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阿德勒最為暢銷的作品之一,這是阿德勒的后期作品,可以一窺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論述了十二個主題:生活的意義,心靈和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的引導,犯罪及預防,職業問題,個體與社會群體以及愛情與婚姻。每一章的主題論述都力透紙背,清晰地闡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動力超越自身限制,達到對優越感的適度追求,最終獲得成功。
◎ 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
真正主宰我們命運的,不是我們經歷過什么,而是要從這些經歷中打破自我設限,超
自卑的強大內心,隨時隨地活出全新的自己。
◎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
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不是人人都能超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現實的理解,在于正確對生活
的理解。wei有理解了“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之真諦,我們才能從自卑走向超。
阿弗雷德�6�1阿德勒(Alfred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1870年,阿弗雷德�6�1阿德勒降生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出色的哥哥,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他的早期記憶中,他總是因為哥哥的出色而有心理壓抑。與他健壯英俊的哥哥相比,兩人的先天條件優劣懸殊,阿德勒相貌平平,身材矮小,背有點駝,因為患有軟骨病,身體活動受限,直到四歲了才蹣跚學步,這使他處處有自卑感。他后來提出克服自卑感追求優越是人格發展的動力,顯然是受他童年經歷的影響。
阿德勒的父親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猶太商人,所以他的家境富裕,但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在他孩提時代的記憶中,多是不幸與災難。阿德勒三歲的時候,睡在他身邊的弟弟悄然去世,幼年時期的阿德勒還有兩次車禍經歷,這使他對死亡非常畏懼。五歲的時候他患了肺炎,痊愈后,他決心長大以后從醫,救死扶傷。1895年,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行醫之初是一名眼科醫生,后轉向精神病學,曾追隨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的問題,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在奧地利軍隊服役,1896年4月至9月,他在軍隊一所醫院工作,繼續他服役期間的半年義務兵役。1897年至1898年,他回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其間,他與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生育三女一男,其中次女亞歷山德拉(Alexandra)和兒子庫爾特(Kurt)后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1889年至1900年,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同城行醫,二人結識后成為好友。不久,他與威廉�6�1斯特克爾一起在弗洛伊德創辦的《心理分析匯編》做編輯工作。
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了《釋夢》一書,這本用心理學視野分析夢與人的生理疾病的書引起一片嘩然,維也納的《新自由報》發文予以猛烈抨擊。阿德勒對書中的心理學運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片炮轟聲中,阿德勒挺身而出,在維也納一本著名刊物上發表署名文章,支持弗洛伊德的觀點。1902年,弗洛伊德建立了一個小組織“周三心理學會”,邀請阿德勒加入,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就此建立了同事關系。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這篇論文的問世,使阿德勒一夜之間聲名鵲起,并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贊賞,認為阿德勒的觀點對精神分析做出了一大貢獻。后來,阿德勒進一步發展了他的觀點,將補償作用看作是精神分析的理論中心,這與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大相徑庭,師生二人由此產生理論上的裂隙。1910年,由于弗洛伊德的推薦,阿德勒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轉眼間,1911年,阿德勒連續發表三篇文章,批判弗氏的精神分析重視潛意識本能、忽視社會文化影響的傾向,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泛性論,成為挑戰弗氏本能論的第一人,兩人矛盾由此激化。1912年,兩人十年的同事關系走到盡頭,阿德勒退出了弗洛伊德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與他的幾個追隨者共同組建了“個體心理學學會”,至此,阿德勒一生致力于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1934年,由于“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阿德勒決定永久定居紐約,同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雜志》。 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赴歐洲做演講旅行時,由于舟車勞頓突發心臟病,病逝于蘇格蘭的亞伯丁,享年六十七歲。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最為暢銷的作品之一,這是阿德勒的后期作品,可以一窺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論述了十二個主題:生活的意義,心靈和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的引導,犯罪及預防,職業問題,個體與社會群體以及愛情與婚姻。每一章的主題論述都力透紙背,清晰地闡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動力超越自身限制,達到對優越感的適度追求,最終獲得成功。在這十二個章節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合作,只有那些對他人懷有社會情感而又能為人類謀求幸福的人,才能有勇氣戰勝自卑的限制,從而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從自卑感中找到補償實現超越,關鍵在于他能不能圓滿地解決好人生的三大問題,即職業、社交、愛情婚姻。
正如《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給予的高度評價一樣:“這本書和《理解人性》一樣淺顯易懂,筆法駕輕就熟,語言簡潔生動。人類在意義的國度里生活,生活的意義在于對身邊的人發生興趣。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為人類幸福謀求福祉。生活是一個富于創造性的過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將合作的方式引入自己的生活,人類社會的進步將永無止境。生活真正的意義應該體現為接納并分享他人的活動,善于合作、甘心奉獻,恰當使用‘追求卓越’的心理動力以補償與生俱來的自卑感。作為公眾熟知的最優秀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沒有用枯燥的學術用語寫一本晦澀難懂的書給我們,而是奉獻了一本與他作品一貫風格那樣朗朗上口的通俗性讀物給我們!
一個世紀以來,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在心理學界、教育界和臨床治療界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F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事業一方面由女兒亞歷山德拉和兒子庫爾特繼承發展,另一方面則由德雷克斯和安斯巴切等人發揚光大,特別是德雷克斯現在已是繼阿德勒之后的個體心理學界的領軍人物,他在美國創辦了阿德勒學派的組織和雜志,在芝加哥建立了兒童指導中心,并在多個國家開展了個體心理學的培訓,F在,阿德勒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承認并進一步弘揚發展。
阿德勒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正如本書闡述的那樣,許多童年時期不幸的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成為人類社會的杰出人物。
"阿爾弗雷德�6�1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 —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6�1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生活的科學》《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他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賦予生活的意義
人生無可回避的三大制約社會情感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夢對早期記憶的影響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靈和肉體
心靈和肉體的聯系與沖突
情感的作用
身心的不同特征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對優越感的追求
第四章 早期的記憶
人格塑造
早期記憶和生活方式
解析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對夢的傳統解析
強化生活方式
象征和隱喻
常見夢境分析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角色的作用
父親角色的作用
對孩子的關注與忽視
家庭中的手足平等
家庭中的排行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變革中的教育
教師的角色
性格教育的重要性
師生關系
學習興趣
課堂里的合作與競爭
評估兒童的發展
天分與培育
性格類型的發展
教學工作觀察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導
青春期的特點
心理特征
生理特征
成年挑戰
被寵壞的孩子
沉溺于童年
輕微犯罪
神經質行為
與預期相悖
渴望贊賞與認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
“男性欽羨”
成長期
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
了解犯罪心理
人類對優越目標的追求
環境、遺傳與轉變
童年影響與罪犯的生活方式
犯罪人格的構成
犯罪、瘋狂和怯懦
犯罪類型
犯罪案例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性格、生活方式和三大問題
合作的早期影響
犯罪問題的解決方案
體罰是無效手段
培養合作
可行性措施
預防措施
第十章 職業問題
平衡人生難題
家庭和學校的影響
糾正潛在的錯誤
天才與早期興趣
培養才能
童年宣言
早期記憶
角色扮演
影響擇業的因素
尋求解決之道
第十一章 個體與社會群體
人類需要團結
宗教的角色
政治和社會行動
利己主義
精神障礙
過失犯罪
社交興趣與社會平等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愛、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平等的伙伴關系
婚前準備
友誼與工作的重要性
性教育
影響配偶選擇的因素
婚姻的承諾和責任
常見的逃避方式
戀愛
婚姻的生理方面
一夫一妻制,努力經營和現實主義
解決婚姻問題
婚姻與男女平等
附錄 關鍵詞釋義
個體心理學
自卑情結
社會興趣
個體生命從呱呱墜地那一刻,生活的意義便與生俱來,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嬰孩,他也會努力地想弄清楚自己的力量和身處何種環境,他想知道周圍環境于他的利弊。兒童在五歲之前,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行為模式,他知道用他的方式來應對遇到的一切事情,他會表現出他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他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概念。此后,在這個恒定的概念中,他會以自我的眼光判定社會,關注世界,一切都會放進他那個兒童時期形成的概念里解讀。其實,兒童時期的生活經驗實際上就是沒有社會經驗,他根本弄不清楚何為社會經驗,因此,需要有一個最初詮釋,以便他逐漸形成對生活意義的解讀。
這個對生活意義的解讀,對一個孩子來說,或許謬誤百出,他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屢遭挫折,錯得一塌糊涂,但他仍會執迷不悟。修正這一點只有當他們重新審視錯誤的源頭,并加以改正,他的生活意義才會煥然一新。還有一種情況,犯錯帶來的嚴重后果會迫使他修正自已的認識,自我完善。如果缺少失敗這一環,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他會繼續陷在錯誤的泥淖中,直到不可救藥。一般而言,人不會主動自我審視,他調整生活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受心理學人士的指導,借助心理學家的幫助,發現最初的謬誤,從源頭上更正,重新發現正確的生活意義。
我們可以設想幾個不同的童年情景來詮釋這一點。童年情景對不同的兒童有大相徑庭的意義,假如一個人在他童年時期遭遇到不幸,他會用盡心機,想方設法擺脫困境!靶,好;不幸,則更好!辈恍业慕洑v使他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狀況,爭取美好的未來,我的孩子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倍械暮⒆觿t憤憤不平,他以仇恨的眼光看待比他境遇好的兒童,“老天不公,人家憑什么就能享有那么好的環境,而我卻不能。既然老天待我殘忍,憑什么我要對別人慈悲!
或許有的父母會告訴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充滿苦難、艱辛、饑餓,什么苦頭都吃過,為什么你就不能吃苦?”還有人則認為:“我的童年苦不堪言,我做什么錯事都應該被原諒,因為我有個不幸的童年。”
還有人則又是另一番感受。在每一個個案中,都可以窺見他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他們的表現明明白白地宣告了作為個體的不同行為。如果他們的思想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將會沿著這個軌跡走到底。
一個的人經歷并不一定就能左右人生的成敗,這個觀點是個體心理學與決定論的不同之處。一個人的經歷對其一生的命運雖沒有決定性作用,但對人的命運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某種特殊的經歷會對人帶來沖擊,留下深深的烙印,稱為“創傷”。但決定人生的不是有創傷的經驗,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將某種特殊經歷做為未來人生的基礎,那么這一步就已經誤入歧途了。環境因素不能決定生命的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人生狀況決定命運。
然而,童年時期的某種境遇,常常會使人對未來的人生產生誤讀,我們可以從大部分失敗者身上看到這一點,他們在童年時期飽受疾病折磨,或是貧困,或是生理缺陷,他們在這些痛苦中度過了他們的童年時代。因此,他們很難感受到社會責任之類的意義,他們不懂得生活的意義在于對社會做出貢獻。除非有人也有過相似的苦難童年,并能以自己的經歷開導他,引導他步入正確的認識軌道,引導他將關注自己的不幸轉移到關注他人的不幸,否則,他一生都離不開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F實社會對他們另眼相待,他們承受著他人輕蔑的眼光和嘲笑,他們由于受到排擠和歧視,產生自卑心理,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孤僻內向。他們因為受到社會的侮辱而喪失了對成為社會一員的期待,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
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有的甚至缺乏自理能力,我相信我是第一個試圖深入這個領域的研究課題的人。目前,科學在這一分支上已經站穩了腳根,并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就,但我對它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擔憂,如果我們在偏離了良好愿望的方向上繼續走下去,將來會難以逆轉。我在盡最大努力克服這一偏差,不能將一個人的失敗單純地歸咎于他們身體上的缺陷,歸咎為他們的生理內分泌出現了失調。生理缺陷并不是一個人心理缺陷的唯一原因,而內分泌失調也不會對兩個兒童產生相同的效應。有一個現象耐人尋味:有些存在嚴重生理缺陷的兒童在克服自身障礙的同時,可以激發出內在的巨大潛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由此可見,個體心理學并不是優生優育的倡導者。我們看到,有很多先天有生理缺陷的人超越了常人的預料,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某一時代的杰出人才,成為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者,雖然他們一生飽受病魔困擾,甚至英年早逝,但他們總是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不幸抗衡,不屈不撓,直至成為強者。人類的很多偉大發明,都有他們的業績,他們都是創造者的一分子,他們的貢獻功不可沒。如果僅憑對一個人生理上的觀察,很難判斷其心理發展的趨向,很難說他的心理發展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迄今為止,大部分身患先天疾病或內分泌失調的兒童,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無人能夠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潛入自我封閉的內心,越走越遠,直到滑入不可救藥的深淵。由此,不難判斷那些幼年遭遇生理困境的孩子,由于他們對自己的缺陷無能為力,直接導致了他后來的人生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