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科學性與通俗性特色120多所美國高校使用教材1000多名評審專家共同修訂擁有30年一線教學經驗的教授編寫與美國心理學會標準和評估建議同步更新知名心理學教授彭聃齡、蘇彥捷、梁寧建聯袂推薦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行為中的心理學 XII
0.1 學習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辦法 2
0.2 閱讀教材:教材不是漢堡 3
0.3 如何記筆記:打印PPT可不算是記筆記 5
0.4 復習備考:填鴨式學習不是好選擇 6
0.5 寫論文:計劃到位才能完美無缺 8
本章小結 11
第1章 科學的心理學 12
1.1 什么是心理學 14
1.1.1 心理學領域 14
1.1.2 心理學的目標 14
1.2 過去的心理學:心理學的歷史 15
1.2.1 開始:馮特、內省和實驗室 15
1.2.2 鐵欽納和美國的結構心理學 16
1.2.3 威廉·詹姆斯和機能主義 16
1.2.4 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18
1.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8
1.2.6 巴甫洛夫、華生和行為主義的開端 19
1.3 心理學現狀:現代視角 20
1.3.1 心理動力學學派 20
1.3.2 行為主義學派 21
1.3.3 人本主義學派 21
1.3.4 認知學派 21
1.3.5 社會文化學派 21
1.3.6 生物心理學學派 22
1.3.7 進化心理學視角 22
1.4 心理學職業與專業領域 23
專業領域 23
1.5 心理學:科學方法 23
1.5.1 為何心理學家用科學方法 23
1.5.2 描述方法 24
1.5.3 尋找相關關系 26
1.6 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31
對人進行實驗研究的指南 31
本章小結 34
第2章 生物學觀點 36
2.1 神經系統概述 38
2.2 神經元和神經:構建網絡 38
2.2.1 神經元的結構:神經系統的基本構件 38
2.2.2 神經元內的信息生成:神經沖動 40
2.2.3 將信息發送給其他細胞:突觸 41
2.2.4 神經遞質:網絡的使者 42
2.2.5 清理突觸:再攝取和酶 43
2.3 中樞神經系統:"中央處理單元" 44
2.3.1 大腦 44
2.3.2 脊髓 44
2.4 外周神經系統:邊緣上的神經 47
2.4.1 軀體神經系統 47
2.4.2 自主神經系統 47
2.5 遙遠的連接:內分泌腺 49
2.5.1 垂體:激素世界的大師 49
2.5.2 松果體 50
2.5.3 甲狀腺 50
2.5.4 胰腺 50
2.5.5 性腺 50
2.5.6 腎上腺 50
2.6 探索生命大腦的內部 50
2.6.1 損傷研究 50
2.6.2 大腦刺激 51
2.6.3 映射結構 52
2.6.4 映射函數 52
2.7 從下往上:大腦的結構 54
2.7.1 后腦 54
2.7.2 皮層下結構 55
2.7.3 皮質聯合區 59
2.7.4 大腦半球:你用右腦思考嗎 60
本章小結 62
第3章 感知覺 64
3.1 感覺概述 66
3.1.1 什么是感覺 66
3.1.2 感覺閾限 66
3.1.3 習慣化和感覺適應 67
3.2 視覺的科學 67
3.2.1 光的感知特性:捕捉光波 67
3.2.2 人眼的結構 68
3.2.3 眼睛能看到物體的原理 70
3.2.4 顏色知覺 71
3.3 聽覺:現在你能聽見我說話嗎 74
3.3.1 聲音知覺:優質的振動 74
3.3.2 人耳的結構:遵循共鳴 75
3.3.3 聽覺障礙的類型 76
3.4 化學感覺:它嘗起來不錯并且聞上去更好 77
3.4.1 味覺:我們如何品味世界 77
3.4.2 香味感覺:嗅覺 78
3.5 軀體感覺:身體知道什么 79
3.5.1 觸覺、壓覺和溫度覺 79
3.5.2 痛覺:門控理論 80
3.5.3 動覺 81
3.5.4 前庭覺 81
3.6 知覺概述 82
3.6.1 恒常性:大小、形狀和亮度 82
3.6.2 格式塔原則 82
3.6.3 深度知覺 84
3.6.4 錯覺 85
3.6.5 影響知覺的其他因素 88
本章小結 90
第4章 學習 92
4.1 學習的定義 94
4.2 它會使你流口水:經典條件反射 94
4.2.1 巴甫洛夫與分泌唾液的狗 95
4.2.2 經典條件作用的要素 95
4.2.3 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 95
4.2.4 條件化情緒反射:老鼠 98
4.2.5 人類身上的其他條件反射 99
4.2.6 為什么會有經典條件作用 99
4.3 對我意味著什么:操作性條件作用 100
4.3.1 沮喪的貓:桑代克的迷宮箱和效果率 100
4.3.2 斯金納:行為學家中的行為學家 101
4.3.3 強化的概念 101
4.3.4 正強化和負強化 102
4.3.5 強化程序:為什么角子老虎機的誘惑力這么大 102
4.3.6 可變比率強化程序 104
4.3.7 懲罰在操作性條件作用中的作用 105
4.3.8 兩種懲罰 106
4.3.9 懲罰的問題 107
4.3.10 刺激控制:減速,有警察 108
4.3.11 操作性條件作用中的其他概念 109
4.3.12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應用:行為矯正 111
4.4 認知學習理論 112
4.4.1 托爾曼的老鼠迷宮:潛伏學習 112
4.4.2 苛勒和聰明的猩猩:頓悟學習 113
4.4.3 塞利格曼和沮喪的狗:習得性無助 114
4.5 觀察學習 115
4.5.1 班杜拉和波波娃娃 115
4.5.2 觀察學習的四個要素 116
本章小結 119
第5章 記憶 122
5.1 記憶的三個過程 124
5.1.1 識記它:編碼 124
5.1.2 保持它:存儲 124
5.1.3 回憶它:提取 124
5.2 記憶模型 124
5.3 信息加工模型:記憶的三個階段 125
5.3.1 感覺記憶:人為什么會恍然大悟 125
5.3.2 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 127
5.3.3 長時記憶 129
5.3.4 長時記憶的分類 130
5.4 記憶提取:長時記憶的提取 133
5.4.1 提取線索 133
5.4.2 回憶:嗯……讓我想想 134
5.4.3 再認:你好,我是不是在哪里見過你 135
5.4.4 自動編碼:閃光燈記憶 136
5.5 長時記憶提取的重構特性:記憶有多可靠 137
5.5.1 記憶的建構過程 137
5.5.2 記憶提取障礙 138
5.5.3 記憶提取的可信度 138
5.6 我們剛剛說了些什么?--遺忘 139
5.6.1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139
5.6.2 編碼失敗 140
5.6.3 記憶痕跡消退理論 140
5.6.4 干擾理論 141
5.7 記憶的神經科學 141
5.7.1 記憶形成過程中的神經活動和神經結構改變 141
5.7.2 海馬和記憶 142
5.7.3 記憶失敗:器質性遺忘癥 142
本章小結 143
第6章 意識和認知 146
6.1 什么是意識 148
6.1.1 意識的定義 148
6.1.2 異常的意識狀態 148
6.2 異常狀態:睡眠 149
6.2.1 生物學上的睡眠 149
6.2.2 睡眠的階段 149
6.2.3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發生了什么 151
6.2.4 睡眠障礙 152
6.3 人們是怎么思考的 154
6.3.1 心理表象 154
6.3.2 概念 156
6.3.3 問題解決和決策 157
6.3.4 問題解決中的問題 160
6.3.5 創造力 161
6.4 語言 162
6.4.1 語言分析的水平 162
6.4.2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163
本章小結 166
第7章 畢生發展 168
7.1 研究人類發展中的問題 170
7.1.1 研究設計 170
7.1.2 天性與教養 170
7.2 發展的基本構成模塊 171
基因與染色體問題 171
7.3 孕期發展 172
7.3.1 受精、受精卵和孿生 172
7.3.2 胚種期 174
7.3.3 胚胎期 174
7.3.4 胎兒期:寶寶快成長 175
7.4 嬰兒期及兒童期發展 175
7.4.1 身體發育 175
7.4.2 寶寶,你能看見我嗎?寶寶,你能聽見我說話嗎?--感覺發展 176
7.4.3 認知發展 177
7.4.4 自閉癥譜系障礙 181
7.4.5 心理發展 182
7.5 性別發展 186
7.5.1 性別角色 186
7.5.2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 186
7.6 青少年期 187
7.6.1 身體發育 187
7.6.2 認知發展 187
7.6.3 心理社會發展 188
7.7 成年期 189
7.7.1 生理發展:用進廢退 189
7.7.2 認知發展 190
7.7.3 心理社會發展 190
7.7.4 身體與心理衰老的理論 192
7.7.5 死亡與衰老的階段 192
本章小結 194
第8章 動機和情緒 196
8.1 動機的理解方法 198
8.1.1 本能說 198
8.1.2 驅力降低理論 198
8.1.3 人格和成就需求:卡羅爾·德韋克的自我理論 200
8.1.4 喚醒理論 201
8.1.5 誘因理論 202
8.1.6 人本主義流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203
8.1.7 自我決定理論 204
8.2 精神類藥物和成癮 205
8.2.1 生理依賴 205
8.2.2 心理依賴 206
8.3 性動機 209
性取向 211
8.4 情緒 213
情緒的三要素 213
本章小結 221
第9章 壓力和健康 224
9.1 壓力和壓力源 226
9.1.1 壓力的定義 226
9.1.2 什么是壓力源 226
9.1.3 環境壓力:生活的起起伏伏 226
9.1.4 心理壓力源:壓力和心智 228
9.2 心理因素:壓力和健康 230
9.2.1 一般適應綜合征 230
9.2.2 免疫系統和壓力 231
9.2.3 認知和人格對壓力的影響 234
9.2.4 壓力中的人格因素 234
9.2.5 壓力中的社會因素:需要他人的人 238
9.3 壓力、饑餓和飲食 240
9.3.1 生理饑餓 240
9.3.2 饑餓的社會成分 240
9.3.3 適應不良的飲食問題 240
9.4 壓力和性障礙 241
9.5 壓力應對 242
9.5.1 問題取向應對 242
9.5.2 情緒取向應對 242
9.5.3 將冥想作為一種應對機制 242
9.5.4 文化如何影響應對 243
9.5.5 宗教如何影響應對 243
本章小結 244
第10章 社會心理學 246
10.1 社會影響:從眾、順從與服從 248
10.1.1 從眾 248
10.1.2 順從 250
10.1.3 服從 251
10.2 社會認知:態度、印象形成與歸因 253
10.2.1 態度 253
10.2.2 態度的ABC模型 253
10.2.3 態度的形成 254
10.2.4 態度的改變:說服的藝術 254
10.2.5 認知失調:當態度和行為發生沖突時 255
10.2.6 印象形成及其屬性 256
10.2.7 社會分類 256
10.2.8 內隱人格理論 257
10.2.9 歸因 257
10.2.10 基本歸因錯誤 257
10.3 社會互動:偏見、愛與攻擊 258
10.3.1 偏見和歧視 258
10.3.2 偏見和歧視的類型 259
10.3.3 人們如何習得偏見 260
10.3.4 克服偏見 261
10.4 喜歡和愛:人際吸引 262
10.4.1 吸引力法則 262
10.4.2 對立產生吸引 263
10.4.3 愛情是一個三角形: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 264
10.5 攻擊與親社會行為 265
10.5.1 攻擊和生物學 265
10.5.2 社會角色的力量 266
10.5.3 傳媒中的暴力和攻擊 267
10.5.4 親社會行為 268
10.5.5 為什么有的人不提供幫助 268
本章小結 271
第11章 人格與智力理論 274
11.1 人格與智力理論 276
11.2 男人與沙發椅: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動力學 276
11.2.1 弗洛伊德的文化背景 276
11.2.2 無意識 277
11.2.3 人格的組成部分 277
11.2.4 超我:道德衛士 278
11.2.5 人格的發展階段 279
11.2.6 新弗洛伊德主義者 281
11.2.7 當代視角的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流派 282
11.3 行為主義和社會認知學派的人格理論 283
11.3.1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和自我效能 283
11.3.2 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期望 284
11.3.3 當代視角下的行為主義和社會認知角度 285
11.4 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和人格 285
11.4.1 卡爾·羅杰斯和自我概念 285
11.4.2 當代視角下的人本主義流派 286
11.5 特質理論:你是誰 286
11.5.1 奧爾波特 286
11.5.2 卡特爾和16PF 287
11.5.3 大五理論:人格海洋或者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87
11.5.4 當代視角下的特質流派 288
11.6 人格測評 288
11.6.1 訪談 289
11.6.2 訪談的問題 289
11.6.3 投射測驗 289
11.6.4 行為測評 291
11.6.5 人格問卷 291
11.7 智力 292
11.7.1 定義 292
11.7.2 智力理論 292
11.7.3 智力測量 293
11.7.4 智力測驗的個體差異:智力障礙和智力超能 297
11.8 人格與智力的生物屬性:行為遺傳學 300
雙生子研究 300
本章小結 304
第12章 心理障礙 306
12.1 什么是變態 308
12.1.1 心理疾病的歷史概述 308
12.1.2 什么是變態 308
12.1.3 變態的操作性定義 309
12.2 變態的模型 310
12.2.1 生物學模型:心理疾病的醫學原因 311
12.2.2 心理學模型 311
12.2.3 生物心理模型:上述所有觀點的綜合 311
12.3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修訂版)(DSM-IV-TR) 312
12.3.1 DSM-IV-TR的分類 312
12.3.2 心理疾病的發病率 312
12.3.3 關于疾病標簽的贊成和反對意見 312
12.4 焦慮障礙:我們擔憂的是什么 313
12.4.1 驚恐發作:當害怕失控 314
12.4.2 驚恐障礙 314
12.4.3 強迫癥 315
12.4.4 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后應激障礙 316
12.4.5 廣泛性焦慮障礙 316
12.4.6 焦慮障礙的成因 316
12.5 心境障礙:情緒的影響 317
12.5.1 抑郁癥 318
12.5.2 雙相情感障礙 318
12.5.3 心境障礙的成因 319
12.6 進食障礙 319
12.6.1 神經性厭食癥 319
12.6.2 貪食癥 320
12.7 精神分裂癥:扭曲的現實 321
12.7.1 癥狀 321
12.7.2 精神分裂癥的類別 322
12.7.3 精神分裂癥的原因 323
12.8 人格障礙 324
12.8.1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324
12.8.2 邊緣型人格障礙 324
12.8.3 人格障礙的成因 325
本章小結 326
第13章 心理治療 328
13.1 兩種治療方法 330
13.1.1 心理治療 330
13.1.2 生物醫學治療 330
13.2 早期:冰水浴和電休克 330
13.2.1 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療 330
13.2.2 皮奈爾的改革 330
13.3 心理治療初期 331
13.3.1 精神分析學派 331
13.3.2 釋夢 331
13.3.3 自由聯想 332
13.3.4 對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學治療的評價 332
13.3.5 人際關系心理治療 332
13.4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人都會犯錯 333
13.4.1 讓我更了解你: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治療 333
13.4.2 完型治療 334
13.4.3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評價 335
13.5 行為治療:學習個體行為更為得體的方式 335
13.5.1 基于經典條件作用的心理療法 335
13.5.2 基于操作條件作用的心理療法 336
13.5.3 行為治療的評價 337
13.6 認知療法:思考就是信念 337
13.6.1 貝克的認知療法 337
13.6.2 艾利斯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338
13.6.3 認知療法和對認知行為治療的評價 338
13.7 團體治療:不僅僅適合害羞的人 339
13.7.1 團體治療的種類 339
13.7.2 團體治療的優點 340
13.7.3 團體治療的缺點 340
13.8 心理治療真的有效嗎 341
13.8.1 療效研究 341
13.8.2 有效治療的特征 342
13.8.3 心理治療中的文化、民族和性別問題 343
13.8.4 網絡治療:計算機時代的心理治療 344
13.9 生物醫學治療 344
13.9.1 精神藥理學 344
13.9.2 電休克治療 346
13.9.3 精神外科手術 347
本章小結 349
附錄 應用心理學與心理學職業生涯 352
A.1 什么是應用心理學 352
A.2 心理學作為一種職業 353
A.3 課堂之外的心理學 356
A.4 心理學與工作 358
本章小結 361
練習測試與自我測試
測試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