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戰略概念涉及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和介紹, 書中對戰略概念“三多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解釋, 介紹了戰略概念內涵三要素、三要素與公司戰略決策、戰術與戰略三要素、戰略名稱與三要素、戰略決策偏向、戰略決策遵循的重要原則等內容, 提出了戰略決策評價基本邏輯和思路、戰略決策理論模型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本書使用了大量圖表對概念和理論進行解釋, 便于讀者理解, 同時結合了企業的實際案例, 能夠幫助讀者學以致用。
我們對戰略概念內涵的理解出了什么問題?
戰略一詞最早起源于戰爭,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是最早的指導軍事戰爭的戰略書籍。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于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后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在軍事戰爭中,有不少以少勝多的軍事戰斗,這些戰略體現了軍事家們卓越的戰略思想,好的戰略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戰略一詞最早出現在1954年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管理實踐》一書中。20世紀60年代,錢德勒(Chandler)(1962)及安索夫(Ansoff)(1965),分別對戰略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等進行了論述。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戰略逐步發展為一個學科,并得到發展。
在企業及組織發展中,戰略被視為高級管理人員的決策,是事關一個組織全局的和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其關系到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戰略決策正確與否,對組織能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能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能否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影響。
從1954年彼得德魯克給出戰略的第一個定義至今,“戰略”作為一門學科,經歷了近60多年的發展,但是我們對“什么是戰略”這個問題,仍然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至今也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根據Ronda-Pupo和Guerras-Martin2011年發表在戰略管理學科頂級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文章,當前共有約91個戰略的各種定義被學者使用。
我們來看一下幾個戰略的定義。
“戰略是個體或組織采用的達到他們的目的的途徑”(Grant,2010)。
“戰略是可以使公司保持或改進其業績的資源分配方式”(Barney,1997)。
“戰略是了解一個行業的結構和動態,決定組織在行業中的相關定位,并采取行動以改變行業結構或組織定位,以取得組織績效的改進”(Oliver,2001)。
如果像這樣列出91個不同的戰略定義,相信我們都會糊涂的。
戰略概念到底應該包含哪些本質內容或要素,許多文獻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Koontz,1961;Koontz,1980;Chaharbaghi,2007)。實際上,前面列出的三個定義也顯示,作者對什么是戰略的理解差異很大。這里,我把這個問題稱為戰略概念的“多數量”問題。定義內容的不同涉及對戰略這個概念本質內容(或概念內涵)理解的不同,而對其內涵了解是認識這個概念的基礎,戰略概念是戰略學科最基礎的內容,如果我們對這個基本概念理解有偏差,學科的發展將出現問題。
戰略概念定義數量多(Cox等,2012;Oliver,2001),且定義文獻中出現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缺少內在的聯系(Ketchenetal,2008),缺少內部一致性(Hambrick & Frodrideson.2001;Ketchenetal,2008;Leontiades,1982;Markides,2004;Nag,Hambrick & Chen,2007;Oliver,2001),我將這個混亂稱為“缺乏內在一致性”。缺乏內在一致性問題涉及對戰略概念理解上的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哪些要素應該被用來定義戰略;二是這些要素之間是一個怎樣的關系。
俞秀寶,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9年獲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11月至今,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任教,曾獲“上海市育才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知識管理、安全管理。近年來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CSSCI、SSCI收錄,主持及參與國家、省部級等研究課題2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