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健康與否,有沒有活力,都跟身體中的陰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陰就是身體中具有流動性的一些物質,陽就是具有溫煦功能的陽氣。陽氣足,身體就會感到溫暖,津液、氣血在陽氣的推動下,會比較順暢的流向身體各處,使五臟六腑及身體各處都得到滋養灌溉,身體就會健康。當然,這里的陽氣足也是有一定的度的,如果陽氣過盛的話,反而會損傷陰液,引起陰虛內熱,使陰液不能很好地濡養身體,而出現各種問題。總之,只有陰陽平衡、氣血通達,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活得好、活得長。
調理陰陽的方法很多,本書介紹了食療、運動、穴位按摩等簡單易學的各種調養方法。食療方面,都是日常可以見到、買到的一些食材、藥材,制作方法簡單,都可以在家自己做;穴位按摩也是按摩一些常見的穴位,自己就可以做到,簡單有效。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列出了由于陰陽失調引起身體不適的各種常見癥狀,針對不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調養方法。讀者可以對照自己的癥狀,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治療調養。
萬病只有一個原因——陰陽不調,學會調陰陽才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中醫院30余年臨床教授,值得信賴
2、不僅告訴你哪些是陰陽不調,更有簡單、易操作、安全有效驗方
3、書中特別加入“中醫古籍這樣說”,輕松讀懂千年中醫養生智慧
4、本書給出的食材、藥材均為日常常見,調陰陽小妙招、穴位按摩讓你一學就會,在家就能調好陰陽,少生病。
醫典古方:歷經千年、見證安全
本書特別在每個病癥之后,加入歷代醫學典籍論述Tips“中醫古籍這樣說”,這是本書有別于市場同類書的很大亮點之一,這些論述,有的直接指出病癥所在,有的直接給出用藥方法,書中所用藥方引自40余部中醫典籍和究竟臨床驗證的安全藥方,均能追本溯源,切實安全。
專家聯手:用時安心、用后見效
吳向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中醫院中醫學教授、主任醫師,CCTV10《健康之路》特約嘉賓、BTV生活頻道健康顧問,30余年臨床經驗值得信賴!
任晉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安門醫院主治醫生,特別擅長針藥結合治療臨床常見疾病,奉上安全的調陰陽實用針藥方。
圖文結合: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書中所有藥方,均為究竟臨床驗證的藥食兩用安全方;穴位按摩、刮痧配以詳細圖示,穴位指引詳細到用幾根手指去確認,即便沒有中醫學知識的讀者也能看得懂、學得會。
大到心臟病、高血壓,小到感冒發熱,一切疾病都源于陰陽失衡。其實,大病都有小病作為“先鋒軍”,只是小病被我們忽略了。而所有的小病,開始都是因為自身的陰陽不調引起的,發現這些信號,就能學會找到救命信號!這本書就能教會你,按照對應條目,看是否陰陽已經失衡,并進行合理的調養。
久經臨床驗證的超好做茶、湯、菜、飯,幾分鐘就能學會的穴位按摩,從本書開始擺脫口臭、牙疼、口腔潰瘍、經期頭痛、黃褐斑、青春痘、肥胖、失眠、脫發、月經不調、精神萎靡氣色差等身體常見問題,找對病因,調好陰陽,暢享不生病的生活。
要想活得好、活得長,就要調陰陽
“為什么總是覺得沒勁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為什么總是覺得心里慌慌的,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好,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為什么才30 多歲就每天掉好多頭發,還長了白頭發?”“口臭,都不敢跟別人說話,肚子脹脹的,便秘,每次去廁所都要蹲好長時間,是什么原因呢?”……你是不是也在被這些看起來不是什么大毛病,卻時刻影響著我們工作、生活的“小事”困擾。千萬不要忽視這些“小事”,正是這些“小事”預示著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發展成嚴重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疾病。其實這些癥狀,都是身體陰陽不調的結果。中醫講究陰陽協調,認為萬病都是陰陽不調引起的。
那么什么是陰陽呢?廣義上的陰陽,就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內部或兩種相關聯事物或現象的對立屬性的概括。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無形的、溫熱的、明亮的都為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冷的、晦暗的都為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一切事物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的基礎。《黃帝內經》說:“生之本,本于陰陽”。中醫強調人體整體性,然后將整體分為對立統一的兩個屬性—陰陽。生命就是陰陽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構成的一個平衡體,只有陰陽平衡了人才能健康長壽。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失衡的結果,治病的根本是幫助患者調節陰陽,一個人陰陽平衡了,身體自然會健康。
陰陽蘊藏在身體的每一部分中,腎有腎陰腎陽、肝有肝陰肝陽、心有心陰心陽、脾有脾陰脾陽、肺有肺陰肺陽……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一旦某一個部位的陰陽失調了,身體就會生病,引起相應的各種不適癥狀。比如,肝的陰陽不平衡,肝陰不足,肝陽就會過盛,肝風、肝火就會急劇上升,人就會出現面紅耳赤、頭脹頭痛等癥狀,中醫稱之為肝陽上亢。
從陰陽著手,我們既可以找到患病的原因,也可以通過調陰陽的方法來恢復身體健康,使病癥得到緩解。陰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如果陰陽失調,其中一方的力量受到削弱,人就會生病。如果陰弱于陽,就會生內熱,而陽弱于陰的話,人體就會偏寒;陽氣虛,不足以制陰,就會引起虛寒;陰液虧,不足以制陽,就會引起虛熱。
可以說,一個人健康與否,有沒有活力,都跟身體中的陰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身體中物質性的血液、津液屬陰,具有溫煦功能的氣屬陽。陽氣足,身體就會感到溫暖,津液、氣血在陽氣的推動下,會比較順暢地流向身體各處,使五臟六腑及身體各處都得到滋養灌溉,身體就會健康。當然,這里的陽氣足也是有一定的度的,如果陽氣過盛的話,反而會損傷陰液,引起陰虛內熱,使陰液不能很好地濡養身體,而出現各種問題。總之, 只有陰陽平衡、氣血通達, 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活得好、活得長。
調理陰陽的方法很多,本書介紹了食療、運動、穴位按摩等簡單易學的各種調養方法。食療方面,都是日常可以見到、買到的一些食材、藥材,制作方法簡單,都可以在家自己做;穴位按摩也是按摩一些常見的穴位,自己就可以做到,簡單有效。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列出了由于陰陽失調引起身體不適的各種常見癥狀,針對不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調養方法。讀者可以對照自己的癥狀,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治療調養。
由于中醫學所講的陰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中醫的方方面面,編者能力有限,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難免有所疏漏;而且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體質不同,調養的方法也應隨之調整,如果讀者有與書中相似的病癥,應該仔細辨證,并去醫院咨詢相關醫生,切不可自己開方用藥。對于重大疾病,建議及時接受專業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對于書中所提出的調養方法,過敏性體質者請根據條件酌情使用。最后,希望本書能成為您調養身體的枕邊書,為您帶來健康和好心情!
吳向紅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編號:19991115110104650717202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教授、主任醫師。吳教授多次作為CCTV10《健康之路》的特邀嘉賓、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健康顧問、北京市健康大課堂授課專家,為大家講解健康知識;多次參加科技部“科技列車”活動,為偏遠地區的人們義診;同時還是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講講師,致力于醫學常識的普及。
吳教授擁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30余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醫德口碑極好,是國內各大專業醫療網站上好評度超高的中醫專家,著有《調陰陽就是養命》
任晉婷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編號:200914141142301198501236321
北京中醫藥大學著名臨床醫學院碩士,廣安門醫院主治醫師,特別擅長針藥結合治療臨床常見疾病。
第一章 萬病只有一個原因:陰陽不調
陰陽平衡才能活得好、活得長/ 2
陰虛原來是這樣形成的/ 5
陰虛的九大典型癥狀,測測你是否陰虛了/ 9
這些事兒讓你陽氣不足/ 11
陽虛的九大典型癥狀,測測你是否陽虛了/ 13
過寒過熱都會生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16
第二章 從頭到腳調陰陽
頭暈目眩很難受,弄清原因才能對癥調養/ 22
頭痛欲裂,穴位按摩來緩解/ 26
頭發早早就白了,不是因為你老了,而是因為想太多/ 32
大把大把地掉頭發,疏通局部氣血能緩解/ 36
惱人的頭皮屑、頭發出油,用天然植物來洗頭/ 40
眼睛紅腫疼痛、耳朵嗡嗡作響,多半是肝出了問題/ 42
眼干眼澀,看東西模模糊糊的,你的眼睛超負荷運轉啦/ 45
黑眼圈、眼袋,你以為只是沒睡好,實際已經脾虛了/ 48
鼻塞、鼻癢、打噴嚏,多是慢性鼻炎惹的禍/ 50
流鼻血,你體內的火氣太旺了,需要瀉瀉火/ 54
總是滿臉通紅,小心體內有實火/ 58
臉色發青,不是肝出問題就是受寒了/ 61
面色萎黃,多半是脾虛瘀滯惹的禍/ 64
胃里有火,就會牙疼,去胃火是關鍵/ 67
牙齦出血不可小覷,平時多叩齒好處多/ 70
總是口干口苦吃飯沒味道,用麥冬、沙參泡水喝/ 73
口瘡雖小卻疼痛難忍,吃點兒苦味蔬菜來緩解/ 77
睡著了經常流口水,從脾上找原因/ 80
惱人的口臭,用丁香來緩解/ 83
胃火、胃寒、氣滯,打嗝原因不同,調理方法各異/ 86
胃熱干嘔喝甘蔗姜汁,傷食嘔吐喝胡椒紫蘇生姜水/ 89
痰多咳不停,從脾上找原因/ 93
嗓子疼, 有異物感,想咳卻咳不出來,用刮痧來疏通氣血/ 96
走兩步就氣喘吁吁喘不上氣,是怎么回事呢?/ 99
心慌心悸,總是心神不寧,從虛、實兩方面來找原因/ 103
生氣、不良的生活習慣讓你的胸口隱隱作痛/ 107
脾氣大易怒,你需要去除心火和肝火/ 111
吃什么都沒胃口,從脾胃方面找原因/ 113
經常泛酸很煩人,按揉巨闕穴可緩解/ 116
燒心了試試蘋果和香蕉,胃灼熱喝點兒山梔水/ 119
關節疼痛難忍,多是體內濕寒重/ 122
腰膝酸軟,不是腎陽虛就是腎陰虛/ 125
腰疼、背疼,多是職業病,你需要多運動了/ 128
肚子脹不消化,調理脾胃是關鍵/ 131
吃錯東西拉肚子、長期腹瀉,各有妙招/ 134
便秘很難受,多吃雜糧和蔬菜/ 137
痔瘡便血很痛苦,清熱去火多吃苦味食物/ 140
氣血瘀堵、經絡不暢導致手腳麻木/ 143
手腳總是冰涼,還特別怕冷,是怎么回事呢/ 146
總愛水腫,多是脾肺腎失調了/ 150
腳臭、腳氣,體內有濕熱,捂腳的鞋不要穿/ 153
第三章 不同人群對癥調陰陽,全家健康無憂
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分清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158
氣虛有痰濕,人就會虛胖,沒事常拍打帶脈/ 163
暈車嘔吐,用新鮮橘子皮和生姜來緩解/ 166
天天都覺得累,懶得動、不想說話,多半是氣虛了/ 169
失眠多夢,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陰陽失調/ 173
晚上盜汗不止,主要是陰虛了/ 178
空調、冰箱,帶來了涼爽,也帶來了疾病/ 181
祛除體內濕氣,不做脾虛女,告別大油臉/ 185
痘痘層出不窮,其實是血熱瘀滯在作怪/ 189
女強人和“林妹妹”都容易長斑,原來是生氣惹的禍/ 193
膚色暗沉、面如菜色,多半是氣血虛了/ 197
痛經很難受,試試丁香藥包貼肚臍/ 200
乳房脹痛,多是肝氣郁結惹的禍/ 203
陽虛、氣血寒瘀,子宮容易受寒/ 206
孕期嘔吐,常按內關穴和太沖穴/ 209
更年期女人,“出不完的汗”,究竟怎么辦/ 212
沒事常拍打帶脈,告別惱人的啤酒肚、游泳圈/ 215
總忘事,懷疑得了老年癡呆癥,其實是肝腎虧虛了/ 219
稍微碰一下就骨折了,補鈣是關鍵/ 222
重視中風前的小征兆,預防中風的發生/ 228
小孩厭食、偏食,主要是父母喂養不當引起的/ 233
寶寶積食了又哭又鬧,推拿按摩效果好/ 236
“小胖墩”和家長喂養不當、脾虛痰濕重有關/ 239
小孩子多動,主要從情志上進行調養/ 244
正確對待發燒,減輕孩子痛苦/ 247
陽虛的九大典型癥狀,測測你是否陽虛了
陽虛了,就會引發各種不適,那么陽虛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出現了哪些癥狀說明你陽虛了?下面的九大癥狀,說明你很可能陽虛了,測一測你占了幾條。
第一,畏寒怕冷
中醫認為,“陽虛生外寒”。因為身體內熱不足,抵御不了外界的寒冷,而使身體出現畏寒怕冷的情況。人體中的陽氣猶如自然界中的太陽,陽氣不足則體內的環境就處于一種“寒冷”的狀態。人體陽氣衰微,使氣血循環不暢,代謝功能減慢;整個身體由于氣血不足,產生的熱量減少,不能溫暖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所以,人就會感覺特別怕冷。
第二,精神不振
精神萎靡不振是由于體內陽氣不足,機體的生命活動衰退,身體困頓,沒有精神,干什么都沒有興趣,缺乏動力,懶于思考,無所事事,生活懶散。還會產生失眠、頭痛、沒有食欲、消化不良等癥狀。
第三, 五更泄瀉
五更就是凌晨3 ~ 5 點。經常見到一些人總是在天還沒有亮的3 ~ 5 點出現拉肚子的情況,中醫稱之為“五更瀉”。這種現象是陽虛的表現。凌晨3 ~ 5 點是自然界從陰氣最盛到陽氣開始萌發的陰陽轉化時段,陽虛的人在這段時間經常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胃,就好比燒火做飯,在正常情況下柴火充足(陽氣充足),能做到飯熟菜香,這樣能吃、能消化、能吸收;如果沒有火源(人體陽虛了),做飯熟不了也就不能吸收,所以會導致腹痛腹瀉。這類人群,在平時的飲食中應適當補充一些驅寒、補腎陽的食物,如羊肉、枸杞、韭菜、生姜、辣椒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五更泄瀉。
第四,性欲減退
性欲減退或性冷淡往往也是身體陽虛的信號。我們知道,腎陽是激發性沖動的原始動力,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欲從根本上說取決于腎陽的充足與否。當腎陽出現虧損或不足時,往往會出現性欲減退。
第五,小腹冷痛
引起小腹冷痛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體內陽氣不足。腎陽不足,小腹失于溫煦,會出現小腹墜脹、疼痛,男子精液清冷、小便清長,女子白帶多、痛經、月經失調,舌苔白薄多津等癥狀。現在很多人特別愛喝冷飲或者貪圖涼快,將空調溫度調得很低,冬天也穿很薄的衣服,這些習慣都易使寒冷邪氣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減弱,尤其是女性,引發宮寒,導致小腹冷痛。
第六,胃脘寒冷
生活中患有胃寒的人很多,這主要是由于脾陽虛衰,或過食生冷食物,或不注意保暖,而使陰寒凝滯在胃腑導致的。其癥狀常常表現為因為天氣變冷,或吃了較為寒涼的食物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喝一些熱水或者穿厚一些或用暖寶寶熱敷,胃部疼痛感就會減輕。
第七,腹冷便秘
人們總是把便秘和陽虛火旺聯系在一起,認為只有陰虛的人才會便秘。殊不知,因為脾腎陽虛,陰寒凝結,運化無力,也會導致便秘。其主要癥狀是大便堅實、腹中冷痛、喜熱惡寒、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舌胖苔白、脈細無力等。
第八,自汗不止
自汗是指白天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不是因為天氣炎熱或服用發汗藥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的現象。中醫認為,自汗多陽虛,盜汗多陰虛。自汗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中醫認為氣有固攝作用,指陽氣對血、津液等液態物質的穩固、統攝,以防止無故流失的作用。陽氣不足,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固攝津液保護體內津液不外泄的屏障出了問題,就像裝水的容器有了小裂紋,津液外漏了就表現為出汗,致使津液外泄,常伴有疲倦乏力、氣短、畏寒等陽虛的癥狀。
第九,小便清長、腰膝冷痛
中醫認為,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液不得蒸騰,小便就會清冷而長或小便頻繁。腎為腰之府,主骨生髓,腎陽不足、衛外不固,風寒就容易侵入腰膝,就會出現腰酸背痛、腰膝冷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