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嘗試教學原理談起,使讀者對嘗試教學的實質與特征、嘗試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先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再以大量的案例為支撐,詳解具體的操作方法。從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分別闡述了怎樣運用嘗試教學模式、怎樣進行嘗試教學設計、怎樣組織嘗試課堂教學、怎樣提高嘗試有效性、怎樣應對嘗試錯誤、怎樣完善嘗試教學評價等六個實踐問題。在嘗試教學理論指導下,盡可能介紹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方法,并配以生動的課例和案例解讀,力圖引領每一位投身嘗試教學的教師更好更快地踏上課堂教學的智慧之旅。
嘗試教學理念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教學流派之一,如何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本書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學策略。全書精妙的理念闡釋配以生動的案例解讀,將引領每一位投身嘗試教學的教師更好更快地踏上課堂教學的智慧之旅。
掌握基本精神,用活嘗試法
嘗試教學理論有一個基本模式。這只是為教師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指出了應遵循的一般程序。但教學情況是各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個模式是不科學的,應根據不同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教學條件的變化而靈活應用。但“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基本特征不能變。
1.根據教學需要可調控基本程序中一步或幾步的順序。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學生對威尼斯這座城市是完全陌生的,教師可先介紹與該城市有關的資料以激起學生嘗試的欲望。《凡卡》一課中,外國人的名字讀起來特別不順口,難記、難分,此時教師須對學生做一定的指導和訓練。像這類文章,可把第五步教師講解調到第三步出示嘗試題之前。
2.可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幾步。例如人物、寫作背景、文學常識等的介紹,可在第二步出示嘗試問題與第三步自學課本之間加一步教師的講解、介紹。
3.當學生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后,基本的七步就不必分得很清楚,可以有機地結合進行。例如《桂林山水》一課學生在積累好詞、好句的時候,學生可以一邊自學課本,一邊勾畫。另外,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大部分以文釋文、以文答問,直截了當。這就要求學生邊自學課本,邊從課文中找答案完成嘗試練習,這時嘗試練習和自學課本就可以合并為一步。
4.小學高年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產生了一個突出矛盾,就是課堂教學時間不夠。這時就可把基本式的前四步:“嘗試準備——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提到課前作為預習來完成。例如《凡卡》、《小抄寫員》這些文章篇幅較長,《開國大典》、《中子計算機與多媒體》需課前收集相關資料。這些都需把以上四步嘗試活動放在課前完成。
(山東省萊蕪市高莊中心小學韓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