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人成長進步、創業立業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培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本書品歷代詩文經典、講名人讀書故事、賞名人讀書美文,內容豐富,趣味性強,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對提升個人素養、增加閱讀興趣、改進讀書方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位哲人說:“讀一本好書,仿佛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對本書也可以說,讀著書中的故事,我們在感動于先賢們勤學苦讀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經驗和方法;讀著書中的文章,我們在沐浴于先賢們精妙美文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感悟和理念。書中的故事及文章,不僅因為其精彩引人入勝,更能夠讓我們從中感受讀書的崇高、吸取讀書的智慧。
前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心事,事事關心。”明朝思想家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留下的這副對聯,將讀書的意境展示得淋漓盡致。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閱讀的民族,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書香始終不息地流淌著。“不敢妄為些小事,只因曾讀數行書。”一部中華民族的閱讀史,就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成長史。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站在民族生存發展的高度來認識閱讀,對待閱讀。放眼世界,各國無不高度重視公民的閱讀問題,比如美國的《卓越閱讀法》《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日本的《關于推進兒童讀書活動的法律》,韓國的《讀書振興法》《讀書文化振興法》,俄羅斯的《民族閱讀大綱》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國民閱讀活動的開展。
本來,讀書是私人的事情,讀不讀書、讀哪些書、讀多少書,不需要過問。但是,我們從廣闊的視野來看,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缺乏閱讀精神和書香氣息的社會,是功利、浮躁的社會,也是缺乏創新和活力的社會,這樣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前進的步伐注定難以走得更遠。因此,閱讀作為智慧之源、道德之基,關系到國家精神、公民素養、書香琴韻。只有引導公民文明閱讀,國家儒雅的大形象才能得到不斷提升和鞏固。這也詮釋了“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的真理性。
因此,建設書香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書香社會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氛圍,體現的是既有優秀文化傳承、又能打動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態,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正因為良好的文化生態需要多讀書來構建,書香社會離不開全民閱讀的支撐。讀書已成為黨的領導人關注的重大問題,黨中央將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納入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之中,并倡導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凸顯黨和政府對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關注與力倡。這不僅是彰顯時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質的內在要求,更是使我們每個人成為“中國夢”參與者和書寫者的現實需要。我們相信,納入國家戰略、政府規劃的閱讀活動,將會使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得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營造。
閱讀活動重在培養人的閱讀習慣。習近平總書記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李克強總理說:“有人擔憂說現在我們國家民眾每年的閱讀量還不到有些國家人均的十分之一。很多建議讓我深思,說明人們不僅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弦歌不輟聲聲遠。當閱讀成為我們最自然的追求,讀書成為我們最優雅的姿態,書香自然會撲面而來,自然會與我們的靈魂相遇,自然會引導我們品味生活、感悟生命、悅享人生。讓我們捧起書來,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把每一天都看作“讀書日”。當知識的積累在我們身上慢慢升騰為一種書卷氣,沉淀為人生中的大氣,我們的文化品格將得到鑄就。當我們踐行了擁抱書香的崇高使命,書香社會將會愈加 精彩。
一位哲人說:“讀一本好書,仿佛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對本書,我們也可以說,讀著書中的故事,我們在感動于先賢們勤學苦讀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經驗和方法;讀著書中的文章,我們在沐浴于先賢們精妙美文的同時,也分享著他們讀書的感悟和理念。我們相信,書中的故事及文章,不僅因為其精彩引人入勝,更能夠讓我們從中感受讀書的崇高、吸取讀書的智慧。
愿這本小書成為各位書友的良師益友。
中共貴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蘭義彤
2017年8月
王學,祖籍黑龍江省尚志市,現任中共貴陽市委講師團團長、副教授,長期從事干部理論教育工作,被評為貴州省黨的創新理論“十佳優秀宣講員”。在各種公開刊物發表理論文章三十多篇,主編《低碳經濟 —生態文明的必由 —之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與實現》《文化強國戰略與貴陽文化發展》《智慧穿透歷史,思想跨越時空》等理論專著多部。
目錄
上篇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品經典 暢享閱讀之樂 / 001
第一章?品歷代名詩·談讀書意蘊?/ 003
敬之·周頌?《詩經》?/ 004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陶淵明?/ 008
齋中讀書?謝靈運?/ 013
絕句四首(其四)?陳師道?/ 017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陸?游?/ 021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達旦?魏了翁?/ 024
夜?深?周?弼?/ 027
第二章?鑒歷代古文·論讀書經典?/ 031
學記三則?《禮記》?/ 032
學而篇·第一?《論語》?/ 037
尊?師?《呂氏春秋》?/ 041
顏氏家訓·勉學(節選)?顏之推?/ 049
進學解?韓?愈?/ 064
學舍記?曾?鞏?/ 071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078
論梁元帝讀書?王夫之?/ 084
為學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093
黃生借書說?袁?枚?/ 098
習慣說?劉?蓉?/ 103
下篇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讀故事?汲取讀書智慧?/ 107
第三章?鴻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109
第一等事讀書做圣賢?王陽明?/ 110
博覽群書,立志報國?戴高樂?/ 117
第四章?苦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23
韋編三絕?孔?子?/ 124
博學多思,著述頗豐?葛?洪?/ 131
嗜讀篤學,清修苦節?司馬光?/ 136
學求心得,業貴專精?章學誠?/ 145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150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160
刻苦讀書,自強不息?杰克·倫敦?/ 165
循序漸進,自學成才?華羅庚?/ 174
第五章?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81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呂?蒙?/ 182
學貴日新?程?頤?/ 189
讀書不唯書?李時珍?/ 194
堅守內圣外王之道?曾國藩?/ 203
后?記?/ 211
第四章?苦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韋編三絕?孔子
【故事】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在當時也可算得“桃李滿天下”了。他一生勤奮好學,把學習當成人生一大樂事。現在人們常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厭”等論學的話,都是孔子的言論。直到晚年,孔子仍勤學不止,一邊教弟子讀書,一邊自己鉆研學問。
孔子的先輩是宋國的貴族,到父輩時,早已破產了。孔子出生后不久,父親就死了。母親守寡撫育著他們兄弟,生活自然是很困難的。所以史書上說他少年時“貧且賤”。
在這樣困難的生活條件下,孔子卻十分好學。及長,他學習更加勤奮,直到他離開人世。一生中不管是做看管倉庫、管理牛羊的小官,還是當了魯國的代理宰相;不管是孜孜不倦地教誨弟子之余,還是辛辛苦苦地奔走列國之間;不管是在處境順利而感到歡樂愉快的時候,還是處于連生命都有極大危險的困境之中,他從未放松學習。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學異常,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學而不厭。”
孔子學習非常虛心。他認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值得自己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代文學家韓愈因此著文贊美他,說他學無常師,曾問禮于老聃(即老子),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不僅如此,就連七八歲的小娃娃項橐,也曾被孔子求教。
孔子學習,不僅勤奮虛心,而且還把學習和思考、復習鞏固緊密地結合起來,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他認為學知識一定要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所以,他研究的各門學問,如禮、樂、射、御、書、數等,造詣都相當精深。
有一次,孔子得知魯國有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高超。當時,孔子的彈琴技術已有相當水平,但他仍然“不恥下問”,要拜師襄子為師,向師襄子求教。師襄子一見孔子,大吃一驚,心想:孔子是個廣博精專、多才多藝、天下聞名的大學者,我怎么敢接納他為弟子呀!當孔子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時,師襄子終于被孔子虛心誠懇和奮發好學的精神感動了。
學習一開始,師襄子教給孔子一支曲子。孔子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地彈起來。一直彈了十來天,從未停過手。師襄子對孔子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彈得很熟緣,可以改彈新曲了。”
孔子說:“我只掌握了曲子的節奏和技法,對其內容和精神,我還理解得不深透哩!”說完又認真地彈起來。這樣又練了一段時間。師襄子一聽,高興地對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曲子的內容和精神,可以改彈新曲了。”
“我還沒有理解曲子的主題思想和深刻意義哩!”孔子一邊回答,一邊請求師襄子再讓他彈一段時間。不久,師襄子聽了孔子的彈奏,馬上高興地說:“你已經理解了曲子的主題思想,現在可以換彈新的曲子了。”
孔子聽了很不好意思,謙虛地說:“我仍未能真正理解曲子所刻畫的主人翁形象,讓我繼續再彈彈吧!”說完又彈奏起來。
師襄子坐在孔子身旁,一邊聽他彈奏,一邊不住點頭。又過了一會兒,師襄子漸漸感到有一個人物展現在眼前,便高興地對孔子說:“啊,我看見了,有一個人,態度嚴肅、認真,正在思考什么。看他已顯出高興的神情,昂起頭,在遙望遠方……”這時孔子止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對老師說:“老師,我理解了,我完全理解了。你看他,黝黑的面孔,瘦高的身材,兩眼炯炯有神,不時凝視著遠方。他多么關注人民啊,一心想施行德治,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還有誰是這樣的形象呀!”
師襄子聽了,又驚異,又欽佩,站起身來,向孔子行了一個禮,對孔子說:“不錯,不錯,以前我就聽老師講過,這支曲子叫《文王操》啊!”
孔子一生,不管學什么,都是這樣踏實勤懇,一絲不茍,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嚴格要求自己,自“十有五而志于學”起,一直“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晚年,在眾多的典籍中,最愛讀的是《易》。《易》是一部哲學著作,孔子深深為書中關于世界發展變化的精妙道理所吸引,讀起《易》來常常連吃飯都忘記了。當時社會十分混亂,許多事情孔子都看不慣,心里時常感到不快,可每當這時,只要一讀《易》,滿腹煩惱憂愁便都煙消云散了。孔子讀《易》是在老年,那時他已發白齒落,老態龍鐘,弟子們都深感自己的老師越來越衰老了,可孔子本人一讀起《易》精神就振奮起來,像青年人一樣,不知自己已是老年人了。
一次,孔子帶學生從蔡國到楚國葉縣。葉縣縣官去見孔子弟子子路,他問子路孔子是怎樣一個人。子路一時答不上來,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你怎么不說:‘孔子這個人嗎,發憤讀書都忘記了吃飯,讀書讀得高興了會忘記各種煩惱和憂愁,這樣不知不覺的老了,而他自己還不知道。’可以這么說!”
孔子確實是這么做的。春秋時候還沒有紙張,文字寫到竹簡上,再用皮條把一片片的竹簡串成一部書,又叫書簡。讀的時候把卷著的書攤開來,讀完再卷成一卷用繩捆好。《易》也是這樣的一部書。《易》的文句很簡短,內容卻十分深奧,要讀懂它很不容易,往往看好幾遍還搞不清什么意思,更把握不住其中的哲理,何況孔子不僅自己要學懂它,而且還要把《易》的要義傳授給學生呢。所以孔子在學《易》和講授《易》的過程中,不知熬過多少個日日夜夜,把《易》翻閱了多少次。由于孔子讀《易》次數太多了,以致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好多次。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就稱贊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韋”是牛皮,“三”指多次。意思是孔子翻來覆去地讀《易》,多次把穿連竹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以此來形容孔子的勤學精神。“韋編三絕”后來就成了形容人們刻苦學習的成語,一直流傳至今。
【感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孔子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有淵博的學識,而他淵博的學識則來自他一生都在勤奮地學習。孔子讀書勤奮以致“韋編三絕”的故事確實十分感人,激勵無數讀書人用功學習。“韋編三絕”至少有三個意思在內:一是學習要勤奮,二是學習要用心,三是重復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孔子作為古代圣賢,讀書的境界對當今我們加強學習、提升修養具有重大借鑒意義。我們應當以孔子為鏡子,學習并發揚他“讀《易》,韋編三絕”的精神,切實發揮自覺性、主動性,克服應付觀念,多讀好書,常讀好書,領會實質,掌握精華,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淵博學識的人,交上知識這個忠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