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城鄉統籌的理論視角,以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構建與政策研究為研究對象,充分考慮在目前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情況下,各國普遍呈現的年齡結構老齡化、城鄉結構的城市化以及區域結構的失衡化等變化趨勢,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的背景加以考察,并結合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運用與分配等情況進行系統分析,以充分研究城鄉統籌的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構建、目標模式與政策方案等內容。本書包括基礎理論、實證分析、結論與政策建議三大部分。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運用精算理論與方法,通過構建精算模型,測算替代率與繳費率之間的內在關系,測算不同退休年齡對養老金替代率與養老基金積累的影響,突破了以往研究定性分析為主的局限,使得結論更具科學性,為城鄉統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并為探尋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城鄉統籌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有力依據。
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社會養老保險又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全球范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如何養老已成為今天人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安排基本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在現收現付制度模式下,只要有年輕人就業,老年人的贍養就有保障,至于養老金數額(養老金替代率),只是一個折算率的問題。這種現收現付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是通過年輕一代人來贍養退休的老年人,所體現出的一個重要制度優勢就是能有效避免個體風險。這種制度在人口結構均衡發展的情況下能夠順利運轉,但是,一旦整個社會的青少年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發生重大變遷,比如人口金字塔從“雪松形”向“蘑菇形”轉變,則可能出現養老基金入不敷出、制度難以為繼等一系列問題。
如今,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1999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首次達到了10%,標志著全世界進入了老年型社會。“銀發浪潮”無疑對傳統現收現付制的養老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一些國家紛紛進行基本養老制度的改革,探索從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變,希望基金積累制能夠抵御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現收現付制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并盡可能分享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紅利。但同時,基金積累制的制度特點要求有較為完善的投資渠道,需要發達的資本市場支持投資運作以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該制度對通貨膨脹較為敏感,因此,對一些制度參數(比如養老金調節系數等)的設計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990年的6299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為6.96%,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22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6.1%,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44億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歷時多年改革及至目前“覆蓋城鄉、統賬結合模式”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
當前,中國經濟處于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這不僅是保證實現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更是實現有質量的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從長遠發展來看,開放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勞動力自由流動,而勞動力實現自由流動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統一。就養老而言,則要求勞動力擁有的基本養老權益不會因為跨地區流動就業而產生“便攜性損失”,這就要求在目前省級統籌的情況下,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賬戶”的接續銜接,最終實現“基礎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在這方面,法國的教訓值得深思。法國長期以來延續以行業為單位的社保統籌辦法,比如,鐵路工人有專屬于鐵路系統的社保統籌,公務員有專門的政府行政系統的統籌。長期以來,因行業之間人力資源無法流動,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如職業隔離、階層隔閡、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同樣,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初期,各省市養老基金結余額度差距并不大,實行全國統籌改革阻力小。然而現階段,各省市養老基金結余不平衡狀況日益突出,尤其是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和東南沿海省份之間差距巨大,因此,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全國統籌,如果等到所有條件都成熟了再來考慮,則必然會產生更為巨大的制度成本。
基于此,李亞敏博士的《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構建與政策研究》一書,充分考察了全球范圍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結合基本養老制度的模式選擇、資金籌集、運用分配等問題,尤其是聚焦全國統籌與延遲退休等理論與現實熱點,著力于對中國“覆蓋城鄉、統賬結合模式”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政策等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該書第一章闡述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義,并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第二章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文獻,通過翔實的文獻資料,對國內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的進展狀況進行評述。第三章從全球視角出發,考察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引出基本養老制度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就基本養老制度的國際經驗進行總結。第四章通過考察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重點討論城鎮企業職工、城鄉居民、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三大群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五章重點關注全國統籌,建立精算模型對完善個人賬戶進行討論,并對現階段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及模式進行總結和評價。第六章對我國退休制度進行梳理,分析提前退休原因并總結延遲退休的國際經驗(養老金的獎懲以及彈性退休制),建立精算模型,考察退休年齡對“統籌賬戶”繳費率以及養老金替代率的影響。第七章對中國“覆蓋城鄉、統賬結合模式”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背景與模式以及全書研究結論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是為序。
袁志剛2016年12月11日
李亞敏,女,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精算師協會準會員(ACAA)。2007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4年獲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南開大學理學/經濟學(雙)學士學位。2014年8月獲國家留學基金,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訪學。已在《世界經濟文匯》、《南開管理評論》、《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等核心期刊(出版物)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意義7
第三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9
第四節 研究框架與方法11
第五節 創新點的說明13
第二章 文獻綜述15
第一節 國外研究現狀15
第二節 國內研究現狀18
第三節 城鄉統籌視角下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的研究脈絡20
第三章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25
第一節 人口老齡化25
第二節 養老保險基礎理論30
第三節 養老保險基本模式35
第四節 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經驗41
第五節 中國的實踐49
本章小結51
第四章 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概述53
第一節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53
第二節 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概述58
第三節 中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5
第四節 中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73
第五節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79
本章小結87
第五章 全國統籌91
第一節 引言91
第二節 文獻綜述93
第三節 全國統籌的必要性96
第四節 提高統籌層次101
第五節 完善個人賬戶109
本章小結121
第六章 延遲退休124
第一節 引言124
第二節 文獻綜述126
第三節 延遲退休的國際經驗132
第四節 數值模擬I138
第五節 數值模擬II145
本章小結162
第七章 全書總結170
第一節 制度可行性170
第二節 主要結論172
第三節 政策建議175
第四節 進一步的研究方向176
附錄178
參考文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