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百法》通過介紹百位中外名人的讀書方法和技巧,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給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讀書方法上的借鑒與指導,是一本寓學于樂的圖書。
劉堂江,筆名伊山,1949生于江西省武寧縣,中共黨員。出版《杏壇紅杏》《醉人的蟹香》《熱血師魂》《毛澤東主席教育實踐》《中華之光——王選傳》《勤奮與成才》《青春漫筆》等著作十余種(含合作)。主編《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零距離貼近教師》《學生寫作經典范文》等叢書、圖書多部。其著作與作品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新聞出版署“國家圖書獎”,國家教委“教育好新聞”一等獎、教育部優秀教育新聞作品特別獎、一等獎,廣電部“星光獎”一等獎,團中央第二屆全國青年讀書節“最佳圖書獎”等獎勵十余項。
諸葛亮:觀大略法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史書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裴松之注《三國志》上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于精熟”,而諸葛亮“獨觀其大略”。
“務于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并爛熟于心。“獨觀其大略”,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獨樹一幟、勝人一籌。
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掌握觀大略讀書法,要緊的有五條:一、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于概括提煉;二、既要鉆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三、經常關注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四、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部分;五、精通唯物辯證法。
毛澤東:高誦恬吟法
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讀書時,往往采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復誦讀、吟詠,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味。
高聲朗誦,就是要大聲地朗讀;密詠恬吟,就是要靜靜地吟詠品讀。將高誦與恬吟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
高誦便于記憶和提高演說能力。許多老一輩的學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年輕時學習一篇文章,高聲朗讀幾十遍,就可以終生不忘。恬吟便于思索。細細地品味一篇文章,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夠更深刻地領會氣勢、節奏和神韻。
正因為高誦恬吟讀書法有諸多優越性,所以古人都是以此為樂的。宋朝有個“漢書下酒”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的是宋人蘇舜欽住在其岳父家中,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斗酒。他岳父覺得奇怪,于是就偷偷地從門縫中往里看。原來蘇舜欽正在朗誦《漢書·張子房傳》。當讀到張良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時,他不禁拍案叫道:“惜乎擊之不中!”(意思是可惜沒有擊中)遂斟了滿滿一杯酒,一飲而盡。當讀到張良對漢高祖說:“此天以臣授陛下。”(意思是我來輔佐皇上,這是天意)蘇舜欽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又喝了一大杯酒。他的岳父看到這里,忍不住開懷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誠不為多也。”
鄒韜奮:層次法
略通一點中國新聞史的人,都會知道“鄒韜奮”這個名字。
鄒韜奮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新聞記者,也是著名的出版家和政論家。他那敏捷的文思、淵博的知識,與他善于讀書是分不開的。他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
“特別為自己所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歡的,一遇著偷閑的時候就常常看。”
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讀書方法。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面對一大堆要讀的書籍,不知怎樣讀才能收獲大。那么請不用犯愁,你可以仿效鄒韜奮的辦法,分層次閱讀。
第一個層次是泛讀,像魯迅那樣拿起來隨便翻翻,注意瀏覽,通過瀏覽發現有必要重讀的書或某些章節。
第二個層次是略讀,將泛讀時選出來的書,粗略地讀一遍,通過略讀發現有必要反復研究的書或某些章節。
第三個層次是精讀,將略讀時選出來的書或章節,細細地咀嚼品味,吸收書中的營養。
這樣分層次讀書,一層一層地篩選,就可以保證所讀的書既博又精,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且保證了科學地運用讀書的時間和精力,一般的書花的時間和精力少,精華的書花的時間和精力多,輕重有別,詳略有致。這樣比對所有的書都平均使用力量,盲目地瞎讀一氣,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