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清華社會學評論》聚焦兩大主題,一是紀念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江村調查八十周年,二是關注“社會治理與社區建設”,書中集中探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新方向,對西方社會“后現代性”還是“新現代性”轉向的理論辨析,從社會運動參與動機的視角對反日游行的實證分析,對鄂北3村農民遷移背后的“差序格局”及其邏輯的考察,以及斯坦福大學Andrew Walder和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William Domhoff的兩篇論文。
《清華社會學評論》是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自2000年創刊以來,始終以“面對中國社會真問題,關注轉型期實踐邏輯,推動本土化理論研究”為宗旨,刊發過許多在學界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學術研究。《清華社會學評論》創刊前期多以熱點主題形式組稿出版,通過熱門主題的選取、獨到的視角、精辟的論述,掀起了學術界對“面向社會轉型的民族志”“新生代農民工”等問題的討論熱潮,為社會學學界搭建了一個交流共進的學術平臺。后來由于多種原因,自第六輯開始停刊了一段時間,從本年度期本集刊預計重新出版,并改為每年兩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一期。
沈原,男,1954年3月7日生于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至199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科研處處長。1997年至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編輯部主任,《社會學研究》雜志副主編,學術職務。1988年至1996年任中國社會學會秘書處長。1990年至1994年任北京市社會學會副秘書長。1992年至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2000年至2010年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系副主任。2010年至至今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系主任。研究領域為勞工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和轉型社會學。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多篇。王天夫,男,重慶市忠縣人。
卷首語【嚴 飛】/1
學術論文
后現代性,還是新現代性?【謝立中】/5
社會運動參與動機的整合模型
——以我國反日游行為例【周 敏 王晗寧】/35
當代中國研究之轉型【Andrew Walder(魏昂德)著 嚴 飛 譯】/65
地方層面的權力:增長聯盟理論
【William Domhoff(威廉·多姆霍夫)著 周丹丹 譯】/82
鄉歸何處:農民遷移的“差序格局”及其邏輯
——鄂北三村考察【袁方成 楊 燦】/122
紀念費孝通先生江村調查八十周年
時代·個人·學問:費孝通與《江村經濟》【陳心想】/145
走出費孝通悖論——談社會學的方法之爭【陳云松】/161
專題討論:社會治理與社區建設
當前社區研究的三個面向【李培林】/184
“三社聯動”實踐與社會治理創新和社區建設【王思斌】/190
關于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探索【李友梅】/196
農村社區的多樣性、差異性、復雜性【陳光金】/199
“一帶一路”:中國社會學發展新空間【施國慶】/206
城市社區的“行政化”與“去行政化”【田毅鵬】/210
誰的社區?誰的治理?【毛 丹】/213
反思社區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文 軍】/219
人口老齡化問題與“問題化”研究反思【江立華】/223
《清華社會學評論》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