人民之苦貧民負擔之奇重田稅之整頓公田貧窮之原因儒生之誤國南宋之亡生活之情狀
第四十六篇 遼金夏
環境之影響契丹之建國諸帝政治制度遼與鄰國之關系遼亡金之強盛
第四十七篇 遼金夏(續前)
金之疆域諸帝政治制度財政金之衰弱覆亡夏之興起李元昊夏與鄰國之關系
第四十八篇 宋之學藝 佛教新儒學道教學術進步之原因歷史考古與地理科學文學美術工藝
第四十九篇 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之環境大汗之部屬大汗之戰略戰禍之慘重西征窩闊臺大會遭遇之困難蒙哥大帝國之情況漢制之采用
第五十篇 元世祖 大帝國之分裂政治改革侵略戰爭疆域與戶口政治制度漢人之地位財政狀況糧運
第五十一篇 元之衰亡 諸帝政治情狀財政困難軍隊之腐化人民之苦治河元亡
第五十二篇 明太祖 叛亂之起朱元璋之起兵中國之經營勝利之原因損失之重戶口之分布官制臣下之待遇軍隊之腐化田制之改革財政防范
第五十三篇 明之盛世
爭位之亂成祖之為人皇帝之威權仁宗宣宗政治腐敗北京之經營漕運疆域與戶口財政情況東南亞之經營
第五十四篇 明中世之情狀
諸帝之縱欲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宗人宦官大學士政治之腐敗莊田財政人民之生活盜賊軍隊對外關系
第五十五篇 明之衰亡
張居正政治之腐敗宦官之害政軍隊之敗壞財政情況人民之苦戶口與耕地流寇之亂明清之戰
第五十六篇 元明學藝
學說之不發達學術機構王守仁佛教道教其他宗教歷史與地理科學文學美術
第五十七篇 清之興起
女真之興起太祖之建國太宗之改革清、明之戰八旗主權之演變中國之統一軍隊之病民官制改革之困難
第五十八篇 清圣祖
圣祖之為人人才之缺乏三藩之亂臺灣之降治黃河中俄交涉開拓之領土邊地之荒廢人口問題財政諸子之爭立
第五十九篇 清之中世
君權之發達財政軍隊之腐化武功土地利用與人口戶口增加禍亂之醞釀對外思想鴉片戰爭
第六十篇 清之學藝
清初儒學戴震康有為宗教纂書之盛毀書史學科學文學戲曲美術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