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功夫”論即儒家心性哲學的實踐部分,是傳統儒家有關身心修養的論述。儒家自先秦以來,致力于建構一種天人一貫的性命論,則“功夫”(工夫)則是其中的媒介性環節,所謂“內在超越性”即指此“內圣”的過程。本書借鑒當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內在超越”概念分析傳統儒家“功夫”論的內涵。內在超越概念蘊含著以內在性通達超越本體的環節,而這一環節恰恰可以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構提供坐標和參照系。不過,歷史上儒家很少對身心修養體系作出清晰而層次分明的界定,為此,本書勾稽文獻,梳理辨析儒家內在超越性的三種功夫實現路徑::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顯心體;第三,由靜觀以見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養體系的類型和次第,總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功夫模式。作者遍閱儒釋道三家典籍,提煉相關概念,將儒學功夫論與道家內丹學等相比較,并參考內家拳的修煉功夫,豐富了儒家對于功夫的相關表述,基于孔孟—宋代新儒家的心性學傳統,建構了一套儒家功夫修養體系;并將儒家功夫與當代西方哲學如倫理符號學、工匠哲學相結合,探討了儒家功夫的當代價值。
彭戰果,哲學博士,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蘭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西哲學比較。出版有《儒墨哲學比較研究》等著作三部。在《山東大學學報》、《周易研究》《文化中國》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
導言 儒家內在超越性的功夫維度 一 內在超越性與儒家功夫模式 二 儒家“功夫”概念的含義及相關環節 三 比較視域與內在超越性的功夫詮釋 第一章 德性本體與通往上天的密道 一 西周禮樂傳統及其功夫意蘊 二 孔子仁禮合一的功夫模式 三 孟子心氣并重的修養功夫論 四 宋明儒家功夫體系的三個維度 第二章 如在與心體的超越向度 一 從交通神明到如在的呈現 二 從如在到心體與合外內之道 第三章 觀法與本原 一 整體之觀 二 陰陽之觀 三 物象之觀 第四章 儒家功夫的當代價值 一 “功夫”概念及其實踐中的哲學維度 二 西方“身體哲學”的旨趣和限度 三 道德情感、技藝訓練與注意力的培養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