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自2009 年1 月1 日開播以來,便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也正是他們每天17:25 在電視機前的忠實守候,給了欄目組一路砥礪前行的信心和勇氣。經過8 年的風雨洗禮,如今我們可以驕傲地宣稱:《養生堂》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健康養生普及課堂之一。它影響著、引領著、改變著億萬中國人的健康觀念與生活方式,為推進“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發揮了積極作用。
8 年來,《養生堂》始終將“獻給親人的愛”作為欄目的核心宗旨:不僅要為觀眾帶去健康常識,更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幫助觀眾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傳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正是這種家人般的情感共鳴,讓《養生堂》不同于其他養生節目,能夠在理性的醫學分析中,滲透進滿滿的愛與正能量。
2015 年9 月18 日,《養生堂》錄制了一期“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的特別節目。開場時,主持人悅悅特意將姥姥留下的戒指戴在了自己手上——她的姥姥就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病去世的。而本期嘉賓,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國家級名老中醫田金洲教授,也是因為母親逝于阿爾茨海默病,而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正是我們節目組成員以及醫療專家所一直秉持的同理心,讓《養生堂》成為了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節目。
當然,只有溫度和情懷是不夠的。《養生堂》一直將權威性、科學性、普及性和公益性作為節目的四大立足點。
權威性是《養生堂》欄目的品質保障。在醫療專家的準入機制上,《養生堂》將健康類節目規定的專家標準不斷提高,主講嘉賓從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一路提升到科室主任和學科帶頭人。8 年來,《養生堂》共邀請了全國權威醫療專家上千人,重磅推出的“院士系列、院長系列、中華醫學會主任委員系列、國醫大師和國家級名老中醫系列節目”都受到了極大關注。
科學性是《養生堂》欄目的生命基礎。養生類節目關乎生命健康,為此,我們堅持與權威醫院合作,追蹤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紹最前沿的醫療技術和手段。我們常年緊密合作的醫院包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中醫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附屬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它們既為欄目提供了專業而穩定的專家資源,也保障了節目內容的科學性。在這個基礎上,欄目組依舊堅持深入采訪,多方求證,力求得出最可信的結論。我們堅信:赤誠的醫者仁心,唯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可以承載。
普及性是《養生堂》欄目的制作標準。我們把“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作為節目制作的“九字寶典”。每一期選題我們都要考慮觀眾的普遍需求,和主講專家反復溝通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專家講解、病例分析、科學實證、動畫演示、道具展示以及體驗互動等手段,試圖將深奧的醫學知識“翻譯”成觀眾一看、一聽就懂的電視語言。這一制作過程復雜而艱辛,但一想到觀眾觀看節目時豁然開朗、有所收獲的表情,我們便甘之如飴。
公益性是《養生堂》欄目的天然使命。我們積極與國家衛計委、北京市衛計委合作,結合疾病防治日陸續推出了“愛眼日、愛耳日、防治高血壓日、防治肥胖日、防治結核病日、護士節”等特別節目。 2016 年3 月24 日的《養生堂》主題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專題節目,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親善大使、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教授全程參加了節目錄制,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認可和鼓勵。同時,我們每期的主講嘉賓都是“零片酬”出鏡,他們把《養生堂》當成公益講座,和我們共同維護著《養生堂》的公信力和美譽度。
付出總有回報,堅守創造奇跡。隨著名氣和口碑的不斷提高,《養生堂》欄目的觀眾群體也日益壯大,僅是2015 年一年就擁有7 億次的累計收看人次。《養生堂》官方微博、微信每天收到的留言也有數千條。不少觀眾表示:早已將看《養生堂》當做每天的“健康功課”,各種節目筆記已經記了數十本。這些熱心觀眾的反饋對《養生堂》欄目組而言,既是莫大的鼓勵,也是
沉甸甸的責任。
時至今日,我們發現,僅僅將《養生堂》視頻節目做好已遠遠不夠。為方便廣大觀眾朋友更便捷、系統、深入地學習《養生堂》節目中的養生知識,我們以社會熱點和觀眾焦點為依據,將2000 多期的《養生堂》節目去粗取精,重新優化,并組織權威專家整理編寫成書。
這套《養生堂》書系涵蓋視頻節目里的所有優質內容,包括:順時養生、“三高”、慢性病、心理疾病,以及營養、保健、運動等相關知識。這本《養生堂教你四季不生病》講的就是中醫最為推崇的順時養生之道。古人常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要我們效法自然,與天地相應和。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應該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讓人體內的陰陽與自
然的陰陽和諧一致,如此才能讓健康常駐,讓疾病遠離。
我們渴望將最權威的養生知識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到讀者身邊。因為《養生堂》傳遞的不止是健康知識,更是人文關懷。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養生堂》節目和這套書,陪你一起穿越人生風雨,在健康的道路上安穩地走下去。
第二章春養生:調理臟腑,鞏固生命源動力
春季陽氣生發,小心舊患跟著復發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植物開始發芽,動物四處奔走,我們人類的戶外活動也逐漸增多,身體里的氣血,尤其是陽氣也越來越旺盛。不過要注意的是,陽氣是一點一點緩慢增加的,如果你疏忽大意,不小心受了風邪或者吃了動風的發物,身體里的陽氣克制不了風邪,那就可能出現過敏、舊病復發等現象。
健康候診室
健康候診室
萬物萌生時,這種水果要少吃
悅悅:“有這樣一種很流行的水果,愛吃的人愛得要命,但是不喜歡的人又一點也接受不了,而且在中醫看來,它渾身是寶。”
悅悅:“如果合理地吃,這種水果對身體是有幫助的;但如果吃得不合理,就有可能因此進醫院!”
王莒生:“確實如此,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值得警惕的真實案例。”
有位糖尿病患者,他平時很少吃水果,但是過春節的時候實在忍不住了,就跟家人一起吃了這種“美味的水果”。吃完后,他覺得皮膚開始瘙癢,身體也不太舒服,但是因為水果還剩下一些,他舍不得扔,所以又接著吃完。沒想到的是,就因為在春節期間多吃了幾天這種水果,結果他的小腿皮膚發生潰爛,糖尿病足也加重了,最后被家人送進了醫院。原來,這種水果在給你帶來味覺享受的同時,也容易讓你的舊病復發。
悅悅:“聽了王老師的介紹,大家肯定很好奇這種神秘的水果到底是什么。其實,很多人應該已經聞到它的味道了。”
王莒生:“是的,這就是以味道出名的榴蓮。中醫認為,榴蓮屬于發物的一種,在春天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要慎吃。發物的那個‘發’是誘發、生發、萌發的意思。榴蓮的‘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誘發新疾,或讓舊病復發。另外,如果你的病快好了,被它一激發,也可能會加重病情。”
悅悅:“也就是說,榴蓮可以把我們身體里的病“勾”出來?”
王莒生:“沒錯!所以,我們在春季要注意這些有‘發物’性質的水果,尤其是像榴蓮這樣的熱帶水果。”
名醫會診
王莒生 ▏國家級名老中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
認清發物蔬果,別讓舊患有機可乘
發物會令舊病復發,新病加重
民間自古就有春季吃發物易誘發老毛病的說法。那到底什么是發物呢?其實“發物”更像是“病引子”。我們都知道“藥引子”是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將發物戲稱為“病引子”,意思是說發物可以引發、誘發原有或新發疾病。從字面上講,“發”包含發作、誘發、激發、復發之義。
平時一提到發物,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海鮮、羊肉等。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身上有傷口或者有過敏的人,要少吃海鮮、羊肉或辛辣刺激的食物。這類食物在中醫里確實屬于發熱動火的發物,多具有辛熱燥烈的性質,能夠助熱動火,傷津劫液。
除了動火的發物,還有一些食物屬于動風發物。什么叫動風呢?簡單來說,就是它容易引起風邪,進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過敏反應。
另外,發物所誘發的癥狀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可能是皮膚上的癥狀,比如吃了草莓后誘發蕁麻疹或濕疹;有的人可能是呼吸道上的癥狀,比如出現鼻子、嗓子發癢;還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腸胃上的癥狀,比如肚子脹氣、腹瀉、便秘,等等。
特別是在春天,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人身體里萌動的陽氣越來越多,但過程卻是和緩的,如果這個時候吃了一些發物,就可能讓原來的一些舊病復發,并損害陽氣的積累過程。所以,為了健康的體魄,春季一定要謹慎食用發物。
認識春天常見的發物蔬果
每到初春時節,大量瓜果蔬菜開始上市。這些林林總總的美味果蔬中,就有不少是發物。下面,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這些發物!
1. 草莓。以前很少有人對草莓過敏,但是現在有些種植草莓的人,一心追求經濟利益,經常使用帶有激素的化肥,讓本來對身體無害的草莓,變成了潛在的發物。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患者,他不知道自己對草莓過敏,結果吃了以后就出現了皮膚瘙癢的癥狀,加上洗熱水澡、飲食上又不忌口,最后引發了蕁麻疹。
大家可能會發現,現在的很多草莓,個頭比原來大了,顏色也很鮮亮,但是吃起來味道卻很淡。這樣的草莓,大家應該謹慎食用;皮膚病、糖尿病患者等,都應該把它當做一種發物,盡量不要食用。
2. 葡萄或提子。在大家的印象里,很難把葡萄或提子跟發物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我的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患者因為過敏來看病,問了半天,他總感覺沒吃什么特別的食物,最后想起來昨天晚上吃了葡萄或者提子。再繼續問,發現患者可不是吃了幾顆,而是吃了整整一盆,結果導致了過敏癥狀。所以,葡萄或提子對于某些人而言,也屬于發物的范疇。
3. 春筍。春筍有一個特點,它積蓄了整個冬天的營養和水分,到了春天陽光充足的時候,就憋足了勁來生長,所以春筍的生發之力很足,能鼓舞肝膽。不過,因為春筍里含有難溶性草酸,食用過多容易誘發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另外,腎功能不全者,腎結石、腎炎患者等也不宜食用春筍。
4. 蘑菇。蘑菇是一種動風的發物。吃蘑菇的時候有講究,那就是不能一頓飯光吃蘑菇,否則可能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不過,對很多人來講,蘑菇只是一種菜肴上的點綴,很少有人拿蘑菇當飯吃。所以對于大部分人而言,蘑菇的過敏反應不太明顯。
5.香椿芽。香椿芽也是一種動風發物。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上就說它:“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也就是說,有宿疾的人,就不要食用香椿芽了,它可能誘發你的舊病。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香椿芽中含有揮發油、芳香族等有機物,食用后容易過敏。
另外,隨著種植技術的進步,現在吃香椿芽的季節提前了,不少大棚里栽種的小香椿很早就上市了,可以提前滿足一些愛吃香椿餅的人。但是,這樣的香椿里可能含有類激素物質,能夠誘發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大家應謹慎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發物的影響也是因人而異的,一個家庭里并不是誰吃了發物都會誘發舊疾或引起過敏。發物還因地而異,比如前面提到的榴蓮,它在泰國非常普遍,但并沒有見到當地有多少人因此過敏,所以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平時很少吃榴蓮,突然一下子吃了很多,可能身體上就會出現過敏反應。
中醫自修堂
“風邪致病”是怎么回事
風是春天的主氣,中醫將風邪稱為“百病之長”,意思是說風邪會引領其他邪氣,如寒、熱、濕等侵襲體內,產生各種疾病。還有一句話叫“無風不作癢”,瘙癢都跟風有一定的關系,而風邪屬于陽邪,容易搏于肌表,所以瘙癢容易在頭面部出現,甚至延及全身。
春季養生要特別注意預防風邪,如果體內已有風邪,更要慎用動風的發物。體內是否有風邪,具體該如何判斷呢?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大家可以通過簡單的“望診”來自測一下體內是否有風邪作祟。
1. 看看頭發、頭皮。如果頭發比較干枯,肩膀處總是出現掉落的頭皮屑,說明頭皮比較干燥,可能存在風邪。
2. 觀察胳膊、腿上的皮膚。有的人胳膊上、腿上皮膚非常干燥,總往下掉皮屑。這也是受了風邪的表現,肌表因為得不到水濕的濡養,所以看起來不夠滋潤。
3. 通過手部、甲溝部的皮膚情況來判斷。看手部是否容易出現裂口,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一會兒洗碗,一會兒又要洗衣服,手上容易干裂。還可以看甲溝有沒有倒刺。甲溝就是指甲與皮膚交接的地方,這里如果出現了倒刺,甲溝發炎了,說明皮膚比較干燥,可能存在風邪。
有以上三種情況的朋友,很容易中風邪,也很容易在春天出現過敏性癥
狀,所以更要注意謹慎食用動風的食物,如香椿、蘑菇等。如果特別想吃,
一定不能多吃,還要注意食用前用水焯一下。
千金良方
桑菊蠶繭飲,緩解春季干燥
尋常桑樹,竟一身是寶
桑樹,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葉子是蠶的主要食物,它的果實又是大家都很喜歡的美味水果。從中醫上講,桑樹渾身都是寶:葉、枝、根皮、果均能入藥。
桑葉是桑樹的葉子,在日本它還被當做長壽茶的原材料。中醫認為,桑葉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熱也能補虛。桑葉歸于肺經,所以能夠治療一些肺系疾病,比如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口干、咽癢等。
用桑葉制作的桑菊飲,是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的經典名方,用于治療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的癥狀。桑葉也入肝經,所以有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的功效,高血壓患者平時可以飲用點桑葉茶,能輔助降血壓。
桑樹根的皮被稱為桑白皮。桑白皮歸肺經,能清肺化痰、降氣平喘,所以常用來治療咳嗽痰多之癥。不僅如此,它還是皮膚科常用的一味中藥。用桑白皮煮水洗頭,對由濕熱引起的油性脫發有一定療效。
桑樹的果實叫桑葚,紫紅的桑葚既是中藥,也是一種可口的水果。作為中藥來講,桑葚入腎經,可滋補腎陰。當人到了一定年齡,腎氣就不像年輕時那樣充足了,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年老體弱者,他們的藥方中常會加入桑葚。桑葚作為補藥而言,是非常安全的,而且還不上火。平時,桑葚也很適合作為中老年人的日常保健食品。
桑菊蠶繭飲,清咽潤喉
這道茶做起來很簡單:取干桑葉尖一小撮,蠶繭1~2 個,菊花3~5 朵,一起用開水沖泡后飲用即可。桑菊蠶繭飲雖然只有桑葉尖、蠶繭、菊花三種原料,但效果卓著。
首先是桑葉尖。桑葉的功效前面已經提過,它味甘苦寒,入肺、肝二經,能夠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止渴。桑葉尖可以在中藥店購買,記住一定要購買桑葉尖,而不是普通的大桑葉。家里種有桑樹的,也可以自己采集。春天的時候,桑樹長出了嫩芽,這時候就可以像采茶葉一樣,將嫩尖摘下來,曬干后收藏備用。桑葉尖沖泡的茶水,喝起來口感好,味道也比較清香,沒有異味。
其次是蠶繭,蠶繭就是“蠶寶寶的房子”,它不僅可以用來制作絲綢,還是一味中藥。《本草綱目》就曾記載它:“煮汁飲,止消渴反胃。”蠶繭能瀉膀胱的相火,清肺熱,飲用蠶繭泡的水有止渴的作用,所以它在古時候還被用作治療糖尿病。另外,蠶繭具有助眠作用,它還含有絲膠蛋白等有益物質,可以滋養皮膚、美容祛斑。
需要注意的是,蠶繭不容易泡開,為了將其泡得更徹底,有人會提前拿剪刀將其剪成小塊后再沖泡。
最后是菊花。菊花的種類不限,杭菊、貢菊、雪菊皆可,都有清肝明目、降血壓的作用。
這道茶對付春天干燥很有效果,非常適合教師、主持人等需要多說話的人士飲用,可以清咽潤喉。飲用時,可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狀況適當加減用量。如果有咽喉不適等癥,可增加1~2 朵菊花或多放點桑葉;如果有大便稀溏癥狀,就減少1~2 朵菊花;老年人飲用時,可加 10~20 粒枸杞子,能補肝腎、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另外,飲用后的茶葉也不要扔掉。桑葉和菊花等晾干后可收集在一起,
最后裝成一個桑菊枕,能夠清心明目。而蠶繭則可套在手指上,涂抹身上有
癤子或有瘙癢的地方;也可將蠶繭蘸水按摩臉部,起到潤滑、滋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