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6歲兒童的成長心理入手,采用了心理學上的眾多的原理來論述兒童日常行為習慣的表面現象下的深層心理機制。讓年輕父母很容易就能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并能從中迅速找到心理學的依據,做出恰當的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本書內容淺顯易懂,輕松有趣,幫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解釋各種成長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通過具體案例告訴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建設和諧親子關系。
可能無數的父母都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孩子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子呢?他們自信、善于思考、有創造力、喜歡學習,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規范,不迷戀游戲、玩具,不撒謊、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驕傲。
可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所有父母都很在行,難免會把自己成長中的酸甜苦辣換個方式讓自己的孩子也品嘗一下。
2014年8月20日,悟空來到這個世界,我戰戰兢兢的升級成媽媽。每次聽到他哇哇大哭,我都倍感焦慮,總擔心他是不是出毛病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媽媽?從沒有規律的睡眠、反復發作的乳腺炎,到如何給悟空哺乳、解決積食、生病發燒等一系列問題中,我和先生經歷了無數次虐心崩潰的過程,媽媽的心是玻璃做的,媽媽的身體是鐵打的。
自從當了媽媽,終于知道愛到失去自己是一種什么滋味了,心情的起伏完全跟隨著悟空的變化而來,其癡迷程度,不次于粉絲迷戀星星男一樣忘乎所以。但是,那樣的我,只是一個迷失女人身份的媽媽。
在悟空1歲前的每一天,都是我在他的身邊度過的,他的到來,逐步引領著我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透過他,我終于有機會回頭看看自己成長的歷程;透過他,我對自己的了解又多了一些;透過他,我看到發生在周圍人和我身上的每一道輪回。我跟著他,又重新活了一次。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太用力的思考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好爸爸,而是放輕松的感受一下,如何成為自己,成為一個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成為一個學會反思和自省的人。心智成熟的人,沒有理由不是一個好媽媽、好爸爸。
以前總聽別人說: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我覺得只是在告訴父母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但是,自從有了悟空,終于領教了。
自打生下悟空這個師傅,徒弟我是用心伺候,虛心請教。
師傅不會說話時,徒弟要積極響應為師的一舉一動。
不懂,要多觀摩揣測。不能動不動就給臉色。
師傅剛會走路、吃飯時,徒弟要在旁邊認真觀察為師的需求。
不懂,要多耐心領悟。不能動不動就意氣用事,惡語傷人。
師傅開始滿地打滾、哭喊叫嚷時,徒弟要仔細琢磨為師語言背后的含義。
不懂,要多虛心請教。不能動不動就棍棒伺候。
誰說,師傅不是在方方面面指點徒弟這些動作要領呢?
其實,師傅教的都是學生很早之前就會的東西,為師的只是幫助徒弟我打開塵封已久的心門。
是啊,謝謝我給自己生了個師傅。
瑞典詩人和作家愛倫?凱(Elleyn key)曾經說過:20 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在某種意義上,兒童就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并不了解他們,那些叫做父母的人,需要去真正的了解他們,但是,首先,你得活出你自己。
希望看到這本書的父母們,能夠多一點了解自己的孩子和自己。雖然這本書不是盡善盡美的,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即便不是最完美的,但我仍然懇請讀者朋友不吝賜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先生范玉鵬,在我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他承擔了照料孩子的工作。感謝我的媽媽和婆婆,幫助我找到了作為媽媽的身份。感謝我的孩子,是他對我的愛和信任,讓我找到了寫作的動力,謝謝他帶著我走過他的世界。感謝大白醫生合作伙伴、電子工業出版社、以及攝影團隊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