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版圖》是一本通過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講述他們在不同年代的讀書方法而對當代青年進行言傳身教的文化教育類圖書。
一場被戲稱為入場名額比北京購車搖號,更難中簽的公益讀書會,金融、歷史、市場、政治、生活等領域的精英在此聚首,獨家講述閱讀背后的創業故事、經營理念、學術觀點、民生政見、外交風云。在這里,他們撇開了平日里的頭銜和身份,選擇和你一起站在閱讀這邊,以讀書人的身份講述與閱讀有關的動人經歷,那些歲月積淀下來的真實感悟得到最原汁原味的呈現。
“中國并購之父”王巍與華遠地產掌門人任志強,每年能接到無數論壇、沙龍邀請,但“上心的不多”。任志強在論壇上埋頭狂發微博已成大眾熟悉的標志性圖景,如今還真沒有哪件事能像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的讀書會那樣能激發他們難得的熱情。在他們的發起和倡導下,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讀書會已經成為京城一大盛事,收獲諸多贊譽,也邀請到眾多領域的“大忙人”來到讀書會,和讀者近距離交流讀書感悟,分享人生故事。
《閱讀的版圖》是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精選出的15場讀書會的精彩內容實錄,讓更多沒有到現場的讀者透過文字了解精英們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吳曉靈、任志強、王巍、衣錫群、周文重、馬云、柳傳志、易綱、馬蔚華、俞敏洪、張維迎、陳志武、許小年、巴曙松、田溯寧、俞渝、秦曉、黃怒波、沈國軍、陳東升、沈南鵬……他們的人生經驗和感悟成就了各自事業上的豐碑,如今你可以和他們一起回歸閱讀,讓視野瞬間開闊,汲取進步的力量!
第一章 閱讀不能改變世界,但能豐富人生
■ 閱讀不能改變世界,但能豐富人生――任志強篇
從盲從、迷惘到探索 2
與時俱進地閱讀《毛澤東選集》 4
讀書的訣竅是養成閱讀的習慣 5
有效分配時間,提高效率 6
讀書的收獲與實踐的收獲相結合 7
責任與危機 7
讀書與教育 8
■ 閱讀不能改變世界,但能豐富人生――劉曉光篇
閱讀與人生 9
《一個投資銀行家的自白》 10
學會面對壓力,控制注意力 12
教育與改革 12
第二章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許小年篇
政府不是救世主 14
知識青年的疑惑與反思 15
曾經的使命感和救世情結 17
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18
出國潮背后的國民不安 20
國企未來二十年 20
■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衣錫群篇
期待救世主是一種狂熱的感情 22
人性的復蘇 23
歷史的使命感 26
哲學的重要性 27
第三章 中國真的能超越美國嗎
■ 中國真的能超越美國嗎――周文重篇
依舊敏感的中美關系 30
美國需要適應中國 31
美國企業的罪與罰 33
中美外交政策的制定 34
經濟外交專業人才很重要 35
中國赴美投資熱 35
美國重返亞太 36
人民幣匯率不是造成美國經濟困難的原因 37
美國公關公司不是萬能的 38
■ 中國真的能超越美國嗎――王波明篇
全世界的格局,最終將會是“G2概念” 39
中國真的能超越美國嗎 41
美國致命的經濟危機 42
“制裁人民幣匯率”議案是美國的政治秀 43
第四章 改造我們的教育
■ 改造我們的教育――朱永新篇
教育的核心是精神的成長 46
成功是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47
閱讀是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 49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50
大學應該成為讀書的天堂 52
中國改革正處于攻堅時期 53
沒有閱讀,理想將變成空想 53
教育的成功是民族的成功 54
活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56
■ 改造我們的教育――任志強篇
閱讀能夠突破教育的局限性 58
教育不應只局限于灌輸知識 59
成功是無止境的 61
我的讀書秘訣:養成閱讀習慣 61
微博是閱讀的一部分 62
教育比房地產難得多 63
閱讀的價值不僅僅是考試分數高 64
改變要從每個人開始 65
按照自己的需求讀書 65
第五章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
■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陳東升篇
崛起的關鍵是資本、人才和技術 68
歐洲和美國的問題重重 72
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 73
中國面臨的美國威脅 75
救援歐洲是中國崛起的契機 76
和平崛起從經濟崛起開始 76
中國崛起離不開精神文化的崛起 77
■ 中美和平崛起的博弈――毛振華篇
中美之間的復雜情結 79
歐洲的問題在于不完全的統一 80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糾結 81
中美關系是兩國共同的問題 83
第六章 金融制度安排與中國人的幸福
■ 金融制度安排與中國人的幸福――陳志武篇
中國人的不幸福 86
貨幣化的社會給人更多的選擇權 87
中國的金融制度限制了公民自由 91
NGO給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91
關注農村和走向世界 93
■ 金融制度安排與中國人的幸福――許知遠篇
社會貨幣化不會帶來真正的自由 94
中國迫切需要思維觀念的變革 95
直面生活的痛苦,真心地理解世界 98
投資知識將給社會帶來持久的變化 99
第七章 內容為王的投資之道
■ 內容為王的投資之道――王中軍篇
中國電影業的高速發展 102
閱讀讓人忘我,閱讀指導實踐 104
投資的關鍵在于堅持長期戰略 105
電影需要冷靜和專業的造夢產業 106
專業電影基金未來的機會和發展 108
■ 內容為王的投資之道――沈南鵬篇
中國電影正處于高速增長期 109
中國電影最大的障礙是內容不夠豐富 110
商業企劃書要抓住投資者的眼球 111
閱讀和與人交流同等重要 112
第八章 市場的邏輯與人類的進步
■ 市場的邏輯與人類的進步――張維迎篇
不要誤解了市場經濟 116
從強盜邏輯走向市場邏輯 118
市場經濟帶來最大限度的自由 120
經濟學范疇以外的市場經濟的問題 122
■ 市場的邏輯與人類的進步――雷頤篇
權利觀念的變化改變了近代中國 125
強盜邏輯破壞原有的契約精神 127
自由是基本權利,競爭是社會必需品 128
理解文明變遷與現代社會的相關書籍 130
第九章 人力成本與企業競爭力
■ 人力成本與企業競爭力――柳傳志篇
企業發展需要杜拉拉式的員工 134
真正保障員工利益 136
把握企業的命運,關鍵在于員工 139
第十章 金融與“睿智治法”
■ 金融與“睿智治法”――吳曉靈篇
小智治事,大智治人,睿智治法 144
政府應該“法無授權不可為” 145
否定市場經濟給國家帶來苦難 146
美國憲政歷程對中國的借鑒作用 148
人們應該理性地爭取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 149
要建立實務與教學雙向交流的機制 150
■ 金融與“睿智治法”――易綱篇
限制政府的權力,保障公民的自由 153
市場決定人民幣匯率 154
馬克思主義激勵社會進步 155
以感恩的心態對待社會 157
反思制度與革命 159
權利要靠爭取,而不是賜予 160
國家資本主義應該淡出 161
國家的外匯儲備是人民銀行的資產 162
第十一章 網絡時代的金融轉型
■ 網絡時代的金融轉型――馬蔚華篇
閱讀給人創新的靈感 166
大膽創新,不畏風險 168
網絡時代銀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170
利率市場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172
基業長青的秘訣是具有前瞻性 173
■ 網絡時代的金融轉型――巴曙松篇
危機反映本能 175
中國的銀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 176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177
財政介入幫助克服“虹吸現象” 178
第十二章 閱讀與人力資本投資
■ 閱讀與人力資本投資――曹遠征篇
閱讀擴展思維 180
人力資本的提升很重要 184
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對國企效率的影響 185
穩定投資,防止經濟硬著陸 186
信息對稱化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關鍵 187
■ 閱讀與人力資本投資――王忠明篇
閱讀影響人生 189
資本文明時代應加大人力投資 192
國有企業改革和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193
第十三章 企業家的詩心與“贖罪”
■ 企業家的詩心與“贖罪”――俞敏洪篇
閱讀啟發人生 196
完整的哲學思維很重要 198
平等、自由、民主的中國夢 199
商業的力量推動中國進步 200
善待財富是一種心態 200
剩余價值不是資本家的原罪 201
■ 企業家的詩心與“贖罪”――黃怒波篇
行走是人生重要的內涵 202
哲學思維與不抱怨的人生 204
企業家的詩心 205
以史為鑒,善待財富 207
第十四章 與“云”談一場戀愛
■ 與“云”談一場戀愛――田溯寧篇
“云”將帶來重大的變革 210
生活將離不開“云” 212
“云”改變觀念,改變世界 213
閱讀推動人生 215
“云”將成為未來城市的基礎設施 217
進步和創新需要勇氣 219
■ 與“云”談一場戀愛――俞渝篇
云技術已經走入現實生活 222
技術創新容易被妖魔化 223
閱讀使人獲得多元的營養 224
顧客在的地方當當就在 228
第十五章 讀書依然很重要
■ 讀書依然很重要――馬云篇
不可死讀書 230
系統解讀“讀書無用論” 233
讀人也是一種閱讀 234
商道在于規劃與耐心 235
人生的幸福感 237
■ 讀書依然很重要――沈國軍篇
閱讀完善自我 239
“外星人”馬云 241
信譽和細節造就成功的企業 242
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我對經濟學的喜愛,源頭上大概有兩個:一個是父母給的,父母長期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在國家機關里每天接觸的都是經濟方面的事情;另一個則是因為后來去農村的生活,當時看到老百姓的貧困狀況,便想我們有什么辦法改變嗎?那個年代,我們都相信毛主席,毛主席說農業學大寨,于是我們就像唐僧取經一樣自費跑到大寨去看。但去大寨看了以后,回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大寨的農民能干出的事情,我們這兒的農民為什么干不出來?這個問題在腦子里面老是揮之不去。
后來我上大學,是農民推薦的工農兵學員。當時,我非常希望學一些能夠真正解決中國農村貧窮問題的東西,希望學經濟。沒想到給我分的專業是電機工程,是工科。電機工程我沒興趣,我要求轉專業,但是我得到的答復是:專業是組織上決定的,必須學,不能學別的。1978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就讀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生,開始大量讀經濟方面的書,然后又到美國念經濟學博士。
我是1985年去美國的。我離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時候,中心主任馬洪同志找我談話,問我為什么要去,是不是因為工作不好。我說工作很好,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受到了一些刺激。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有合作項目,世界銀行的專家來跟我們合作,他們談的東西我聽不懂,我是一個學工業經濟的碩士生,但卻聽不懂他們說的事,這讓我受到非常大的刺激,所以我決定一定要到外面自己去學,念了5年的書,全都是關于經濟、數學的。
讀了這些書以后,經過工作中的實踐,我認為讀書應該是“T”型的,就是知識面一定要非常寬闊,上面這一橫拉得越長越好,同時也要有一門鉆得很深。霍金的《時間簡史》寫得確實好,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科普著作,還是一部哲學著作,它可以幫助你解答、思考很多哲學、宗教的問題。我認為知識面一定要寬,哲學、美學、歷史、經濟都要涉獵,中國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說“手不釋卷”,就是說一天不看書就沒有收獲,人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也是每分每秒的事情,真的是開卷有益。我記得有一次在上飛機之前隨手拿了一本講中國古代風俗習慣的書,翻了兩頁,我馬上就對中國古代社會獲得了一種歷史的場景感。歷史不是事實和年份的堆砌,歷史是事件的發生,是由活生生的人參與其中的。所以讀歷史要有一種歷史感,要能設身處地想象到當時的場景,這些雜書對于學歷史非常有幫助。我沒有發現什么書是沒用的,只要作者是認真的學者,以負責任的態度寫書,讀了總有收獲。
我很不愿意推薦書,因為我覺得人們在讀書的時候有一個誤解,以為讀了幾本書以后便知天下事。宋朝有一個宰相叫趙普,他有一句名言:“治國有什么難的,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希望現代人不要當趙普,半部《論語》是治不了天下的,幾本書回答不了現實的問題。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書不僅有功利主義的實際用途,還和人的精神生活是密切相連的。如果讀幾本書就能夠解決所有的現實問題,那么就如同人一生吃三個饅頭就夠了一樣。讀書是要時刻進行的,每讀一本書都是在和作者交流,每讀一本書都可以領略到大師的思想。即使在我授課的課堂上,我也不是很愿意給學生推薦幾本重要的書,不是讀幾本重要的書就可以受益終身的。
出國潮背后的國民不安
我認為現在的出國潮要具體分析。20世紀80年代我們出去的時候,情況比現在簡單一點,就是想到國外去學習。當然我必須承認,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在外面學習之后沒有想回來的,因為當時國外的生活條件、研究條件、就業條件等都比國內強,后來是被國內經濟的發展吸引,一步一步回來的。
今天,我覺得出國增加了一個規避風險的因素,這是我們當時沒有的。過去我們出去想在國外工作,沒有想回來,主要是國外和國內條件的差別,而不是風險上的差別。現在很多人把子女送出去是為了降低未來一代人的風險。我覺得我們的政府,特別是高層的領導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國民會感到不安?為什么感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高、未來的風險太高?要好好地思考,如果再不思考、再不進行調整,我們人才的流失對經濟的建設、對社會的發展都是相當不利的。
國企未來二十年
中國從管仲的時候就實行鹽鐵國營,也就是今天的政府管理,到今天為止,這個趨勢幾乎一直存在。這一點跟西方國家非常不同,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今天這種很尷尬的局面。目前,我所看到的趨勢對私人產權的保護和尊重不僅沒有改善,而且在惡化,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趨勢。中國歷史上,政治權力和經濟力量結合得太緊密了,緊密的結果是我們兩千年的經濟一直是小農經濟,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影響到人類現代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重大技術創新也不可能在中國發生。這個重大歷史現象被馬克斯?韋伯注意到了,他寫的《儒教與道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都涉及了這個問題。經濟歷史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在其名著《西方世界的興起》里面也講了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產權保護和西歐后來居上成為世界的主導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歷史和經濟的交叉研究所產生的結果。凡是涉及制度變遷一定要去讀歷史,因為只有在歷史中你才能看到這種變遷的軌跡。
對今后二十年做預測沒有什么意義,但我認為國有企業將從鼎盛走向衰弱,因為它面臨兩個由體制引發的問題,這是國有企業管理者很難解決的。國有企業體制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效率低下,國有企業現在能夠賺錢,是因為壟斷行業、壟斷利潤,并不意味著它效率高、利潤率高。這是第一個問題,所以它會走向衰弱,從制度層面上決定了它的效率不會比民營企業效率高。第二個是社會公平問題,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市場只有幾個央企能經營,為什么普通公民就不能經營,地下的石油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能開采,鐵路公司為什么民營公司不能做,電信公司為什么民營公司不能做,為什么資源要被個別企業壟斷在手里,這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公平問題。這兩個問題會決定國有企業從目前的鼎盛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