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這場革命是信息技術、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數據制造、網絡制造和制造業智能化為核心,將給全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的影響。對于國家實體經濟而言,若能跟得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就將實現轉型升級甚至彎道超車,否則就將被發達國家甩得越來越遠,差距越來越大。
“工業4.0”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德國政府在2013年4月正式發布的一項國家戰略,該戰略主張制造業各個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將數字信息與物理現實之間的聯系可視化,將生產工藝與管理流程全面融合,實現智能工廠,生產智能產品。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德國前,曾撰文特別提及德國“工業4.0”戰略;同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并簽訂包含“工業4.0”相關內容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由?此,“工業4.0”在我國迅速成為“焦點”和“熱點”。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而制定的一項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實現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可以說,《中國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德國“工業4.0”的影響,其核心思路與“工業4.0”
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一個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思想。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強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的強盛。因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成世界強國的必經之路。
德國“工業4.0”國家戰略為我國《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中國產業界、學術界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我也參與其中,并將自己的成果以專著形式加以展現。其中,《工業4.0:最后一次工業革命》一書于2015年1月1日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是國內第一本“工業4.0”方面的專著,得到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賴明同志的重視,并親自作序推薦;《工業4.O(圖解版):通向未來工業的德國制造2025》 -書于2015年7月1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得到了中國互聯網領域著名企業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秭的賞識并作序推薦;而2015年8月1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制造2025解讀: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則得到了中國工程院李伯虎院士的作序和大力推薦。
我是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房山區工委副主任,曰語本科、計算機軟件工程碩士、工學博士、情報學博士后,高級工程師(科技管理系列),曾在北京第一機床廠工作兩年,后為日本開發計算機軟件10余年,這12年的“工業”和“信息化”一線實踐經歷為我奠定了“兩化融合”的研究基礎。2009年,我毅然放棄了一家日本公司軟件開發技術總負責人?的職務和高薪待遇,參加公開招聘,進入到了目前的工作單位,從事高端產業研究工作。
由于我特殊的:跨界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引起了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統戰群工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黨委的關注。2011年7月,我被選派掛職北京市房山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過北京市高端制造業基地的重大招商項目,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和成長。2014年10月,我被選派到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參加由中央統戰部組織的“民主黨派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了多門重要課程。
周鴻神曾經在我的書序中寫道:“王喜文博士是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他的研究成果經常受到九三學社中央領導的贊許。我也祝愿王喜文博士能夠有更廣闊的空間,能夠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產業發展和科技發展之中,去實現他的報國之夢。”
的確如此,在我25歲到35歲最年富力強的十年間,沒能給國內開發一款軟件。我對此深以為憾。2009年以來,我投身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工作已有7年,我的夢想就是要將日本建設信息化的先進經驗,融入我國的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設之中,以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報國之夢。
2015年6月12日,我應邀到武漢為東風汽車集團300多名中層干部講授“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6月23日,應邀參加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2015長風論壇”,為200多家企業做了“互聯網+工業”的主題報告。在返回北京的高鐵上,在學習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時,回顧這些年來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統戰群工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黨委對黨外干部的重視和大力培養,充滿感激之情,于是信筆寫下一首《詠長風》:
借得東風乘長風,功到終將自然成。
東瀛歸來為報國,統戰肝膽照平生。
王喜文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