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憂郁》收錄了波德萊爾五部散文詩著作,包括《巴黎的憂郁》50篇、《雜詩集》25篇、《赤裸的心》70篇、《可憐的比利時》33篇、《比利時諷刺集》22篇。由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勛章獲得者胡小躍翻譯并撰寫導讀。關于巴黎、街頭、情欲、不滿、毀滅……憂郁的基調、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全書,它渺小而孤獨,恰似我不可救藥的人生。
在歐美各國,波德萊爾被推崇為法國文學史*重要的詩人,尤其是自20世紀以來,波德萊爾受到了各國文學界和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重視,T.S.艾略特表示,波德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作為法國象征派詩歌先驅、現代派文學奠基者,波德萊爾文風深深影響了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蘭波表示波德萊爾是一位真正的上帝,芥川寫下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太宰治那句生而為人,對不起,更是深得波德萊爾真傳。
波德萊爾在巴黎街頭漫步,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見孤獨的老嫗想跟嬰兒親熱,卻嚇得嬰兒大哭大叫;兩個窮孩子為一塊面包而爭得你死我活;波德萊爾看到一個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巴黎,所以他借驢子與人的故事辛辣地諷刺那種奴顏婢膝的民族性;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在這個城市中處處感到孤獨,我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姐妹,也沒有兄弟。他像公園中的一尊雕像,沒有愛情,也沒有友誼,孤獨而傷心。他想離開這個城市,到那個寧靜、夢幻般美麗的理想樂土上去,到充滿了哀傷的歌聲、擁擠著各民族的壯漢……停泊著許多船只的港口去,到一塊富饒、美麗、充滿希望的陸地上去,哪兒都行,只要在這個世界以外……
波德萊爾發現了現代都市人獨有的疏離感。19世紀的巴黎已是發達資本主義大都市,人們每天遭遇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并不攀談,彼此不了解對方,而又必須安然無恙地相處在一起。 出身優越的波德萊爾,以冷眼和放浪對抗群體墮落,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垃圾者那里,找到了微妙的親近感。
作者
(法)波德萊爾
Baudelaire
1821-1867
法國象征派詩歌先驅,現代派文學奠基者。
著有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詩集《惡之花》、藝術評論集《美學珍玩》等。
譯者
胡小躍
法語譯審,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002年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文藝騎士榮譽勛章。
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獎。
主要譯著有《烏合之眾》《八十天環游地球》《巴黎的憂郁》等。
譯序
巴黎的憂郁
赤裸的心
可憐的比利時
比利時諷刺集
雜詩集
波德萊爾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