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認為世界到處充滿暴力與危險。只要看新聞,就無法不注意到那些越來越可怕的虐待、謀殺、騷亂和戰爭。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真的是特別暴力的嗎?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的處境到底是變好了,還是惡化了?斯蒂芬·平克在這本令人震撼的著作里告訴我們:暴力其實在減少,我們正生活在歷史上特別和平的時代。他以暴力水平為標尺,用六大趨勢重新歸納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并展示了大量數據資料和上百幅圖表,量化了暴力減少的趨勢: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隸制、殘酷刑罰和濫用死刑曾經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但如今被廢除了;家暴、強奸、虐待兒童和動物,都發生了實質性的減少……
那這一切又是怎樣發生的?是因為人性改變了嗎?平克認為,解釋暴力減少的關鍵在于理解將我們推向暴力的五種心魔和將我們帶離暴力的四位善良天使,以及這些內生的心理機制如何影響人的行為。人性并沒有改變,但諸多有利的外生力量(如政府組織、識字率、商業和都市的文明進程等)出現,讓天使壓制了心魔,使我們越來越有能力控制沖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愿做交易而不是搶劫,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誘惑,導致暴力的減少。
平克以他的獨特視角和充分證據,啟發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對人性、進步和現代化的固有觀念。本書的結論必然會引起爭論,但這只是一個開端,它將引導我們用更科學的視角、更開放的心態來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命運。
序言
本書所談論的可謂人類歷史最重大之事。無論你是否相信(我知道大部分人不相信),縱觀歷史長河,暴力呈現下降趨勢;而今天,我們也許正處于人類有史以來最和平的時代。暴力下降的過程肯定不是平滑的,暴力并未全然消失,這一趨勢也不能確保會持續下去。但無論我們觀察的是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還是短期事態,大至發動戰爭,小到體罰兒童,暴力的下降趨勢有目共睹,無可置疑。
暴力的退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無所不在。一個人如果時刻憂慮自己會被劫持、強暴或殺害,如果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設施可能在落成之際即被洗劫和焚毀,他就很難在生活中發展精美的藝術,很難學習和經營自己的事業。
暴力的歷史軌跡不僅影響人們如何生活,也影響人們對生命本身的認識。人類久經廝殺,處境到底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還有什么比解答這個問題,更能讓我們認識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呢?家庭、部族、傳統和宗教,飽受個人主義、世界主義、理性和科學種種力量的侵蝕,對于這種現代性,我們又該做何理解?我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一場充斥著犯罪、恐怖主義、屠殺和戰爭的噩夢,還是以歷史標準衡量,正在享受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共處時期,答案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歷史的變遷。
對暴力變化趨向是在減弱還是在增強的判斷也離不開我們對人性的理解。雖然人們通常認為以基于生物學的人性理論,將暴力視為宿命,而心智白板論則認為暴力是后天生成的。我的觀點恰恰與此相反。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類之初的自然狀態和人類歷史進程的開端?相信暴力一直在增強的人認為,我們創造的世界已經毒化了人類自身,而且很可能已經無法逆轉;而認為暴力在減弱的觀點認為,我們的起點確實很低,但文明將我們引向崇高,我們可以期望這一向上的進程將會持續下去。
本書篇幅巨大,但我別無選擇。首先,我必須要說服你,暴力在人類歷史上是下降的。我知道,此論必定遭到質疑、責備,甚至激起憤怒。我們的認知將我們預設為相信自己生活在暴力時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有媒體推波助瀾,其信條是見血的消息上頭版。人類的頭腦在估算事件概率時,總是避難就易地從回想案例和圖像開始。與老人安然辭世的畫面相比,殘暴殺戮的場景更易令人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而刻骨銘心。不論暴力死亡的比重有多小,它的絕對數都足以填滿媒體的晚間新聞,讓人們對暴力的印象與其實際分量完全脫節。
放大危險感也符合道德心理學。從來沒有人會為了宣揚世界已經變得更美好了去招募志愿者,傳播好消息的人總是被告誡閉上嘴巴,以免誘發人民的自滿情緒。而知識界的大部分人都極不愿意承認,在文明、現代性和西方社會里還有些積極的好東西。也許,正是某種最初推動暴力下降的力量,制造了暴力永存的幻象。暴力行為的下降,與對暴力的容忍和頌揚的減少并行一致,人們態度的變化通常起著先導作用。按照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暴行的標準,得克薩斯州的注射死刑,偶發的流氓挑釁少數族裔的種族仇恨罪,都只能算是些小打小鬧。但是,站在當代的道德制高點上俯視,看到的是人類可以如此沉淪,而不是我們的標準已經提高了。
面對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只能用數字,用收集的數據資料并制成圖表來說服你們。我會解釋數據的來源,盡力說明數據是如何采集的。我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在家庭內、在鄰里中、在部族之間和其他武裝割據之間,以及在主要民族和國家之間各個層面上都發生了暴力的消減。如果每一個層面上暴力歷史的軌跡各有其特質,那么它們就應該各有專著論述。但讓我一再驚訝的是,回顧過去,世界上各個層面的暴力幾乎呈現一致的下降趨勢。這就有必要在一本書中結集文獻,尋找這些發展在何時、如何并為何出現了這些共性。
我希望能讓讀者相信,當很多不同形式的暴力都在向減弱的方向移動,很難說這是一種偶然,因此需要我們給出解釋。暴力的歷史很自然地可以演繹成一個道德的傳奇一場正義反抗邪惡的英勇奮戰,但這不是我的出發點。我的方法是對歷史的因緣進行廣義的科學解釋。我們可能會發現,道德領袖們(moral entrepreneurs)主流道德的制定者和捍衛者以及他們的活動對和平有著特殊的貢獻。我們也可能發現一些更直白的原因,比如技術、政府、商業或知識等方面的變化對和平的作用。暴力下降不能被看作一個不可阻擋的、能將人類帶往完美和平這一最終目標的進步力量,它只是基于不同歷史階段、不同人類群體行為的一組統計趨勢。對此,它需要我們給出心理學和歷史學的解釋:人類心智是如何應對情勢之變的。
這本書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討暴力和非暴力心理學。我大量援引的心智理論(the theory of mind )是對認知科學、情感和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和進化心理學,以及其他有關人性的科學研究的綜合。在我的著作《心智探奇》 (How the Mind Works)、《白板》(The Blank Slate)、《思維探秘》(The Stuff of Thought)中,我探討過這些理論 。我從中認識到,心智是一個具有認知和情感功能的復雜系統,這些功能由大腦實現,而大腦的基本構造又源自進化過程。這些功能的某些部分讓我們產生各種暴力傾向,而另一些功能比如林肯所說的我們本性中善良的天使,則把我們引向合作與和平。解釋暴力減少,也就是辨識文化和物質環境中有哪些變化,讓我們天性中愛好和平的動機占了上風。
最后,我要證明,人類的歷史已經融入人類的心理層面。人類的一切事務都彼此關聯,暴力事件更是如此。無論在歷史上的何時何地,和平的社會總是更富裕,教育水平更高,管治得更好,更尊重婦女,有更多的機會從事貿易。在這些幸福的特性中,哪些開啟了良性循環,哪些只是伴生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所以人們會給出一些自己也不滿意的循環解釋,比如,暴力減少是因為文化中的暴力因素減弱了。
社會科學家將社會變量分為內生和外生兩種,前者處于系統內部,可能受到它們所試圖說明的現象的影響,而后者則受外力的驅動。外生力量可以來源于技術、人口、商業和管治機制的變化,也可以來自知識領域,比如新思想的孕育和傳播以及其自有的生命力。對歷史變遷最令人滿足的解答就是找到一個外生的觸發力。我會在數據允許的限度內,試圖識別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曾經作用于我們心智的外生力量,而這些力量就是導致暴力下降的原因。
對這些問題的檢討,匯聚成此部長篇巨著這本書分量太重,我不妨將主要結論在此做一個預覽。《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個關于六大趨勢、五個心魔、四位善良天使、五種歷史力量的故事。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當今西方世界極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有影響力的百人、《外交政策》雜志的世界百名思想家和《前景》雜志全球思想家名單。
他于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后任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兼認知科學神經中心主任,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是實驗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也是語言學與心智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2016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平克恣意的才華、引人入勝的文筆和很具說服力的論證方式,讓他的主要著述都成為全球暢銷書和經典讀物,其中《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和《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都曾入圍普利策獎。
平克是一顆明星,有他實乃科學界的運氣。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
斯蒂芬·平克是現代知識分子真正的楷模。
《新聞周刊》
我們時代極重要的知識分子。
《南德意志報》
地球上極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每日野獸》
為社會公眾利益,而致力于學術文化的普及……尤其擅長用通俗易懂而不乏風趣的敘述方式,講解復雜、專業的知識。
《科學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