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我非常榮幸,可以為本書寫一點序言,也很高興地看到,作者全面描述了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素養和需要執行的工作,在“互聯網+”時代,產品經理的作用愈發強大。
簡單來說,產品經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1層,客戶不討厭你;第二層,客戶有需求的時候想到你;第三層,客戶覺得你能幫他成功。其實,在具體操作層面是有許多挑戰的。
比如,客戶找我們買電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考慮電鉆的材料、顏色、尺寸、重量等問題,但是客戶只想在某個位置上要一個洞。所以,需求的本質是動機,而不是需要,在這一點上需要我們的產品經理去體會和嘗試,作者也提到了如何去建立用戶場景和進行需求挖掘。用戶決定需求,需求結合場景,同時要注意,不要被競爭對手的功能所誤導,堅持自己對于趨勢、潮流和未來的開發。
本書提到了市場和營銷,這點非常重要,套用一句俗語來說:“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產品研發都是耍流氓。”在這一點上,有兩個名詞會引進來:“設計思維”(DesignThinking)和“解決方案組合管理”(SolutionPortfolioManagement),這兩個名詞對于產品經理都非常重要。
好的用戶體驗一定可以增加和增強用戶黏性,而在提供了好的產品之后,如何建立方案產品族管理及幫助用戶成功,是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充分必要條件。
最后,作者提到了產品CEO的概念,產品經理只有將產品價值、客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有機地結合,進一步推動創新,通過思考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和人性的本然,運營產品及其團隊才有可能在互聯網時代做出影響業界和社會的好產品。
讓我們踏上做優秀產品經理的征程,共同面對挑戰和機遇,將產品和服務結合,做“互聯網+”的弄潮兒!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蘇州院總經理朱鋒
推薦序二
產品創新及研發一直是制約當前很多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長期缺乏研發和創新的能力,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便是部分具備研發能力的企業,其研發也往往是跟隨式的,缺乏主動創新能力,同樣欠缺的還有創新的完整流程。
很多企業的產品研發工作在不斷進行,但是,由于大多數研發是在模擬或者模仿行業先行者的思路或產品,因而,創新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很多工作被省略或簡化了,如市場調研、產品理論性研究、產品成本控制及后期的市場導入、市場推廣等。雖然學術界也有一些關于產品創新及研發方面的專著,但是大多數從理論角度切入,著作人也多以學術研究為主,甚少從實踐需求著墨。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產品研發實踐,從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并從創新實踐和創新流程的角度重點闡述了產品創新和研發的完整過程,在論述過程中也給出了大量翔實的數據和應用表單,可以讓讀者和受眾迅速理解并上手,對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和我們的技術管理團隊認真閱讀了本書,受益匪淺,也希望作者能夠繼續努力,不斷完善,從創新踐行者和思考者的角度,為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做出更多的貢獻。
——江蘇輝能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江長生
推薦序三
2013年12月,受總部委托,我到南京參加一個初創公司的收購,并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從此便過上了“苦海無涯,回頭無岸”的創業生活。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三年的辛酸苦辣,日夜焦灼,我們這個團隊從并購初期的23人,發展到現在的129人,企業銷售收入從最初的每年400萬元人民幣,增長到現在的1.2億人民幣。這一切都離不開總部的平臺和資源,更要感恩的是我們的中流砥柱——五條產品線經理團隊的傾情付出。
認識于琪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是西門子培養起來的專業化人才,是優秀的產品經理、實干家,始終沒有脫離一線。在配網自動化領域,有他和他的團隊的不少佳作,適銷對路,受到客戶好評。南京是中國電力自動化產業的高地,在這里,企業家和行業專家經常相聚,談起產品開發,對于琪交口稱贊。看到這本書,我感覺到非常親切。我的公司正是走了產品經理的路線,明確權責利,獨立核算,賽馬不相馬。讓優秀的產品經理組建團隊,創造價值,企業在短時間內才有發展的支撐。
本書的內容和企業的發展相互印證,又令我唏噓不已。我們還在悶頭苦干,這邊已經準備出書了。只有創造價值,企業才有存在的意義。只有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才有價值。而產品是創造價值的載體,產品經理是企業的靈魂。本書專注于“術”的層面,以產品生命周期為主線,講方法,講邏輯關系,講實現工具,是于琪及其團隊乃至行業內寶貴經驗的梳理和總結,并傾囊相授,是一本“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接地氣的書。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閱讀并斧正,希望能對初創期的或者有相關需求的讀者帶來幫助。
——特變電工集團南京智能電氣總經理曹寶豐
自序
2012年3月13日,《不列顛百科全書》(又稱《大英百科全書》)自刊印244年以來停止發售印刷紙質版,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過去,另一個時代的到來。這個被冠名為“互聯網時代”的新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信息過剩的時代,你所想要的知識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抓取,通過網絡傳播。但正如古人所說的一樣,“少則得,多則惑”,作為一個從事產品研發、管理、經營的人來說,雖然可以很容易找到各種各樣介紹產品開發技能、測試技巧、項目管理、產品營銷的書籍或網頁,這些知識卻是離散的,幾乎找不到如何將這些知識統一在一起為產品服務的一個清晰框架。這些產品領域的技能和思想如何整合在一起?能不能給這些產品相關的知識碎片一個全景圖?技巧雖然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但有沒有一個能夠提綱挈領的綱目把這些技巧和知識串接、封裝起來?在很長時間里,我同樣有著這樣的疑問和需求。
我的工作經歷是從一個普通的軟件研發人員做起,逐漸開始帶項目、帶產品。工作以來,我先后做過通信開發、算法開發、研發項目經理、產品經理加項目主管,現在還在負責帶一幫同事做一個信息安全平臺產品。經歷過互聯網創業,也給一些公司做過咨詢指導工作。
這個過程中,實現的產品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平淡無奇。有過成功和算不上成功的經歷,我對于如何做產品、如何帶項目,有不少的心得可以和朋友們分享。之前的分享一般都集中在小范圍——兩三個好友在飯桌上一邊吃飯一邊“吹牛”:我負責的那個產品怎么樣啦,你帶的那個項目怎么樣啦,遇到某種情況你應該注意什么啦……再大的規模就不適合聊這種話題了,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這種話題投機。另外,七八個人甚至十幾個人一桌吃飯的情形下,所有人也不會都是產品或項目的負責人,對這種話題也沒有共鳴。所以,這種交流只在小范圍內進行過,我想找機會能與更多的朋友交流、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和心得,需要一種方式把我的聲音傳出去,然后得到反饋。
當然,現在有很多自媒體的方式(微博、微信、QQ群、網上論壇等)可以傳播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這種方式高效快捷,而且評論、反饋方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點:很多人在微博、微信或者QQ群里參與過討論后,又會轉到小圈子里互動去了,這需要組織者用很大的精力維護自媒體的朋友圈甚至進行單線聯系(原諒我的懶惰)。此外,本書的目標讀者基本上天天與電腦打交道,眼睛對屏幕甚至都有了抵觸,通過電子設備才能查看的自媒體在下班后不想再碰,這樣也導致自媒體傳播的方便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發揮不出優勢。
一次與幾個朋友吃飯,有人提出“你出本書算了,把你這些理論和經驗整理成體系讓我們一起學習學習唄”,還有來自不同公司的幾個高管慫恿“我給你寫書評”。這樣,我決心寫一本書,講述產品如何從想法開始,到產品如何實現,再到如何進行產品推廣。自此,本書開始進入了它的“產品開發階段”。
在寫書之前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要想清楚書的定位是什么,或者是要寫一本從誰的視角來看待產品、供誰閱讀的書。那就回到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是誰主導著產品從想法到落實再到推廣的過程?”當然是產品經理。所以,本書如果說是在向大家講一個故事,那么故事的主角就是產品經理,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從事產品經理相關工作的人或者想成為產品經理的人。“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在國內不同的產品公司里所擁有的工作職責差異很大,有的公司里負責產品某個功能或模塊的被稱為產品經理,有的公司里負責整個產品從無到有的被稱為產品經理,有的公司里負責整個產品推進的被稱為產品經理。而且,有的公司里并沒有明確地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產品經理的職責由售前工程師、需求分析工程師、應用工程師、研發經理、技術經理、總工程師、市場部負責人等角色分擔或兼任。所以,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從事或即將從事用戶需求、市場調研、產品方案、項目管理、市場運營等相關工作的人。
工科出身的人總是對事物的邏輯性有異常的執著。我做事情一般喜歡先知道步驟,后體會步驟里面的奧妙和技巧。用中國功夫里的話說就是“先學架子后正架子”,敏捷開發過程將其稱為“先跑通場景,再補充功能,然后打磨細節”。所以,我寫這本書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的,也即將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中要完成的產品工作分為五個階段:用戶的問題、將問題變為產品想法、產品實現、產品推廣和后推廣階段,每個階段作為一個單獨的章節展開并進行詳細描述,把做產品所需要經歷的環節和每個環節能夠用到的知識、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整合和封裝。
盡管在本書中嘗試著盡量把每個產品實現步驟中的知識、技巧進行較為系統的說明,但至于其中每個環節的奧妙,只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根據每個讀者自己的閱歷、經驗,在此基礎上借鑒并發揮,實現不同水平層次的產品。只要本書能為你所實現的產品鋪墊一層地基,使你的產品能夠處在更高一些的位置上,就是我的榮幸了。
我一直試圖把不同的產品情況體現在本書中,但發現這絕非易事。因為不同領域的產品之路、不同商業模式的產品之路、不同組織結構公司里的產品之路,都是不同的,甚至有些環節是迥異的。比如關于產品定價方面,很多互聯網產品都是免費的,只要有人用就是價值;用戶使用量越多,增大了開發和維護的費用,但同時增大了軟件附帶廣告的受眾和提高大數據挖掘用戶行為的準確性,從而產生了更大的商業價值。再如,有些大公司的項目或者產品,其局部產品銷量不景氣算不上一種失敗,反而可以算作一種成功,因為這個產品的成功或失敗需要放到大局中考慮,假如一個公司推出ABC三款產品,主要靠B和C這兩款定價較高、與市場有差異化的產品進行贏利,而A款產品因為與市場已有產品同質化嚴重,被公司故意壓低價格,主要用來給用戶造成“該公司產品性價比很高”的印象,那么該公司的A款產品銷量越少、BC款產品銷量越多,越是該公司喜聞樂見的,不過這已經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事,而是公司戰略層面的事了。
所以,本書不能包羅萬象,不過任何包羅萬象的東西最終只能成為“玄之又玄”而不可用的東西,同時提醒讀者“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你有啟發的部分,可以多讀讀——因為這部分可以作為你的知識的補充;與你的情況不同的部分,也不妨多讀讀——比對一下自己產品的不同點,更清晰地總結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作者
于琪,東南大學軟件工程碩士,本科就讀于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曾在電力自動化行業深耕多年,做研發、帶項目、帶產品,有豐富的產品管理和項目管理經驗,主導過“集中組屏型DTU”“單板型FTU”“光伏發電監控系統”等多個產品。著力于傳統工控行業的同時,在互聯網領域和“互聯網+”的方向踐行多年,曾創立大提籃網商,現在目前在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蘇州分部負責工業信息安全運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