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緊扣“教師發展指導者”和“課堂教學臨床指導”兩個角度,分九章和三個附錄跟進案例,通過實踐研究、案例分析、國內外比較等方式,探析促進課堂轉型和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升的臨床指導實踐框架、有效范式與指導機制,精準地刻畫出教師發展指導者課堂教學臨床指導的要素和方式,總結歸納其知識與信念,并提出“迭代”行動教育研究的教學實踐探尋思想。
本項研究秉承了顧泠沅先生開創的青浦實驗的價值取向、思想方法和專業精神。深度沉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證與思辨,洞察并驗證了修煉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要素,及知行合一的行為模型。為當下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亟需的臨床指導,呈獻了理性思考與實踐求索的指南。
朱連云,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青浦實驗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第三期“雙名工程”教育心理學科第二組副主持,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青浦區第三屆專業技術學術帶頭人,青浦區第四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主要從事課堂教學、教師教育和區域教學改革等研究。
彭爾佳,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科研員。參與過多項教育部和上海市科研課題,在《教育史研究》《河北師大學報》《現代中小學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核心期刊發表過多篇文章。
前 言
第一章 問題提出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章 課堂臨床指導現狀考察:義烏案例的精細化分析
第五章 課堂臨床指導知識信念:跨文化交流與元分析
第六章 課堂臨床指導研修探索:從“學情分析”到“任務設計”
第七章 課堂臨床指導研修探索:從“過程測評”到“行為改進”
第八章 課堂臨床指導的推廣應用:“同課共構”研修共同體探索
第九章 教師發展指導者課堂教學臨床科學化指導研究發現與研修推廣
附一:教師發展指導者課堂臨床指導案例
附二:中英文人名譯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