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故事》以歷史編年為經, 以每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經濟、民族、藝術、社會生活和民俗風情為續, 縱橫捭闔地勾勒出中華民族上起原始、下至清亡的歷史進程。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藝術、民俗等諸多方面。
適讀人群 :9-12歲
1、專家主編,品質保證。《中國通史故事》由社科院專家童超老師主編,從選目、撰稿、配圖到裝幀設計,充分考慮大眾普及讀物的審美標準和閱讀需求,從而使本書兼具可讀性和準確性。
2、化繁為簡,變閱讀為悅讀。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將繁厄、艱深的歷史梳理得更加簡潔、清晰。通過93則妙趣橫生的故事,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社會變遷、戰爭風云、歷史人物和文化藝術剪接成一部異彩紛呈的歷史畫卷。
3、讀圖時代,圖說歷史。《中國通史故事》中精心選取了近200張圖片,既有各大博物館珍貴的文物正片,也有歷朝代表書畫作品,既有復原圖,也有遺跡遺址……多側面全方位直觀展現中國歷史的精彩瞬間和豐富內涵。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的卻是當下的社會現實。因此迷戀歷史的背后,是“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曠世憂傷和凝然思慮。然而,現代社會生活的緊張忙碌令許多人對中華五千年厚重悠遠的歷史、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只能望而興嘆。即便有時間,又有多少人愿意皓首窮經呢?有感于此,我們精心編撰了這部《中國通史故事》。
本書以歷史編年為經,以每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經濟、民族、藝術、社會生活和民俗風情為緯,縱橫捭闔地勾勒出中華民族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清亡的歷史進程。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將繁厄、艱深的歷史梳理得更加簡潔、清晰。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社會變遷、戰爭風云、歷史人物和文化藝術剪接成一部異彩紛呈的歷史巨片。
在這里,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優美、細膩的筆觸中呼之欲出;一個個生動的歷史瞬間通過精美、珍貴的彩圖得以真實再現……
但是,誰也無法奢望一本圖書可以全方位、多側面地展示出中國文明的豐富內涵,畢竟煌煌中華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沉淀是書籍無法承載的。我們只是希望書中細膩靈動的文字敘述能夠讓你回眸戰國的刀光劍影、西漢的鼓角爭鳴;栩栩如生的文武圖片可以讓你感受隋唐的盛世雄風、兩宋的經濟繁榮;歷經時光流轉的建筑實景圖片可以讓你領略魏晉的舞榭風流、南北朝的石窟藝韻。
除了可以讓你在圖文間夢回前朝外,我們還希望歷史中的智慧能夠啟迪你今天的生活。因為歷史原本就是先賢們遺落的鑰匙,可以帶領我們開啟一道道現實的困惑之門。
童超,1938年生于江蘇徐州,祖籍浙江紹興。1961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64年四川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史研究》雜志社總編輯兼社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系主任,以及中國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文研究會會長等職。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撰寫或合著的主要學術成果有:《中國土地制度史》、《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國古代軍制史》、《中國軍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等。主編歷史普及讀物“中國大歷史”(系列叢書)和《看得見的中國史》等
堯舜禪讓/6
大禹治水/8
夏宮之亂/10
殘暴的夏桀/12
成湯建商/14
盤庚遷殷/16
武丁中興/18
婦好的傳奇人生/20
武王伐紂/22
國人暴動/24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26
齊桓公慧眼識管仲/28
楚莊王一鳴驚人/30
孫武斬妃/32
孔子周游列國/34
勾踐臥薪嘗膽/36
神醫扁鵲/38
商鞅變法/40
屈原投江/42
秦王掃六合/44
蒙恬奉詔修長城/46
沙丘政變/48
劉邦斬蛇起兵/50
鴻門宴/52
西楚霸王項羽/54
張騫通西域/56
飛將軍李廣/58
司馬遷著《史記》/60
昭君出塞/62
王莽奪璽稱帝/64
張衡發明地動儀/66
亂世英雄曹操/68
劉備三顧茅廬/70
赤壁之戰/72
曹丕稱帝代漢/74
高平陵之變/76
豪門斗富/78
愚夫妒婦/80
王馬共天下/82
淝水之戰/84
“三絕”畫家顧愷之/86
劉裕建宋/88
北魏孝文帝改革/90
隋文帝勤儉治國/92
楊廣殺父自立/94
玄武門之變/96
一代諍臣魏徵/98
文成公主入藏/100
玄奘取經/102
女皇武則天/104
唐玄宗與開元盛世/106
“詩仙”李白/108
夢斷馬嵬驛/110
我花開后百花殺/112
朱全忠不忠/114
耶律阿保機稱帝/116
后周世宗柴榮/118
陳橋兵變/120
李元昊建西夏/122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124
蘇門三父子/126
完顏阿骨打建金/128
靖康之變/130
女詞人李清照/132
岳飛抗金/134
陸游臨終留詩/136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138
“箭鏃”哲別/141
忽必烈建元/142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144
元曲大家關漢卿/146
科學巨匠郭守敬/148
和尚做皇帝/150
靖難之役/152
明成祖遷都北京/154
鄭和下西洋/156
土木堡之變/158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160
張居正輔政/162
戚繼光抗倭/164
努爾哈赤建后金/166
皇太極巧用反間計/168
清軍入關/170
鄭成功收復臺灣/172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174
曹雪芹與《紅樓夢》/176
乾隆帝六下江南/178
虎門銷煙/180
火燒圓明園/182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4
甲午中日戰爭/186
百日維新/188
武昌起義/190
婦好的傳奇人生
作為王后,婦好也許不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但是同時作為王后和軍事統帥,婦好卻是歷史上少有的。
商王武丁見于史料的妻子有60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擁有王后的地位,婦好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在現存的甲骨文獻中,“婦好”的名字頻頻出現,僅在安陽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萬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現過200多次。而且武丁在這些甲骨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內容,涵蓋了婦好生活的各個側面:征戰、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狀況如何,足見武丁對婦好關切之深。
那么,歷史上的婦好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其實,婦好并不姓婦,她嫁給武丁成為武丁的妻子以后,武丁賞賜給了她相當豐厚的封地和人口,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并被尊稱為“婦好”,或者“后婦好”。婦好的廟號為“辛”,商王朝的后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妣辛”或“后母辛”。
婦好留在歷史上的記錄不僅僅停留在一個王后的位置上,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軍事家。
婦好在剛剛成為王后的時候,武丁對她的軍事才能還不是非常了解。一年夏天,商的北方邊境有外敵入侵。武丁派手下的大將前去征討,但是戰火延續了很久,商朝軍隊都沒能徹底擊敗敵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婦好主動請纓,要求率兵前往助戰。武丁對妻子的要求非常猶豫,畢竟征戰沙場歷來都是男子的事情。但是前線久戰不勝,武丁也沒有其他辦法。考慮很久之后,武丁通過占卜向上天詢問出戰的吉兇,占卜的結果是大吉,武丁這才決定讓王后婦好率軍出征。
果然,婦好在前線調度指揮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擊敗敵人,取得了勝利。
武丁從此對妻子刮目相看,封婦好為商王朝的統帥,讓她指揮作戰。從此以后,婦好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前后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個小國,為商王朝開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戰功。
在對羌方一役中,婦好麾下的軍隊達1。3萬人,這占了當時商王朝總兵力的一半以上,可見武丁對婦好的信任。這場戰爭大獲全勝,也是武丁時期出兵規模最大的一次。
對巴方作戰中,婦好率領一部分軍隊在群山之中布陣設伏,武丁則率領其他軍隊與敵人正面交鋒,把巴方的軍隊從東面驅趕進婦好設好的伏擊圈。婦好率領伏兵四面殺出,將敵人全殲,這也成為中國戰爭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
除了率軍作戰,婦好還掌握著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經常主持這類典禮。她是名副其實的神職人員、最高祭司,可見她在當時的尊貴地位。
婦好于33歲時死去,這在商代已經不能算作英年早逝了,但是對于活了59歲的武丁來說,失去婦好的悲痛可想而知。
武丁對婦好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時時紀念。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被盜過的王室墓葬。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還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面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別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
女皇武則天
唐代是個相當開放的朝代,婦女與男子有著近乎平等的地位。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烘托熏陶下,走出了一個千古絕唱,名震天下,統治權力中樞近半個世紀,并最終改唐易周的女皇帝武則天。
傳說當年曾有一個善于看相的術士袁天罡,曾對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說:“這孩子(武則天)將來貴不可言。”武士彟便問:“她能成為皇后嗎?”袁天罡卻答非所問地留下一句:“豈止是皇后。”便轉身離開了。雖然這只是傳說,卻也能看出人們對武則天的神化與尊崇。
637年,14歲的武則天被召入后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當太子時,經常到父皇宮中問安,受到武才人的殷勤接待,兩人一見傾心。唐太宗逝世后,凡未生育的嬪妃均要出家為尼,武才人亦不例外,到長安感業寺落發。這時,唐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便屢次勸高宗接回武則天。唐高宗懷念舊情,便將武則天接回了宮中。
武則天再次入宮,處處迎合王皇后,被封為昭儀。站住腳后,她便離間王皇后與唐高宗的關系,以奪取皇后之位。為了往上爬,達到獲得權位的目的,武則天不惜扼殺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使唐高宗心生怨恨以致要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但廢王立武,遭到了唐高宗的舅父、太尉長孫無忌等舊臣的堅決反對。無論唐高宗、武則天給長孫無忌送厚禮,封他的兒子官爵,還是武則天母親楊氏去向長孫無忌請求,或者讓禮部尚書許敬宗去勸說,都毫無作用。655年,廢王立武在朝廷上發生激烈爭論,最后唐高宗將反對派大臣褚遂良驅逐出朝廷,于當年十月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
從此,武則天協助唐高宗處理政事,漸漸掌握了朝政。675年,由于唐高宗患風眩頭痛病,朝廷大政幾乎都由武則天決斷。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由太子李顯即位,即唐中宗,尊武則天為太后。唐高宗遺詔軍國大務都由太后裁決。不到兩個月,武則天便以唐中宗要將天下送給岳父為名,廢黜了中宗,另立幼子李旦為帝,即為唐睿宗,仍由武則天臨朝稱制,掌握大權。她以鐵腕手段排斥異己,消滅反對勢力,牢牢控制了局面。
690年,武則天下詔改唐為周,改元天授,以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至此,67歲的她終于登上了皇位。
武則天重視農業的發展,繼續推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此外,她還廣開言路,注意納諫,對于直言敢諫的官吏和臣民都十分敬重,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不予追究。武則天又繼承了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注意嚴懲貪吏,拔擢賢才。唐朝初年,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武則天在鎮壓反對勢力的同時,大力打擊舊門閥制度,扶植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僚,發展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武則天所制定的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她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ど以說武則天的統治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對唐王朝中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她和歷代封建帝王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點和錯誤,尤其晚年時期,武則天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化、荒淫無度,又大修宮殿、佛寺,使得朝廷政治也逐漸腐敗。在鎮壓反對勢力的過程中,她任用一些貪贓枉法的酷吏,濫殺了一些無辜臣民。盡管如此,這些過失同她的政績相比,還是功大于過的。
705年,武則天病危,宰相張柬之、崔玄等聯絡文武官員多人率領禁軍入宮,逼迫武則天退位,徙居上陽宮,擁戴中宗復位,恢復國號為唐。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武則天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王皇后、蕭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韓瑤的親屬等都赦罪。
這次兵變,雖說是廢周復唐,但最終的實質是母親將帝位傳給兒子,與尋常的改朝換代并不相同。何況武后臨終自愿除去帝號,稱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而且她曾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頗豐。所以整個李唐王朝及后代的李氏君主都對武后尊崇備至。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在中外關系交往史上,馬可·波羅是需要濃抹重彩的一個人物。他是把中國介紹給西方的第一個外國人。西方國家正是通過他的游記,了解了東方富庶繁華的中國。
元朝的時候,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往來很密切。有許多外國人到過中國,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了。
馬可·波羅出生在意大利首都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里。1260年,他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賽·波羅到金帳汗國做生意,回國途中經過不花剌,在那里遇上了伊利汗國派往元朝的使臣,在使臣的邀請下,他們一起到了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了他們,向他們了解西方各國和羅馬教廷的情況,詢問他們外國是怎樣治國和打仗的,信仰什么宗教等等。他們的回答令忽必烈很滿意,決定派使臣柯嘉達到羅馬教廷,任命波羅弟兄二人為副使,帶上國書,請羅馬教皇派100名精通修辭、語法、邏輯、數學、天文、地理、音樂七種學科的傳教士來中國。
忽必烈派出到歐洲的使團出發不久,大使柯嘉達就得了重病,無法前往。波羅兄弟只好繼續前進。他們在途中的時候,得知教皇已經去世,只好回到家鄉威尼斯,打算等選出了新教皇,再去羅馬教廷。這時候,尼古拉的妻子早已死去,只留下十五歲的兒子馬可?波羅。兄弟倆在威尼斯等了兩年,新教皇卻一直沒有選出,于是他們決定再到中國去。這次他們把年輕的馬可·波羅一起帶走了。他們先從羅馬教廷取得證書,又到圣地耶路撒冷取了圣油,才正式踏上遙遠的歸途。當他們走到亞美尼亞(今蘇聯亞美尼亞)境內的時候,羅馬新教皇已經選出,他們又返回去見了新教皇。可是新教皇只派了兩名傳教士隨同他們到中國去。走到半路上,兩個傳教士聽說亞美尼亞正在打仗,都嚇壞了,把公文和禮品交給了波羅兄弟,就回羅馬去了。
波羅兄弟和馬可?波羅三人穿越敘利亞和兩河流域,進入現在的伊朗,越過中亞大沙漠,再翻過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歷盡艱辛,終于進入今天的中國新疆境內,又經過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縣),到達羅布泊。在羅布城休息了一個禮拜,帶上一個月的糧食,又繼續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前進。從羅馬出發算起,他們經過了三年半的時間,終于在1275年到達元朝的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這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正在上都避暑,他們呈上教皇的信和禮物,把和教皇交涉的情況以及沿途的經歷向忽必烈做了匯報。元世祖高興極了,封他們三人為榮譽侍從。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由于他辦事能干、細心、認真,忽必烈對他非常信任。他常常被忽必烈召進皇宮,講述歐洲各國的歷史和風俗、現狀,忽必烈總是聽得津津有味。馬可·波羅除了在大都擔任職務以外,還經常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他曾經去過今天的山西、陜西、四川等省,深入四川、西藏少數民族地區,到過云南和緬甸北部。據他自己說還在揚州當過官。他還曾奉命出使南洋,到過安南(今越南)、爪哇、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等地,還到過印度各地和僧伽剌(今斯里蘭卡)。
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在中國整整生活了17年,非常想念家鄉。這時候伊利汗國的大汗派使臣向元朝求娶王妃,元世祖決定讓17歲的公主闊闊出遠嫁。伊利汗國的使臣和公主從陸路出發,因為中亞發生戰爭,道路不通,又回到大都。正巧馬可·波羅從印度坐船回來,三名使臣便要求馬可·波羅父子三人帶他們從海路回去。忽必烈本來舍不得讓馬可·波羅父子離開中國,因為公主出嫁,又不得不同意,但是要求他們探親后再來中國。
1292年初,馬可·波羅父子三人準備了十四艘大船,兩年吃用的糧食,帶著元世祖給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國王的國書,從福建泉州出發了。海上風云莫測,波濤洶涌,他們經過兩年半的時間才到達伊利汗國。原來隨行的有近千人,這時只剩十八個人了。公主在他們的小心照料下安然無恙。他們把公主送到大汗那里,休息了九個月之后,啟程去意大利。路上得知元世祖已經去世,他們打消了再回中國的念頭。
1295年年底,馬可·波羅父子三人回到了家鄉威尼斯。當時威尼斯和熱那亞發生戰爭,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艦隊,同熱那亞作戰,1298年,他兵敗被俘,被關押了一年。同獄中有一位作家叫魯思蒂謙,馬可·波羅把自己在亞洲的豐富見聞講給魯思蒂謙聽。魯思蒂謙把它記錄了下來,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