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既要深刻領悟作為的"互聯網+教育的宏觀背景,又要有能力勝任當下和未來的教育實踐、引領教育信息化進程,教師自我發展的水平與社會發展的高度耦合。關于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教師發展,本書提出"三個層面、四個領域、六大特征發展框架。著重剖析了現代大學社會主流社會職能規約下的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探討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學術、服務和管理四個領域新的內涵。
前言
在信息時代,如果非要選出一個最有影響力的事物,那么,非互聯網莫屬。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項人類科技發明成果能夠做到如此神速、廣泛、深刻地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方式。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對新技術十分敏感,抱有極強的好奇心,如果不把這個事情與廣大教師敘說一番,總覺得像小學生少做了一項家庭作業,即使不被先生發現,也心存不安。適逢電子工業出版社要組一套叢書,頗有所見略同之感,于是拉起隊伍,欣然命筆。
長久以來,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互聯網能夠成為當今最重要的人類生存工具?并且能夠在眾多信息技術工具之中獨享以互聯網作為一個時代名稱的殊榮?當然,人們可以說出無數條理由進行解釋說明。我的看法是,因為互聯網的實質是一種關系和連接一切的方式,特別是將人與人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強化了人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具有新價值的相互關系。從而使得人類自身爆發出了從未顯露過的而這種實質恰恰暗合了一個偉大的科學論斷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對人本質的理解,也是對人的界定。人活在關系之中,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沒有了人的存在。互聯網為人的存在提供了最便利和堅實的支持與擁護,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觀的充分加強和詮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越加清澈、柔軟、順暢及親近。互聯網對人而言,連接的是對話、互動、關聯、合作、生活、思維和融合。互聯網的連接一切之能量,使人更加成為了人,使人活得更加像了人。這些也許正是互聯網之于人類的最深刻、最核心的價值所在了,其實,最重要的連接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隨即產生了一種現象,稱為去中心化,在國際上就是去霸權化。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聲,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人溝通,大家都是主體,再無話語霸權。所以,整個人類為之瘋狂,將其視為向前發展的重要階梯、發動機和催化劑,也將互聯網當作走出危機、解救人類的的救命稻草。這個互聯網如同及時雨一般來得太及時了,有論者便提出了更大膽的設想,希望通過信息化帶動人類社會的現代化。互聯網的作用之大,也許已經超出了當今人們的想象,人們也許再這樣大膽地設想,也不會估量到互聯網給今后的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那么,讓我們且行且看吧。
一個時尚的 出現在著作題名中,可能會引起人們對著作應景之用的聯想,容易減弱對著作學術性和價值性的期待。其實,這恰恰是理性至上者的自我懷疑,我們生活在歷史的慢鏡頭里,假如以世紀為尺度觀照我們的時代,可以說,互聯網是切入到人類歷史長河之中的,這個 用得簡直貼切之極。
僅就教育而言,今天所發生的一切在以往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輕輕地觸碰幾下圖標就能接觸到老師、學者或專家,查閱到他們的著作。對于生于20世紀的絕大多數人,書皮上著者的名字都散發著光芒,專家、教授無異于天上的菩薩,而今天他們卻就在我們身邊。名氣越大,他們的容貌形態、言談思想、活動內容等,就越能夠全面地被推送到人們面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世界的反映方式正日趨消解著眾多已有的存在,信箋、書寫工具、黑板等學習用具,以及教室、圖書館等學習場所也已悄然地發生變化,師生的交流方式更是變化多端。這種新現象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今天和未來的教師該怎么做?
在互聯網時代,人類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形成了一種連接一起的新生態。面對勢不可當的互聯網技術,人們不能驚慌失措,也不能盲目追風。教師必須冷靜下來使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問題。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擁有最強大的智力能量,任何時期的存在都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不做歷史的考察動輒就要革命,就要另起爐灶,無視前人所為及其重要價值,貼上傳統的標簽便以為是不證自明的過時與陳舊,是不理性的表現。人類智能的進化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迅速,只需翻翻紙質書籍就會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前人聰明,忽視歷史的結果只會是被歷史所忽視。新工具對于生產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但并不意味著類似的作用一定應該發生在教育之中。菜刀和絞肉機對做肉餡兒有著巨大的效率差異,但使用筷子還是使用刀叉吃餃子對身體吸收食物的營養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這就是一般社會生產、其他人類行業活動和教育活動的本質差異所在。這也是喬布斯之問的外行之處。
20世紀40年代,電影被認為是教育領域中最具革命性的工具;50年代,電視用于教學被譽為教育的革命;60年代,出現的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同樣又讓人們看到了教學革命的希望。不遠的過去還有人提及過學習的革命教學的革命等口號。然而,多年已逝去,卻始終未見教育革命的到來。近年來,又有論者鼓吹起了革命論,據說此次搬來了互聯網作為致命武器,看情形是真的要革命了。那么,在動手革命之前,必須搞清楚什么是革命?從概念性而言,革命有兩層含義,從廣義上講,革命是指事物所發生的根本性質變過程,是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從狹義上講,革命主要是指人們改造社會的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以及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即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等。一談到革命更多地容易使人聯想到政治革命和制度革命,更加強調不可逆轉的線性發展變革,一種事物戰勝和消滅另一種事物,是你死我活的勢不兩立的爭斗,革命也是對傳統的破壞性的顛覆,并且還存在業已被消滅的事物重新復辟的可能性。因此,革命的說法確實帶有瞬間性、顛覆性和破壞性,革命與進化是相對的概念,是一種非常規的變化。
很顯然,人類的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發展不是一種根本性質變過程,也不是改造社會的重大變革社會或政治革命、技術和產業革命。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不是遵循不可逆轉的線性進步軌跡前行的,不存在一種觀點和方法必須消滅另一種觀點和方法的殊死的拼殺,教育的進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也不存在政治、社會變革的顛覆性和破壞性,同時也不會像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那樣,實現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式的樣態改變。
縱觀人類教育發展的歷程,教育發展所經歷的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完整的連續體,是一個不斷地、長期地累積的過程,而不是斷裂體的組裝物。在此,我們不可使用孤立的、片斷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而應該站在聯系的、整體的和動態的立場上觀察事物。人類教育活動水平的發展是一個特殊的人類活動發展過程,教育的發展有其內在基本規律,具有極強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與其他活動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教育的進步是積累的過程,不存在當代最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古代社會同樣抱有最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幾千年之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目前人類提出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與地位,不可厚今薄古,也不可薄古厚今。大部分目前的論者自詡為獨創的新理論和思想,其實先人們早已提出來過,很多現代人興奮不已地提出來的東西,其實早已被先人證偽過成百上千年了。為數不少的現代所謂學者的水平確實今不如昔,早已失去了以往學者教授的尊嚴與風范,許多學者已經華麗轉身為老板、組織者,而自己已無時間做學。今天的教育研究者,特別是教育技術研究者大都不熟悉人類的教育史,不大了解在我之前人類對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就連先人在教育教學方面說過什么話也不知一二,于是,就出現了大量的無知無畏之人,忽悠吹牛之人,膽大妄為之人。那么,為什么在任何時期,總是會跳出些人來大喊革命呢?無非是想通過嘩眾取寵的驚人之語,聳人聽聞的慷慨陳詞,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或者是連自己都沒有想清楚就輕易發聲,希望引來關注;再者是極度的急功近利意識在作祟。總之,失去了嚴肅性。
人類祖先有效的教育實踐方法和對教育的精辟認識能夠代代相傳,并且表現出極強的返祖現象,幾乎每一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都使用著自古以來就早已存在的教學方法,采用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教學理念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堅決徹底地推翻所謂傳統教學模式,而建立全新的教學模式的情況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一書的作者史蒂文?夏平指出,沒有一幢房子是用完全沒有用過的物料,按照與舊樣式毫無相似之處的設計來建造的,同樣,沒有一種文化能夠完全拒絕他的過去。教育活動不是不破不立的、打倒一個再建立一個的驟變,不大可能實現瞬間質變,教育活動的進步絕不是一種范式徹底取代另一種范式,也絕不存在適合所有教學情況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也不存在一種世界上最好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教學情況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育活動并不具備革命的基本條件和特征,教育的發展變化是新舊并存、多元共生的,這種契合性和包容性才是教育教學的基本性質。
從對象性而言,革命應該有明確的革命對象。那么,所謂教學革命和學習革命的對象是誰?具體的問題是,在革命運動中要革誰的命?革命的結果是什么?在革命對象不清的情況下,實施魯莽盲目的革命行動,試圖依靠還沒有真正搞清楚利害的信息技術,或是一種教學方式,全盤消滅掉還沒有真正看清楚,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的對象,或者革命者自己憑空捏造出來個革命對象,那么,所帶來的后果只能是災難性的。因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一個道理,在教育教學領域,不能使用革命的手段實現教育的目的,因為,人類的教育活動中不存在革命現象,教學或者學習的革命是人為杜撰的謊言。不能忽視教育學的重要原理急不得原理。更要克服盲目樂觀主義的工作態度。
狂熱地高呼革命,歇斯底里地使用信息技術都不應是學者的行為,潑墨畫鬼也不應該是學者的習慣。歷史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類的教育活動以及人類個體的自身發展也有不可跨越的必由之路,并非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對未來的預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險性,眼下尚迷,遑論未來。據已發生的歷史,立足現實、靜觀可察之物,以學者特有的理性推斷最近的未來,至此足矣。
人類的人文精神朝向新文明時代邁出的每一步,都意味著必須放棄一部分已有的價值。在互聯網上,高校師生獲得的選擇自由、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是教育的自由。網絡空間話語權的解放,給高校師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