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與測度:數字解讀中國經濟》一書依據對“十二五”以來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經濟民生類關鍵詞的排序,并以此為線索,收集并梳理近五年來高頻經濟指標194個,共分為16類板塊。其中公司治理類指標37個、研發創新類指標17個、城市化相關指標7個、經濟集聚類指標6個、人口與就業類指標6個、財政管理類指標11個、人文教育類指標7個、產業與行業類指標15個、經濟轉型類指標4個、投資融資類指標9個、區域經濟相關指標17個、開放與出口相關指標16個、環境與能源類指標10個、資本市場相關指標11個、金融改革相關指標11個、社會與民生類指標10個。
人們對社會經濟領域的認識往往從個案推而至整體,其中指標這一描述工具代表了人們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升華。比如,經濟發展水平常以GDP增長率代替,該指標一旦被認識和提煉,便會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統計發布,并進一步成為相關領域研究和評價的依據。但人們慢慢發現,已有的指標往往不足以表達和解釋不斷出現的社會現象。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對層出不窮的熱點問題做出回答,于是新的指標不斷被開發用以解釋和預測相關領域的發展及未來走向。如城市化水平、公司治理指數、財政分權水平、市場化指數、環境治理和政府清廉指數……這些指標背后蘊含著的信息到底反映社會經濟領域哪些問題?對人們的生活有何影響?相關指標如何測度?原始數據如何獲取?它的數據來源可靠嗎?它們對未來社會經濟有何預測作用?這些問題的探究總是令人著迷。
可惜的是,日常生活中某些指標(準確而言,可稱為熱詞)只是一個啟發性概念,有待嚴謹的定義和權威數據的支撐;某些指標雖然權威,但研究開發機構來自非政府、商業性組織,其數據卻不易獲取。
筆者常常嘆服于大師、學者們思辨的強大,比如某些策論性文章通篇不著一個數字,卻能完全依靠縝密的邏輯推演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也有學者偏愛做現場調研訪談,那種散發出泥土氣息、生動鮮活的第一手信息讓人無法質疑其結論的科學合理性。
然而,這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政府和公眾對數據的認知和迷戀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毛孔。正如吳曉波所說:“當數據這個科技符號逐漸轉變為文化符號,它將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更加理性的話語體系,它也完全有能力撬動一個國家的制度創新,推動社會進步……人們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開始學會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但他們對待數據的態度,卻大多停留在工具、技術的層面,缺乏一種歷史的、厚重的、深入血液的理解。”
出門上班,人們開始關注當天的“PM2。5指數”和交通頻道發布的目標路段“擁堵指數”;茶余飯后,人們會談論一個城市的“幸福指數”;國家層面,學者們越來越多關注國家的“軟實力水平”……2007年,美國駐華大使造訪遼寧,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在與其談到GDP指標時說,自己更愿意看另外三個指標:鐵路貨物運輸量、電力消費和銀行貸款。這一細節立即引起境外輿論關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撰文說,為了“向李先生表示敬意”,他們特地創造了一個“克強指數”。
指數是指標的數值反映,指標之謂,是衡量研究對象的單位或方法,及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準,主要用于說明總體的數量特征,一般由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兩部分組成,它體現了事物質和量兩個方面的特點。
李懷祖認為,實證研究在論證準備階段通常的路徑是:假設的提出→名義變量的設計→操作變量的設計。舉例說,假設“跨國公司設立國外分公司后,其股票增值幅度視該跨國公司的無形資產比重而定,比重越大,增值愈大”;名義變量可設計為無形資產比重、專有技術能力、營銷能力和管理能力;操作變量可設計為R&D費用、廣告費用、內部持股份額。作者認為,在對社會經濟領域的研究中,這種名義變量由于自身的概念性特征從而被提煉成廣受關注的經濟指標,那些間接反映名義變量的可操作變量則被用于對該指標進行測度。由此,認識指標的三個核心步驟是:①定義,指標定義是對所研究對象高度全面而又抽象的概括;②測度,對指標的測度需要首先從理論角度推導出可能的影響因素,并設法挖掘其中相關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變量,從而建立等量或相關關系(數據模型);③數據,指標的生命力(或說服力)在于有相對公開、權威、充分的數據支撐,使得指標得以量化研究。
收起全部↑
薛燕,博士、副教授(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高級會計師、中國商業會計學會會員、浙江信用與會計研究中心秘書長,長期擔任國有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工作,人力資源培訓師、企業信用管理培訓師。在核心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論文近20篇,出版專著3本。主要研究領域:公司治理、金融工程。
公司治理
1.公司治理指數
2.公司治理結構指數
3.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4.審計質量
5.代理成本
6.企業交易成本
7.企業薪酬不公平
8.額外薪酬
9.在職消費
10.職位性別差異
11.高管薪酬黏性
12.過度投資
13.管理者自信
14.高管控制權
15.CEO私有收益
16.管理者自利
17.CFO影響力
18.控制權私利
19.家族成員權威
20.管理層權力綜合指標
21.會計穩健性
22.企業所有制多元化
23.企業多元化指數
24.公司聲譽
25.企業政策性負擔
26.企業政治關系
27.企業家社會資本
28.大股東減持
29.財務柔性
30.企業軟實力
31.企業國際化
32.企業中心城市指標
33.外匯風險暴露
34.盈余管理
35.資產減值計提率
36.產品市場競爭度
37.企業參保程度
研發創新
1.高技術企業創新績效
2.企業創新績效
3.創新效率
4.國家創新能力
5.區域創新效率
6.產業創新的績效
7.創新投資
8.R&D強度
9.知識產出
10.智力外流水平
11.技術擴散
……
城市化
集聚
人口與就業
財政管理
人文教育
產業與行業
經濟轉型
投資融資
投資融資
區域經濟
開放與出口
環境與能源
資本市場
金融改革
社會與民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