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6歲-7歲發“薪水”:讓孩子成為富一代的財商課》主要是一本操作手冊、技能手冊,就是一步步教給父母如何給孩子發零花錢,如何控制小孩子花零花錢,如何培養他們的理財觀、金錢觀等等。
●操作流程實在是“傻瓜型”的,通過別出心裁設計的操作流程與學習用具(零花錢袋+ 存錢袋+ 獎勵貼紙),在支出記賬、余款存積、家庭零花錢會議的原則
下,學會用錢、存錢與管錢。
●開始行動吧!別再磨蹭了。不管你的具體情況如何,你都能從書中得到有用的幫助。衷心希望你們能在這次“財商教育”的旅程中一切順利。
■ 1、 實用最重要——送一套學習教具,包括12個零花錢袋(每月用一個)、1個存錢袋(把錢存進去)、1張獎勵貼紙。
■ 2、 簡單最重要——獨創“傻瓜不動腦式”學習方法,看看漫畫,走走流程,孩子就能開始零花錢管理,開啟財商培養。
■ 3、 觀念最重要——市面上唯一且第一本,教孩子使用簡單教具,學會零花錢管理的親子教育書。
高楠,對家庭教育、親子關系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曾有數部作品受到讀者的好評,F從事出版和當代文學創作。
◆第一章 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又識錢,又不會拜金呢
1. 別讓你的孩子缺“財商教育”,錯過財富人生
2. 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又識錢,又不會拜金呢
3. 再富也要窮孩子
4. 培養健康的財商要趁早——財商培養進度表
5. “對的”金錢觀不來,“錯的”金錢觀就扎根了
6. 別為錢走上歪路,也不能因噎廢食
7. 國外開明家長是如何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
8. 少兒金錢觀、理財觀的教育誤區
9. 讓孩子自己管理一點零花錢的三大好處
10. 培養孩子財商,從“零花錢管理”開始
11.“零花錢管理”的執行
12. 對于零花錢的使用,父母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
13. 學習管理零花錢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
◆第二章 馬上行動,給孩子發零花錢吧
1. 周末或假期——給孩子花錢的機會
2. 零花錢在家里被偷了
3. 零花錢不小心弄丟了
4. 用零花錢亂買不衛生、不安全的東西了,怎么辦
5. “當家做主”的是小孩,
當“保鏢”兼“投資顧問”的是父母
6. 孩子如果借錢給朋友或是老愛請客該怎么辦
7. 孩子反映零花錢太少,怎么辦
8. 給孩子多少零花錢合適呢
9. 孩子做家務勞動,要給辛苦費嗎
10. 應該把零花錢作為孩子學習的獎勵嗎
11. 孩子的壓歲錢要怎么安排呢
12. 親戚朋友總給孩子錢或禮物怎么辦
◆第三章 本書需要注意的細節
1. 零花錢袋、存錢袋的使用原則
2. 零花錢的金額
3. 馬上開始吧
4. 零花錢袋欄位不夠時……
5. 存錢袋欄位不夠時……
6. 用過的零花錢袋,請貼在這里
7. 貼上用了一年的存錢袋
第一章
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又識錢,又不會拜金呢
1.別讓你的孩子缺“財商教育”,錯過財富人生
2011年11月,奧巴馬總統和其高級財務顧問通過媒體向美國人民發放了一份藍圖,指引某些年齡階段的孩子應該如何了解金錢的意義和運用。
五年以來,作者一直關注著一種現象——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雖然已經年滿十八甚至已經二十多歲,雖然已經成年,但仍不能很好地當家理財。這說明,他們小的時候在金錢方面沒得到足夠的教育。
他們的父母包攬了家中所有關于買東西、跑銀行和存錢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有可能有幾塊錢花,但也只限于買些泡泡糖等小東西……
其實,這批年輕人很不幸,他們從來就沒學會該如何通過攢錢來買些較為貴重的、能保值能增值的東西,或者進行零存整取、整存整取這類的長期儲蓄。也難怪這些人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只能靠信用卡透支活著,一拿到工資就花得干干凈凈,不給未來存一點錢,留一點余地。只因為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沒能學會最基本的花錢、存錢、計劃金錢的技巧。
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賺該賺的錢、花該花的錢,明明白白的人,就得讓他們從小了解金錢,學會管理金錢,鍛煉支配金錢。在6歲、7歲的時候,就讓他們手里有一點錢,并逐漸地了解銀行、證券、投資的重要性;還應該讓他們養成通過攢錢買貴重物品的習慣。
事實上,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零花錢,是他樹立金錢觀、學習管理金錢的前提之一。只有這樣,他才有機會養成受益終身的理財的好習慣。如果你能教會孩子如何花錢、投資和存錢,他就能夠為以后過上一種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成功的生活作好準備。
2.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又識錢,又不會拜金呢
很多父母一向有這么一種想法——教孩子理財,認識金錢沒有什么太大的必要。因為在這類父母看來,他們小的時候也沒受過此類的專門、系統的教育和培養,不也照樣活得好好的!
他們有時候難免感慨:現在養個小孩也太不容易了。我小時候,條件比現在差多了,也沒這么多事,我還不是健健康康地成長?我還不是上大學受高等教育?我還不是成家立業生了你(指孩子)?
在他們看來,孩子沒有金錢意識,不懂得理財并沒有什么不好,等孩子到了歲數了,自然就懂這些(指金錢觀、理財觀)了,根本沒有必要刻意地去教導,去指引,去培養。相反,他們覺得,在孩子6歲、7歲的年齡就培養孩子關注金錢,會使孩子產生盲目的拜金主義,或者在金錢問題上認識偏激,或者激起過度的金錢占有欲,等等。
其實是他們陷入了長久以來的誤區。他們忽略了“財商”及“財商教育”對于孩子的影響。
財商就是FQ(Financial Quotient),準確地講,就是一個人賺錢理財的潛力和能力。財商FQ、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和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一起被歸為現代社會必備的三大素質。而“財商教育”就必須要從娃娃抓起。
中國人在古代就有“三歲不早,六十不老”的諺語,闡述的就是古代人的理財觀念。而在當今社會,科學的金錢觀、理財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理財,就是要教育孩子其中之“道”。理財之“道”其實與人生之“道”息息相關,理出同源。人應當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金錢只是實現“人生要怎么過”的工具而已,絕不是人生的目標。
據研究,6~12歲是兒童“財商教育”的關鍵期,也是基礎期。但中國人財商培養的程度卻遠不如國外來得普遍和深入,對于“財商教育”的意識也要差很多。
在國外,“財商教育”大都是從娃娃抓起的。比如美國,在小學就有著明確的理財教育目標,要求孩子7歲看懂價格標簽,8歲要知道存錢,9歲能制定開銷計劃。英國人愛說:“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薄麄兏岢硇韵M,鼓勵精打細算。而最精明的猶太人,一向強調“賺錢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
巴菲特在6歲時就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筆交易:他用2毛5分錢買了6罐可口可樂,再以每罐5分錢賣給度假的游客,凈賺5分錢。
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又識錢,又不會拜金呢?看本書給您支招!
3.再富也要窮孩子
許多中國的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費用,經常超出自身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家長們愛說一句話:“再窮不能窮孩子。”其實原話可不是這意思,原話是——“對國家來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對家庭來說,再富也要窮孩子。”也就是說,國家再窮,教育預算也應該是最重點、最優先的;家庭再富裕,也絕對不能讓孩子隨意揮霍。
有一個孩子的家長賈先生,他在美國的時候,和香港巨富子弟只是偶有接觸,卻深有感觸。這些出身富豪之家的孩子,大多有在美國打工的經歷。他們家里絕不缺乏資源,可是他們都要自己打工掙零花錢。他曾與一位香港社會學家探討此事,到底這是他們家族偶然為之,還是有意為之呢?這位社會學家說,在香港,富豪家族培養接班人,都有這種精心設計的戰略,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家族長盛不衰,“富得過三代”。
看到這些富家子弟吃飯專撿小餐館,在路邊攤上買日用品和小禮物,假期在公司里做底層的實習員工,賈先生非常欽佩他們父母的理性和眼光——從小懂得工作的價值和工作帶來的幸福感,而不是“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不僅有利于家族事業的興盛,對孩子將來能幸福度過一生,也至關重要。
美國人的兒童教育中,有不少關于財商的教育方法,大都建議孩子3~4歲就開始讓他自己管理一點點零花錢。有的家長主張,孩子每周完成一定的家務,比如擦桌子,洗碗,扔垃圾,但不包括個人管理方面的事情,比如刷牙,穿衣服,然后,大人可以給孩子固定數額的錢,比如3歲給3元錢,4歲給4元錢。也有的家長主張,只要孩子不犯大錯,就能直接領取一定數額的零花錢……具體采用哪種方案,各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但基本原則是:首先,孩子不該馬上掌握數額太大的錢,比如,幾百、上千甚至上萬元的壓歲錢,就可以用孩子的名義存到銀行里,將來上大學用。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會克制欲望,鼓勵孩子把每周的零花錢積攢起來,幾周以后買個大點的玩具。
美國總統奧巴馬有兩個女兒:12歲的大女兒瑪麗亞和9歲的小女兒娜塔莎。她們也必須要做家務才能有零花錢。
奧巴馬給女兒設立了以下家規:
不準出現以下行為:抱怨、哭鬧、爭辯、糾纏和惡意嘲笑。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給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上鬧鐘,自己整理床鋪,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等等。
如果干家務,每星期能從爸爸那里領得1美元零花錢。家務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盤,打掃自己的房間和衣柜等。
安排充實的課余生活:馬麗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娜塔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奧巴馬說:“一次我離家幾星期,女兒瑪麗亞對我說:‘嗨,你欠我10個星期的零花錢啦!’”
4.培養健康的財商要趁早——財商培養進度表
對于家長來說,培養孩子健康的財商和金錢觀、理才觀,是遲早的事。但究竟是遲好,還是早好呢?其實這個問題,已有專家給出了結論,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足夠重視。無論中外,對于兒童的財商教育已經成了父母的一門必修課——按照一些原則幫孩子學會合理理財,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的財商,不同的階段要對孩子采用不同的培養方法。
專家認為,幫孩子理財有三大原則:第一,讓孩子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錢;第二,支配權要給孩子,大人只負責提建議,聽不聽是孩子的事;第三,讓孩子花自己賺的錢,讓他們懂得珍惜和不易。
比爾·蓋茨曾說過:“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
在國外,對孩子財商的培養,從3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正如在中國所說的:“三歲不早,六十不老。”
下面是一張西方國家對孩子的財商培養進度表,家長們看了一定會受益良多:
3歲
辨認錢幣,認識紙幣、硬幣及其面值的大小
4歲
學會在家長陪同下用錢購買簡單常用的物品,如小玩具、小食品等
5歲
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并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
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的意識
7歲
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并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
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
9歲
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
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
學習評價商業廣告,能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
懂得珍惜錢,有節約觀念;可適當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這是西方國家列出的財商培養進度表,在中國家長們看來,也許是“超前”了,很怕會“拔苗助長”。但即使是晚個兩三歲,各位家長做到了嗎?比如說,國外,孩子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的意識;而中國,別提6歲,試問各位家長,您家的孩子,8歲能做到這一點嗎?這巨大的差距,就使我們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