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社會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學習者同時習得語言和文化的過程。語用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以及對這兩種知識相互關系的認知,語用能力則涉及對語言形式及其在語境中的社會功能的知識的了解及實際運用。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升是以接受語言文化熏陶并內化文化知識為前提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的語言認同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后結構主義認為語言認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經歷影響其語言認同。本研究認為語言態度是語言認同的初級階段,對某種語言的積極語言態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有可能發展成對某種語言的更高程度的認同即語言使用者身份認同。 本書將通用語語用能力的提升、語言認同的發展和國家認同的增強視作通用語語言社會化過程的三個階段。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探索兩所高校被試通用語語用能力發展以及認同發展一般規律及差異的基礎上,對核心被試的國家通用語語用能力發展差異進行探析,并采用民族志和敘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核心被試國家通用語言認同的不同層面進行剖析,并剖析影響其國家認同的各種因素。
季海龍,江蘇如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博士,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語言文化學院訪學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和英語教育教學,在各類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