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斌著的《東南亞華文詩歌及其中國性研究》以東南亞華文詩歌為研究對象,論述其與中國性的復雜糾葛,揭示中國性是東南亞華文詩歌/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內在屬性之一,無法亦無須去除,旨在澄清東南亞華文詩歌具有中國性并不妨礙其獨立自主的發展,反而強化了其本土性,駁斥了那些“后殖民論述”和“去中國性”的論調,對于東南亞華文詩歌乃至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健康發展并最終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朱文斌,江西彭澤縣人,現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教授、碩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5至2007年在浙江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海外華文文學與文化方面的研究,兼任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青年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紹興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學者”和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已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學術月刊》等高水平雜志上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級項目多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華文詩歌研究”以優秀等級結題;出版《跨國界的追尋》《胡愈之評傳》等專著多部;主編全國高校通用教材《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獲得省市級優秀學術成果獎多項。
第一章 緒論
一、東南亞華文詩歌發展概述
二、中國性與東南亞華文詩歌
第二章 中國意識階段:“僑民文藝”時期的東南亞華文詩歌
一、民族主義與中國意識的形成
二、現實主義詩潮的承繼與發展
三、南洋色彩的開掘與文藝獨特性的提倡
第三章 中國情結階段:掙扎求存時期的東南亞華文詩歌
一、中國情結與南洋認同
二、現代主義詩歌的興起與論爭
三、天狼星詩社與五月詩社
第四章 中國經驗階段:新時期發展中的東南亞華文詩歌
一、中國經驗與多元化格局
二、后現代主義詩歌與多重困境
三、“后殖民論述”與“去中國性”
四、雙重文學傳統與多元文學中心
第五章 全球化語境下的東南亞華文詩歌
一、世界性、民族性與中國性
二、東南亞華文詩歌的現代化
第六章 中國性詩歌典例分析
一、鄉愁
二、放逐
三、憂患
四、尋根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