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主要是介紹江浙一帶富有特色的飲食的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單”。但其內容相當豐富,包括了海鮮、特牲、羽族、水族、素菜、點心、茶酒等等十四單,當時江浙人生活中各種類型的飲食幾乎網羅殆盡。每一單羅列的品種也十分可觀,例如《特牲單》就介紹了三十馀種菜肴,涉及到豬、牛、羊、鹿、獐、果子貍等牲畜與動物的許多烹飪方法;《點心單》介紹了面、餅、餃、餛飩、合子、饅頭、面茶、粽子、湯團、糕、豆粥等五十馀種點心的做法。它集中了江浙廚師長期積累的豐富的烹飪經驗,彌足珍貴。
詩人美周公而日“籩豆有踐”,惡凡伯而日“彼疏斯稗”。古之于飲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稱“鼎烹”,《書》稱“鹽梅”,《鄉(xiāng)黨》《內則》瑣瑣言之。孟子雖賤“飲食之人”,而又言饑渴未能得飲食之正。
可見凡事須求一是處,都非易言。《中庸》日:“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典論》日:“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古人進髻離肺,皆有法焉,未嘗茍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藝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執(zhí)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眾美。有學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傳者。余都問其方略,集而存之。雖不甚省記,亦載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覺好學之心,理宜如是。雖死法不足以限生廚,名手作書,亦多出入,未可專求之于故紙;然能率由舊章,終無大謬,臨時治具,亦易指名。
或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日:“執(zhí)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食飲雖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若夫《說郛》所載飲食之書三十余種,眉公、笠翁,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閼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會,吾無取焉。
前言
序
須知單
戒單
海鮮單
江鮮單
特牲單
雜牲單
羽族單
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
雜素菜單
小菜單
點心單
飯粥單
茶酒單
【譯文】諺語說:“什么女子配什么丈夫。”《禮記》說:“比擬一個人,必須以與他相同的一類人做比喻。”烹調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凡做成一道菜,必須要有輔佐的材料相搭配。清淡菜肴,配清淡配料;濃烈菜式,配濃烈配料;菜肴柔和,配料也要柔和;菜式剛硬,配料也要剛硬,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其中有些食料,可以配葷的,也可以配素的,如蘑菇、鮮筍、冬瓜等;有的菜只能配葷的,不能配素的,如蔥、韭、茴香、新蒜等。有的菜只能配素,不能配葷的,如芹菜、百合、刀豆等。常看到有人把蟹子粉放到燕窩里面,把百合放在雞肉、豬肉里面,簡直就是讓遠古時候的唐堯與西晉的蘇峻對坐,太荒謬可笑了。但也有葷素互用很出效果的,比如炒葷菜時用素油,炒素菜時用葷油。
本身味道過于濃烈的東西,只適宜單獨使用,不可與其他東西搭配。就好李絳、張居正一類精明強干的人,必須專用其長,才能人盡其才。食物中,鰻魚、鱉、蟹、鰣魚、牛羊肉等,都是只能單獨食用,不可和其他東西搭配烹煮的。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東西的味道太濃厚,力道很大,但缺點也很多,需要用五味精心調和烹制,才能得到其美味,去其弊端。哪里還顧得上舍棄它的本味而另生枝節(jié)呢?南京人喜好用海參配甲魚、魚翅配蟹粉,我一見這種做法就要皺眉頭。甲魚、蟹粉的味道,不足以分給海參和魚翅,而海參、魚翅的弊端,卻足以污染甲魚和蟹粉。
火候須知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矣。有須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則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湯之物是也,性急則皮焦而里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雞蛋之類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鮮魚、蚶蛤之類是也。肉起遲則紅色變黑,魚起遲則活肉變死。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燒,則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轉為仙,儒家以無過、不及為中。司廚者,能知火候而謹伺之,則幾于道矣。魚臨食時,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膠粘者,死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