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于文學與大眾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的沖擊與中國當代文學生產的嬗變。其中既有總體考察反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的特點,呈現文學生產新變的歷史語境等;也有具體分析剖析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生產,審視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反思文學經典與大眾文化的特殊關聯,直面文學之變并在理論層面提出應對方案。本書努力在印刷文化與視覺文化之間、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美學分析和意識形態批判之間進入問題,試圖在文學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維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學研究維度,并使二者交往互動,進而走向新的融合。全書點面結合,材料豐富,厚描從容,思考深入,能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帶來諸多啟迪。
趙勇,山西晉城人,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理學院中文系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法蘭克福學派與西方文論、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撰有《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趙樹理的幽靈: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等學術著作、《做生活》《人生的容量》等散文隨筆集,主編有《文學與大眾文化導論》等教材,合譯有《奧斯維辛之后:阿多諾論筆選》等譯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等刊物發表文章三百余篇。
自序 逡巡于雅俗之間,或在接合部做文章
導言
第一章 大眾文化與文學生產的接合
第一節 大眾文化的沖擊與文學生產的嬗變
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眾文化及其特點
二 文學生產的種種新變
第二節 作家一編輯、導演一作家與文學生產
一 作家與編輯:以路遙與王維玲為例
二 導演與作家:以馮小剛與劉震云為例
三 從事業到產業:文學生產的演變軌跡
第三節 新世紀文學十年的兩種趨勢
一 網絡文學:文學媒介化與生產方式的變更
二 青春文學:作家偶像化與讀者粉絲化
第二章 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生產
第一節 視覺文化與文學的總體考察
一 什么是視覺文化
二 作家觸電面面觀
三 小說在視覺文化時代的命運
第二節 莫言與影視:以《白棉花》為例
一 從《紅高粱》到《白棉花》
二 《白棉花》的文本分析
三 觸電教訓啟示錄
第三節 從小說到電影:《芳華》是怎樣煉成的
一 女兵情結與私人訂制:《芳華》誕生的動因
二 小女人小說或電影小說:嚴歌苓的配方
三 立主腦、減頭緒、補膩子與罩油漆:馮小剛的加減法
四 大眾文化與真善美
第三章 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
第一節 網絡文學與文化產業
一 作為文化產業的網絡文學
二 作為生產者的寫手
三 作為粉絲的批評家:以邵燕君為例
第二節 歷史題材的生產與消費: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例
一 文本分析:好看的秘密
二 生產元素:BBS、博客、粉絲與書商
三 悅讀笑果:消費快感與娛樂經濟
第四章 文學經典與大眾文化
第一節 學院批評與經典生產
一 文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
二 在顧彬現象的背后
三 如何看待當代文學經典化
第二節 民選經典中的大眾文化:以路遙其人其作為例
一 路遙經典化的外部考察
二 《平凡的世界》:在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化之間
第五章 文學之變與文學理論的應對方案
第一節 從文學終結論到文學變化論
一 文學終結論:發酵語境以及終結意涵
二 技術決定論與情感決定論:理解文學是否終結的不同走向
三 文學變化論:生產、消費與研究
第二節 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
一 不及物的文學理論
二 沒有文學的文化研究
三 走向一種間性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