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轉型和社會重建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結構經歷了快速變遷。超大城市社區成員原子化、社會聯結弱化、社會規范失靈等影響著城市的健康發展。重建中國社區原初的溫情,增強社區認同,助推社區自治,實現熟人社區建設目標,是推進社區治理的難點。本書以北京和深圳為調查地,整合實證范式和行動范式。在分析兩個超大城市熟人社區建設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在不同類型社區開展個案研究,并運用社區工作、小組工作等方法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提出超大城市熟人社區的建設路徑是在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前提下,以社區社會資本培育為切入點,依托社區服務,重點激發與培育居民的主體性。為助力社區建設和社會治理,構建美好社會貢獻智識。
李敏,法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城鄉社區治理與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校黨委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 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國家一流課程負責人、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高校優秀專業課主講教師。兼任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社區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社區研究、性別研究、家庭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出版著作及教材多部,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
導論 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二 研究思路與研究框架 三 研究設計第一章 熟人社區建設:研究譜系與理論基礎 一 國內外研究譜系 二 理論基礎 三 概念界定第二章 熟人社區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一 熟人社區建設的機遇 二 熟人社區建設的挑戰第三章 熟人社區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 鄰里熟識的現狀 二 守望相助的現狀 三 社區認同的現狀 四 自主自治的現狀第四章 熟人社區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 社區社會資本與熟人社區建設的關系 二 社區服務與熟人社區建設的關系 三 社區安全與熟人社區建設的關系 四 社區環境與熟人社區建設的關系第五章 熟人社區建設的個案研究 一 北京市朝陽區農轉居社區 二 北京市海淀區混合型老舊社區 三 深圳市坪山區農轉居社區 四 深圳市羅湖區城中村社區第六章 熟人社區建設的行動研究 一 北京市大興區商品房社區 二 北京市海淀區單位型小區 三 北京市朝陽區傳統老舊社區第七章 超大城市的熟人社區建設路徑 一 多元主體協同是熟人社區建設的前提 二 激發社區參與是熟人社區建設的關鍵 三 搭建社區網絡是熟人社區建設的核心 四 提升社區信任是熟人社區建設的根基 五 形成社區規范是熟人社區建設的保障 六 實現社區自治是熟人社區建設的主旨第八章 結論與反思 一 結論 二 反思參考文獻附錄 附錄1 調查問卷 附錄2 訪談提綱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