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將圍繞著"如何搞創新這個主題進行設計。
非常明確一點的是,本書的重點不是講概念、討論理論等不務實的東西,而是在新常態下根據市場狀況和企業自身優勢,引導企業或個人如何用創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創新產品或服務。整個創新推廣系列包括兩本書,《破局:新常態下如何創新》與《制約:如何創造顛覆性創新產品》 。前一本書將結合大量中外創新案例,重點介紹創新理論、流程、方法和工具等,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方法和工具有系統、有步驟實現創新產品設計。第二本書探討如何利用改變制約條件(如時間和金錢)實現顛覆性創新突破。
這本書按創新的難度分為三個部分,從創新入門到創新飛躍再到創新顛覆,層層推進講解,力求滿足不同組織和個人在創新上的需求。書中采用大量的案例并結合創新理論、方法和工具,既做到創新知識的普及,也可以幫助到有更高要求的組織或個人。
不 忘 初 心
和創新結緣是偶然還是注定?
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依然無法給出結論。
2012年春節期間,我無意中發現:在2010年前后,有很多超大型公司申請破產或被收購。比如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2009年1月的美林證券,國人不太熟悉但在北美卻赫赫有名的美國電器零售巨頭Circuit City也在2009年3月倒閉。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也曾申請過破產,不過這兩家著名的企業后來被美國政府注資救活了。再接下來柯達、摩托羅拉相繼倒下,同樣國人不熟悉但非常出名的英國音樂零售巨頭HMV和美國影像租賃連鎖巨頭Blockbuster也在那段時間倒下,并相繼退出市場。更為突出的是,大公司沉沒的速度在互聯網、大數據和移動浪潮的帶動下,展現出進一步加快的趨勢(諾基亞在2013年9月也被微軟收購了)。
大家都知道,小公司由于資源、人才和技術等原因而倒下很普遍,但大公司,尤其是像柯達、摩托羅拉、諾基亞這樣的巨人為什么也會倒下,這讓我非常好奇。于是我開始就大公司為什么會倒下 這個題材著手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并準備寫一本書,希望能把其中的原因搞清楚,給別人以警示。在對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發現幾乎所有倒下的巨人都與一個詞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個詞就是創新。那時我對創新了解甚少,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去了解到底什么是創新及如何應用創新成果。我在創新上花的時間越多,對創新的興趣就越大。
喊喊創新口號、玩玩創新概念是當下不少國人頗為熱衷的事,人們對創新理論的學習和實際運用則興趣不足。事實上,與世界創新強國,如美國、英國等相比,我們在對創新理論的學習、認識和實踐上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坦率地講,在創新理論上就算是與我們的鄰居印度比較,我們也絲毫不占優勢。我所收集并閱讀的基本都是英文資料,我發現在創新理論這個領域有突出貢獻的華人不多,反而印度人或印度裔在創新理論解釋和傳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美國達特茅斯大學教授、印度人維杰伊·戈文達拉揚(Vijay Govindarajan)就是業內非常有名的創新理論大師,他提出的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理論得到了學界和商界的廣泛認同。印度人在創新理論上投入更多這一事實,可能也是世界100強中印度裔CEO①1的人數比華裔CEO多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時我就萌生了一個念頭:把創新推廣出去!要把創新從口號、標語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創新,讓更多的人真正從創新中受益。讓國人擁有更多自己原創的創新理論,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味地模仿或追隨。讓更多的人了解創新、實踐創新,用創新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有沒有一套系統可以讓國人更科學、更有效地管理創新,從而讓企業不斷地打造出滿足市場需要且能夠贏利的創新產品?為什么有些公司能夠在創新上取得成功,而有些則不能?
帶著這些疑問我全面投入了對創新的鉆研。那時,創新這個詞還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關注、參與創新的行列中。盡管如此,創新落實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在相當程度上,創新還停留在標語、口號甚至噱頭上。這其中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新生事物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創新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都算是新事物,與過往幾十年大家熟悉的做事路徑差距甚大,要快速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非常不容易,創新的傳播確實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第二個原因是國內缺乏一套適合國情、系統且完整的創新體系,包括創新方法、流程和工具等。這一點不僅阻礙了創新傳播的進一步發展,更糟糕的是,大眾對創新都存在不少認知上的誤解。
必須注意:創新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喊出來的。因此,本書將圍繞著如何搞創新這個主題全面鋪開。全書對大量中外創新案例做了深層分析,從市場狀況和企業自身優勢入手,指導讀者用創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創新產品或服務。按創新的階段性特點,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從創新的入門階段開始,首先幫助讀者對創新的流程、理論和誤區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接著進入到創新的飛躍階段,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個人的創造力,如何打造一支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隊伍及如何營造一個員工愿意創新、有能力創新的環境上。最后展現的是創新的顛覆階段,這部分占了全書一半的內容。由于涉及顛覆,我自己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制約并創造出了相關的理論,全面探討如何通過改變制約條件(如時間和金錢)去實現顛覆性創新。
利用制約去實現突破,達到顛覆是一個新的嘗試。在我看過的幾千萬字的資料中,沒有發現一個人有過相同或類似的做法。由于完全沒有參照物,所以經常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在缺乏明確標準的情況下,只能按邏輯規則去判斷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不幸的是,這部分內容中的相當一部分必須把邏輯拋開,這有時讓我更加不知所措。我曾經多次考慮過放棄這部分,顯然這樣會輕松很多。更麻煩的是,寫出來后的結果還可能是一團糟,最后惹來一堆的批評和指責。然而,有幾點原因激勵我必須做下去。首先,創新要挑戰未知,雖然最后失敗的可能性大,但依然值得一試。作為多年來研究創新的人,最不應該喪失的就是這種敢于嘗試、敢于挑戰的精神。其次,我沒有見過哪本書或哪個理論把創新分成了初、中、高三個階段來講,如果我省略最后這部分,那么缺少高級階段的創新理論也必然是一種缺失,全書的完整性會受到沖擊。最后,不能因為害怕失敗,擔心丟面子或浪費時間就喪失了探索的勇氣和信心。如果這樣的話,才是最不可原諒的!所以,我把這部分視為對自己的挑戰和突破。
如果書中出現紕漏或觀點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我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繼續學習、反思,等這本書再版時再將錯誤之處一一修正。
坐好了,讓我們開啟創新的旅程!
蔡常:創新研究者,畢業于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MBA,在國內外的心理學、教育和工業領域均有豐富的研究和從業經驗,F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創新創業培訓與咨詢服務。微信公眾號:創新領悟。
第一部分 創新入門:領先對手一步
第1章 一切不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創新都是耍流氓 / 2
價值才是創新的核心所在 / 3
持續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 / 5
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 / 6
小米是如何掀動搶購風潮的 / 8
第2章 不創新,就永遠在紅海煎熬 / 13
領先對手一步 / 13
要么顛覆,要么被人顛覆 / 14
低成本的機器人時代 / 15
為什么很多人不愿創新 / 16
大公司以創新求自!/ 18
第3章 創新的風險和阻力 / 21
不怕風險,就怕不知道有什么風險 / 21
危機中的機會 / 23
沒有質疑和阻力,就沒有創新 / 24
LG的G5,是創新還是自殺 / 26
第4章:創新的認知誤區有哪些 / 31
觀點1:創新就是搞新的東西 / 31
觀點2:創新要投入很多資金 / 32
觀點3:創新 = 搞發明、搞專利 / 34
觀點4:創新是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員的事 / 35
觀點5: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具創新力 / 38
英特爾豪賭平板電腦芯片 / 40
第5章 創新須刻意尋找最佳路徑 / 44
創新與管理的差異 / 44
創新流程展示 / 47
好產品勢必讓人怦然心動 / 49
試了才知道 / 56
沒有測評,創新好壞就無從談起 / 58
愛立信的創意盒子 / 61
創新初級整合 / 65
第二部分 創新飛躍:思維、態度、知識三位一體
第6章 創造力的構成 / 70
想象力是未來社會最大的動力之一嗎 / 70
創造力不只是藝術家、設計師的事 / 72
分解創造力 / 73
好主意從何而來 / 75
如何激發創造力 / 82
第7章 建立創新文化:錢辦不到的,文化能辦到 / 88
什么是文化,為什么我們要重視它 / 89
理解文化的幾個關鍵問題 / 91
如何打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與機制 / 95
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點燃他們的創新熱情和活力 / 101
如何看出一個公司是踏踏實實做創新,還是口號式創新 / 113
創新中級整合 / 115
第三部分 創新顛覆:應對顛覆的核心是自我顛覆
第8章 無破壞,不顛覆 / 122
有關顛覆性創新的一連串關鍵問答 / 123
優步 vs. Airbnb,誰將創造顛覆 / 130
123準則應對顛覆性創新 / 135
第9章 是制約,還是機會 / 144
制約=限制嗎 / 145
制約的分類 / 147
錢真是最大制約嗎 / 152
制約越多,結果越單一 / 154
化制約為神奇 / 155
第10章 探索突破的秘密通道 / 160
突破的啟示 / 160
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途徑 / 161
解決問題的邏輯通道 / 164
阻礙制約突破的三大心理陷阱 / 165
突破的非邏輯通道 / 178
突破心理學:非邏輯通道中的邏輯通道 / 181
第11章 改變制約、創造顛覆 / 195
應對制約的兩種常規反應 / 195
顛覆策略之一:減除 / 198
顛覆策略之二:置換 / 201
顛覆策略之三:借用 / 205
顛覆策略之四:反向 / 208
顛覆策略之五:否定 / 212
重視顛覆性創新文化 / 216
創新高級整合 / 218
第12章 創新:從入門到顛覆 / 226
機會,關聯與流動 / 226
技術,價值與原則 / 229
未來,造勢與適應 / 231
黑天鵝,道理與非邏輯 / 234
逆轉,不甘與折騰 / 236
時機,準備與轉向 / 238
人才,資本與制度 / 241
堅持,激情與偏執 / 244
度,平衡與取舍 / 246
回家,試錯與成長 /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