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Web技術的歷時性發展為線索,運用動態網絡社群結構探測法(CDD 算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多種方法,揭示了網絡社群結構發展的演進趨向,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面向未來Web技術的網絡社會管理模式。該書以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發展階段為主線,對國內外網絡社群結構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梳理和評述,總結和借鑒了研究成果,并發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問題。
第一章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目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三、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
第二章 網絡社群結構演進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 網絡社會中的社群結構
一、網絡社會
二、網絡社群
三、網絡社群結構
第二節 網絡社群結構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社會群體理論
二、社會認同理論
三、技術社會化理論
四、復雜網絡理論
五、社會治理理論
第三節 網絡社群結構演進的分析模型
一、網絡社群結構演進分析模型的現實基礎
二、網絡社群結構演進的認同過程模型
三、網絡社群結構演進分析模型的意義
小結
第三章 基于Web1.0的網絡社群結構及其管理模式
第一節 Web1.0技術及其社會化過程
一、Web1.0的關鍵技術
二、關鍵技術的網絡應用及其社會化過程
第二節 基于內容的BBS網絡社群結構分析
一、案例選擇與描述
二、基于內容的BBS網絡結構
三、BBS社群結構分析
第三節 Web1.0階段我國的網絡社會管理模式
一、Web1.0階段我國的政府主導型網絡社會管理模式
二、“自上而下”全能式網絡社會管理模式的利弊
小結
第四章 基于Web2.0的網絡社群結構與管理模式
第一節 Web2.0技術與社會化應用
一、Web2.O的關鍵技術及其特性
二、Web2.0技術的應用及其本土化過程
第二節 基于關系的網絡社群結構分析
一、案例選擇與描述
二、基于關系的SNS網絡結構
三、SNS社群結構分析
第三節 Web2.0階段的網絡社會管理模式
一、國外典型的網絡社會管理模式
二、我國政府主導下的行業自律管理模式
三、Web2.0階段網絡社會管理模式的特征
小結
第五章 網絡社群的演進趨向與協同治理模式
第一節 網絡社群結構的演進過程及趨向
一、網絡社群結構的演進過程
二、網絡社群結構演進的趨向
第二節 網絡社群結構演進過程中的管理問題
一、Web2.0模式的發展瓶頸
二、網絡社會管理中的內在矛盾
第三節 可預見的Web3.0技術與應用
一、Web3.0的關鍵技術
二、Web3.0的網絡應用
三、Web3.0階段的網絡社群
第四節 面向Web3.0的協同治理模式及治理策略
一、面向Web3.0的協同治理模式
二、協同治理模式的治理目標和治理策略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相關術語英文檢索
后記
《技術認同與社會認同》:
目前,有關網絡社群及其群體行為的研究也已成為學術熱點,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加入或身處網絡社群的虛擬生活也已習以為常。但這并不意味著曾經爭論的問題可以自然地被事實所消解和抹平。與造成人際隔離與社會孤立的方面相比,互聯網應用在擴大人際交往、獲得情感支持、結成親密群體等方面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尤其是網絡社群的普遍出現和蓬勃發展,使得先前持反對意見的觀點漸行漸弱。那么,這其中的原因該如何解釋,究竟哪些因素促使人們在網絡交往中結成群體仍是一個不可回避且極具學術價值的重要問題。
關于網絡社群的結群基礎,梳理文獻后發現,大致可以分為外部條件和內部動因兩個方面的解釋。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技術環境、信息資源、服務方式等方面。
(1)技術環境。網絡社群首先是以網絡為媒介進行溝通和互動的群體,網絡技術為其營造了一個突破時空界限的虛擬空間。網絡社群的生成和運作模式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息息相關。從Web1.0階段基于靜態的HTML網頁技術的單向信息獲取方式,到Web2.0階段社會性軟件提供的網絡化互動模式,再向Web3.0階段云計算支持的多種終端平臺、跨網站和跨語言的信息交互,都為網絡社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技術環境。
(2)信息資源。信息和知識是互聯網為用戶提供的最基礎的資源。卡仁·斯旺(Karen Swan)和彼德·謝伊(Peter Shea)認為,知識和學習成為網絡社群生活的一部分,知識的流動過程是維系網絡社群的重要因素。姚宏霞等人認為網民具有較高的共享偏好,承載知識的主體之間通過相互協作進行知識活動形成特定的聯結機制,構成互聯網群體協作的知識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