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力量”的真正精髓并不在于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掌控他人,而是積極完善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因為無法從人性的角度克服自身弱點、發(fā)揮核心優(yōu)勢,是一切缺陷的源頭和原因。
《人性的力量》為你精心提供了十堂人性課,你每天只需要花二十分鐘的時間學習和反思,一個星期便能全面、深度掌握人性的力量,完美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xiàn)自我的強大。
完善自我的同時,你也將更容易解讀他人的行為模式,贏得人心,讓他人愿意幫助你,在生活、工作、人際交往中獲得優(yōu)勢。
而做到以上兩點,你便能成為卓越、優(yōu)秀的人,躋身金字塔尖,獲得人生大程度的成功!
周維麗,著名心理咨詢師,企業(yè)心理培訓專家,長期從事工作心理學和員工培訓工作,曾為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yè)進行員工心理的系統(tǒng)建構。周維麗在華盛頓、洛杉磯、首爾、上海等城市組織了數(shù)百場工作心理學講座,著有《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這些年我吃的都是不懂拒絕的虧》等暢銷書。近年來,周維麗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起了多次人性研討講座,獲得了數(shù)十萬人好評,成為“人性成功學”的專家。
第一章人性和行為模式
人性的特點決定著人的行為模式、面對事物時不同的選擇。為什么有些人可以脫穎而出站到食物鏈的頂端,有些人只能在下層苦苦掙扎?為什么有些人可以輕松地支配資源、駕馭人際關系、讓人們?yōu)樗⻊眨行┤藚s只能被支配、被駕馭呢?原因只有一個:是否能夠洞察人性本質,利用人性之善,預防人性之惡,決定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和成就!要駕馭人性,就必須從了解人性、研究人的行為模式開始!
一、三個問題
1。從進化論開始
人性是一成不變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就像一個人從三個月大的孩子成長為四十歲的中年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必定經(jīng)歷了復雜的人格變化,他不可能還是那個啼哭的嬰兒,也不可能依舊是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在這四十年的歲月中,他為了生存下來,必定拋棄了很多舊的東西,并擁有了很多新的人性的特點。
如果你了解達爾文的進化論要告訴你的東西,你可能就明白了人類社會在幾十萬年的發(fā)展變遷中走到今天的主要動力是什么。多數(shù)人的認識是,進化論向我們揭示了文明的演進。一只猴子在和無數(shù)物種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從樹上爬下來,學會了直立行走,最終成為了地球文明的主宰。但是,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法則卻讓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文明,猴群在戰(zhàn)勝其他物種的同時,也進行了殘酷的內(nèi)部淘汰。
就像四十歲的大叔在成長中擊敗了眾多的對手,才成功地躋身于中產(chǎn)階層,支配著更多的社會資源,擁有更多的財富。他的腳下有無數(shù)落魄并且充滿敵意的失敗者,而不是溫情的祝福。
問題:與幾百萬年前的猴子或者襁褓中的嬰兒比起來,我們是變得更善良,還是更殘忍了?很少有人思考這個問題,這正是本書要為你揭開答案的地方,它關乎你自己能否在未來活得更好。
對“人性本善”論的支持者們來說,令人遺憾的地方在于,他們都被最近一百年極為豐富的物質生產(chǎn)造成的文明假象迷惑了。他們覺得隨著文明的進化,人性中惡的東西被逐漸淘汰、壓制;善的東西得以保留,并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波士頓的一個社區(qū)慈善組織負責人邁克說:“在中世紀,做慈善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而今天遍地都是,人們都懂得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可事實卻是——
你樂意幫助一個人,是因為他對你沒有威脅;或者,他只需要你施舍一點點對你來說微不足道的東西。
從這點上說,我們那顆樂于助人的心,和在家飼養(yǎng)一只寵物的動機有什么區(qū)別呢?
在進化的過程中,更強壯、更聰明的人得以生存,最自私和最不自私的人被淘汰。人性中的部分缺陷被保留且強化,而部分美德則發(fā)生退化甚至被無情拋棄。這就導致了一個必然的結果:活下來的人擅長根據(jù)實際需要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模式,而不是死板地堅持某種道德觀念。人性的善和惡都是相對的,全看一個人到底需要什么。這是進化的結果,也是達爾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的。
對皈依美德的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依照進化論的邏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合情合理,因為人性的基礎永遠脫離不了“生物性”。人和其他動物沒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在“決定是否從樹上下來”時做了一次正確的選擇而已。也可以這樣說:第一只猴子邁出了一小步,人類文明邁出了一大步。在物競天擇的無情規(guī)則下,人戰(zhàn)勝了其他動物,走到了文明的前端,但是至今為止,人性和動物性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人性仍然是富有競爭性和充滿自私的,人的所有行為都只有一個目的:自我的生存和繁衍。
“利他行為”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你隨時都會脫下來
親愛的艾瑪-J-芃琳娜小姐的故事起初是那么美妙,她在奧美廣告公司上班,是一名收入頗豐的年輕中產(chǎn)。她住著一百一十平米的寬敞公寓(雖然是租來的),每天坐地鐵去上班,像一只快樂的小鳥,每天的心情都是溫暖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如果你有幸看到她每月的消費賬單,將驚訝而欽佩地發(fā)現(xiàn)艾瑪每隔十幾天就會捐給這座城市的窮人幾十或幾百美元,有的通過銀行轉賬,有的是直接到附近的福利機構捐出了現(xiàn)金。
她生活在陽光底下,除了喜歡做善事,工作也很敬業(yè)。在辦公室,你會看到一名始終為同事著想、事事為公司考慮的“五好員工”。這就是艾瑪,漂亮又善良,積極又上進。就連向來苛刻的頂頭上司瓦爾比都不好意思地覺得,我是不是要給她升職了?
他真的是這么認為的嗎?當然是的。但他沒來得及宣布這項決定,公司在華盛頓的業(yè)務就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問題,由此引發(fā)的一些事情可能會讓他推翻自己的想法。奧美的銷售部門失掉了一個與聯(lián)邦政府在東區(qū)計劃合作的項目,這意味著合同不可能被簽訂(將損失一大筆錢)。老板震怒之下,命令瓦哈比裁掉與之相關的責任人。
艾瑪就在這次失業(yè)的人員之中,她默默地搬著箱子離開了那間站在窗邊遠眺可以望見白宮的辦公室。
當生活變得困頓以后(四個月沒有找到工作),你看到的艾瑪還是那個“積極利他”的好人嗎?盡管我們都能為這種狀況找出各種迫不得已的理由,但她確實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搬出了舒適的大房子,住進了一間人均二十平米的廉價公寓樓。她不再給窮人捐款——不僅是終止了慈善行為,甚至開始在網(wǎng)上發(fā)言抱怨“那些深色人種殺死了自己的工作”(暗指公司的某位黑人上司把責任栽贓給她)。可憐的瓦爾比,假如看到現(xiàn)在的艾瑪,他一定倍感吃驚。
這個案例是很正常的,也許沒有人會感到驚奇。看看身邊,我們現(xiàn)實中是不是總能遇到類似的事情?一個人平時的利他行為、這些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受人稱頌的傳統(tǒng)道德,實際上都只是一件美麗的衣服,是一種低級的、自私的生物動機的產(chǎn)物。比如你在早晨可能還向同事苦口婆心地介紹闖紅燈的害處,傍晚就為了早幾分鐘趕上末班車大踏步、昂首挺胸地穿越了紅燈下的車流。所以這不是貶義的評判,而是站在客觀、中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個事實——人性中的利他行為在本質上只是出于自己的某種需要,并非一種單純的屬性。
在生活富足、有外延的情感需要時,人們非常樂于利他。幫助他人的同時,讓自己得到情感滿足,何樂而不為呢?不論出于營造形象的需要,還是人際關系的企圖,“利他”這件外衣都可以帶來很大的收益。當情況并非如此時?對不起,我只能照顧自己,甚至我會搶奪別人的利益來保護自己。這一點在進化論的源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個吃飽喝足的猿人偶爾會幫那些弱小的同伴摘些果子,親切地替他們端到不遠處的山洞里;但是當他也沒有東西吃時,就不會再考慮利他的問題。
只要你稍作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人性特點在個體和組織的兩種層面上都時有表現(xiàn),從幾十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文明,并沒有多少改變。而且,我們?nèi)祟惿鐣拇蟛糠脂F(xiàn)象和人性的特點,在生物界都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故事。這意味著人性與其他動物的“生物性”沒有任何區(qū)別嗎?它們唯一的差別在組織性(我們?nèi)祟愑懈叨劝l(fā)達的組織能力)和智力。這恰恰是生命進化的主要部分。
利己的人性永遠不會改變——但它可以不斷進化
在達爾文看來,進化是偶然的和無目的的,而我們的生命基因也是自私與冷酷的。通過長達數(shù)十億年的優(yōu)勝劣汰與殘酷進化,它們早就變得聰明絕頂,是宇宙中絕對理性的思考體,也是絕對功利的適應體。它們是現(xiàn)實派——生存是第一位的,利己永遠不變。由基因來驅動的利己行為,就構成了所有的生命現(xiàn)象的源頭和進化原理。
但與此同時,我們在進化的過程中也會陷入這樣的苦惱境地:你會發(fā)現(xiàn)“事事只考慮自己”的行為難以在組織中生存,自私自利不那么好聽,也讓人反感。因此,利己的人性也在試圖進化——從完全利己向利己利人的方向努力。在人性的世界里,就出現(xiàn)了很多崇高和輝煌的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現(xiàn)象,與完全利己的囚徒困境并存。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都有完全利己的心態(tài),但卻不會選擇這種方式來作為自己的人性特征,因為我們知道這對自己其實是不利的。
于是,我們通常采取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行為,成功地建成一種互助互利的社會關系,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通俗地說,就是以“利己”為自己行動的動機和最終的目的,但同時又能產(chǎn)生有利于別人和社會的結果。人們總在追求這種做法,來讓自己獲得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這正是人性進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