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無處不在,創新的力量無可,可以讓大學生變得更加自信,猶如一把利劍,劃破長空,突破禁錮,絞一切攔路虎,吸引著尋夢人去追尋。
現實中,有不少大學生對創新活動有心理包袱,認為創新是科學家和天才的“專利”,對普通大學生來說像遙遠星空一樣,神秘而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實不然,創新,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社步,使人類社會變得更美好。它沒有格式,只有新穎和。
本教材第1章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可使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創意創新,不能沒有創新精神,但只有創新精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掌握了第
2
章介紹的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就會覺得創新其實可以很簡單,例如,找出某些事物的一些缺點,然后去它、去完善它,這便是一個小小的創新。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甚微,而人的大腦的潛力卻是相當巨大的。同學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一顆勤于思考的大腦,只要有夢、有想法、有實踐,就能獲得創新的成果。創新,每個人都會!有了創新成果,就需要申請專利和發表論文,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向社會呈現出來。本教材第
3 章知識產權與創新成果,向同學們介紹了如何申請專利及如何撰寫并發表學術論文。
同時大學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當發現生活中的商機的時候,要抓住機會大膽創業。有創業欲望的大學生,在校學即可選擇自己長、愛、興趣的領域,直接對準創業目標入創業過程,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然后根據創業需要反過來補充相關知識,邊創業邊學創業實踐中學長,用信心和毅力去創。
大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產權、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創辦一個具有創新創造元素的高科技公司是創業,與所學專業八竿子打不著地在菜市場擺個攤、在路邊工商部門地點弄個早點鋪也是創業。各種嘗試沒有高低之分,如果能淘到,那很好。體驗創業的艱辛、創業的環節,思考和驗證自己是否真正適合創業,為以后實施高的創業打下基礎,這種經歷同樣是可貴的。大學生不能做創業計劃比賽的“高手”,企業運作的“低能兒”。這需要大學生們用挫折經歷來積累經驗為下一次創造基礎。
為減少創業的風險,提高創業率,就要認真學知識。本教材第4章到第7章,分別向同學們介紹了如何組建創業團隊、如何識別創業機會與風險、如何制定創業計劃、如何開辦一個新企業。
在內容上,本教材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提供了從創意創新到創業一條龍具體、實用、可作性強的學;在編寫體例上,案例豐富,學、與難點醒目,既提高學生興趣,又方便學生的學/p>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李焦明教授任本書主編,負責全書內容的設計和統稿工作;沈陽藥科大學副教授趙喆、青島求實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唐國龍、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滕銘明、實驗師袁和榮擔任副主編;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張小軍教授擔任主審;沈陽藥科大學副教授趙喆編寫了第1章和第5章,黑龍江八一大學張穎講師編寫了第2章,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王穎、實驗師袁和榮、助理研究員滕銘明分別編寫了第3章、第4章、第6章,青島求實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唐國龍編寫了第7章。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同類教材,在此對相關人員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限于編者的,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20年3月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38次提到“創新”,13次提到“創業”,尤其是2次專門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有通過萬眾創新,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市場,才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只有通過大眾創業,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場主體,才能增強市場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
可以說,人類社會是伴隨著創新而誕展的,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創新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與生俱來,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概念化過程。“創新”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3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人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可以在后天依靠培訓而重新激發和提升的一種能力。
在經濟學上,創新的概念起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5種情況:①引入一種新產品;②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一個新的市場;④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⑤采用新的組織形式。
其實,創新還應包括觀念和思維的創新,這也是很重要的。有位教授曾總結道,深圳特區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首于制度的創新。如果沒有特區拓荒者的觀念和思維的創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創新,更談不上深圳的驚人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