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朵夫(上全譯本)/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作者羅曼·羅蘭。這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歷險記,又是一部音樂的史詩。作者通過音樂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擊,把二十世紀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美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這部書歌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上的經歷,它不僅僅是寫克利斯朵朵夫一個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萬萬人的心靈歷程的寫照,是直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贊揚著這樣一種精神:光明最終將戰勝黑暗,盡管其間要經過眾多曲折,但光明必將勝利。
作者:(法)羅曼·羅蘭 譯者:吳開霞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生于法國中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1889年高等師范院校畢業后,寫了不少劇本,其中《群狼》《丹東》和《七月十四日》合稱為“革命戲劇”。1903年,羅曼·羅蘭發表《貝多芬傳》,引起當時公眾的廣泛關注。隨后他開始撰寫古今名人傳記,宣揚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英雄主義,先后發表《米開朗琪羅傳》《彌萊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名人傳記。他的小說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1915年,為了表彰“他在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及對真理的熱愛”,羅曼·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卷 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清晨
第一部 約翰·米歇爾之死
第二部 奧托
第三部 蜜娜
第三卷 青春
第一部 于萊之家
第二部 莎冰
第三部 阿達
第四卷 反抗
第一部 流沙
第二部 失落
第三部 解脫
作者和影子的對話
第五卷 市場
第一部
第二部
但世界上有些人永遠做著出人意料,甚至出于自己意料的事,曼希沃便是這等人物。他們不見得沒有先見之明,俗語說,一個有先見之明的人,頂得上兩個……他們自稱絕對不會上當受騙,會穩穩地把著舵,駕駛著他們的小船駛向預定的目標。然而他們什么都算計了就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因為他們實際上就沒有自知之明。他們的頭腦中常會變得一片空白,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就丟下舵不管,而小船一旦漂浮不定,就難免會與它的主人開玩笑,不再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了。無人管束的小船會向礁石徑直撞去,于是老奸巨猾的曼希沃娶了廚娘為妻。他和她定終身的那一刻,他既沒有喝醉,也沒有迷糊,也沒有經受過感情的斗爭沖突,遠非如此。也許我們除了心靈、思想和感官之外,冥冥之中還存在著另一種力量,這種神秘的力量在其他的力量睡熟的間隙中乘虛而入,主宰了一切。那一晚,曼希沃把魯意莎帶到陡峭的河岸,在蘆葦叢中坐在她身邊,就這樣糊里糊涂地和她私訂終身了。也許就在那一瞬間,他也許就是在她怯生生地望著他的蒼白的瞳子中間,遇到了那些神秘的力量,可剛結婚,他就為自己所做的事后悔不迭。他在可憐的魯意莎面前從不掩飾自己在想些什么,而魯意莎也總是卑順地請求他諒解。他天性并不惡劣,也就不繼續說下去;可過不了多長時間,他又會在朋友面前或在他那些有錢的女學生之中抱怨起來;現在,她們此刻態度變得傲慢了,當他改正她們彈琴的指法,觸碰到她們的手指時,她們也不再發抖了。于是他悶悶不樂地回到家里,魯意莎好不辛酸地馬上在他眼中看出那股怨氣。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會待在酒店里,夜不歸宿,在那兒給自己找樂子,聊以解懷。遇上這樣的夜晚,他回家時就放聲大笑,一直笑得魯意莎心里發毛,這要比平時聽到的他那些含沙射影及惡意中傷的話更加讓人難過。她丈夫每發作一次,他那所剩無多的良知就會失去一點兒,而家里的錢也會隨之少了一點兒,她總感覺自己也多少要負些責任。曼希沃陷到泥淖里去了。正當他處于該發憤向上。發掘他那平庸的資質的大好階段,他卻從高處滾落下來,把他的位置拱手讓人了。
不過,把他與留著一頭金色長發的女傭結合的那股神秘力量可能在任意妄為吧!反正它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小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命運的驅使下已呱呱墜地了。
天已經完全黑了。老約翰·米歇爾在火爐前陷入了沉思,心中滿是眼前的苦悶和昔日的酸楚,魯意莎把他從夢境中拉了回來。
“爸爸,時間不早了,”少婦溫柔地說道,“您回家去吧,還要走好長一段路呢。”
“我要等曼希沃回來,”老人答道。
“不要等啦,求您了,您還是別留在這兒的好。”
“為什么?”
老人抬起頭,用炯炯的目光看著她。
她沒有回答。他又問道:
“你覺得獨自個兒害怕,不要我等著他么?”
“嗯,也許這樣就更糟了。您一定會生氣的。我不愿意事情變成這樣,求求您了。”
老人嘆了一口氣,站起來說道:
“好吧,那我走啦。”
他來到她身邊,用他那又粗又硬的胡子貼了貼她的前額,并問她還需要什么:然后他捻滅了燈芯,又在黑暗的屋子里撞倒了幾把椅子,這才走出門去。但他沒有下樓已想起兒子醉后歸來的情景;他每下一級樓梯,都要停頓一下,想著兒子獨自回家所能遭遇的種種危險……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