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及信用范疇的界定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本書所研究的信用范疇
1.1.3 從博弈和演化的角度理解信用
1.2 對已有研究的述評
1.2.1 信用問題的由來: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
1.2.2 機會主義的誘因:信息不對稱
1.2.3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辦法:信息甄別、聲譽機制扣制度約束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選題的意義與創新之處
1.3.1 選題的意義
1.3.2 預期可實現的創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主要觀點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主要內容和結構
2 經濟活動中的博弈與信用
2.1 引言
2.2 經濟活動中的信用關系
2.2.1 經濟人、博弈與契約
2.2.2 親緣利他分析模型
2.2.3 博弈、契約與信用
2.3 契約的穩定性與信用
2.3.1 影響契約穩定性的因素
2.3.2 契約的穩定性與信用
2.4 技術進步與信用
2.4.1 概述
2.4.2 技術進步與契約
2.4.3 技術進步與信用
2.4.4 用技術手段保障信用
3 產權與信用
3.1 引言
3.2 產權是信用產生的前提條件
3.2.1 自利、競爭與產權的起源
3.2.2 信用產生的前提:產權
3.3 產權、發展與信用強化
3.3.1 產權明晰促進發展
3.3.2 產權明晰對信用的強化
3.4 社會資本、信用與產權
3.4.1 社會資本、信任與信用
3.4.2 良好信用對產權的維持
4 信用產生的約束條件
4.1 引言
4.2 相互合作、約束與第三方制約
4.2.1 相互合作與約束:內生信用
4.2.2 第三方約束:外生信用
4.3 實現信用的一致性預期:突破博弈階次、時間貼現與信息的完整性的限制
4.3.1 信用:一致性預期的結果
4.3.2 滿足一致性預期的時間貼現條件
4.3.3 滿足一致性預期的信息非完整性條件
4.4 有限理性條件下信用的產生
4.4.1 有限理性與人們的行為
4.4.2 有限理性條件下信用的產生
5 信用的演進與治理
5.1 引言
5.2 知識、信用與制度的演進
5.2.1 知識、偏好和博弈
5.2.2 信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演進
5.2.3 制度的演進
5.3 各種信用并存的格局與信用的治理
5.3.1 各種信用形式共存的格局
5.3.2 實現信用的多重治理機制
6 我國信用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6.1 引言
6.2 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與信用發展歷程
6.2.1 農村土地產權私有階段的互助與信用
6.2.2 人民公社時期的信用
6.2.3 改革開放以來的土地產權制度與信用
6.3 城市產權改革與信用發展
6.3.1 計劃經濟時期
6.3.2 市場化取向的“雙軌制”改革時期
6.3.3 全面市場化改革時期
6.4 轉型期信用失序的表現與原因
6.4.1 轉型期信用失序的現狀
6.4.2 轉型期信用失序的原因
7 建設現代信用社會的思考
7.1 引言
7.2 構建有利于信用形成的規則體系
7.2.1 產權制度安排
7.2.2 提高違約成本的制度安排
7.3 構建有利于規則執行的實施機制
7.3.1 政府的強制實施機制
7.3.2 民間的第三方約束機制
7.3.3 利用新技術創新實施機制
7.4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