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 媒體藝術譜系, 媒體簡史之傳統時代與數字時代, 媒體藝術前史之機械時代與波普時代, 數字藝術史之算法時代與攝影時代, 媒體藝術史之交互時代與走向未來。
本書是一本全面介紹媒體藝術,特別是數字媒體藝術歷史的教材,幫助讀者掌握當代媒體藝術。
媒介大師麥克盧漢曾經說過:“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工具,然后我們的工具塑造了我們。”但他同時也指出:人不應當是工具的奴隸,而思想與智慧是*工具和媒介的武器。因此,正是以麥克盧漢對媒介的思考為借鑒,本書站在科技文化發展的視角,系統梳理媒體藝術發展的主線,對媒體藝術譜系和數字藝術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趨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并著重體現了“譜系、技術與未來”的創作宗旨。不僅是作者近年來對媒體藝術、媒體文化思考與研究的總結,而且是站在面向未來的角度,為讀者提供的一本“數字時代藝術媒介指南”。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備可讀性、通俗性、實用性和時代感,相信讀者會有所裨益。
本書全彩印刷,制作精美,一定令讀者愛不釋手。
本書提供了相關的教學課件和素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網站上下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時光穿越回1000多年前,面對赤壁古戰場,遙想當年的英雄美人、熊熊烈焰,一代文豪蘇軾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同樣,當我們穿越到100多年前,窺探在那個機器轟鳴年代的藝術家的困境與吶喊,才發現歷史是何其相似! 當年聚集在蘇黎世啤酒館的憤青們用剪刀、漿糊、報紙、舊雜志和涂鴉創作了海報和招貼,宣告了舊時代的結束和“新藝術”的興起。而今天的藝術家同樣面臨當代社會的技術挑戰,無處不在的手機,咄咄逼人的阿爾法狗,微信的泛濫,人際交往的冷漠,使得人們再一次思考和發問:人類走向“機器化”難道是歷史的宿命嗎?什么是這個時代的藝術?在這個遠離自然與人文的“數據萬能”時代,藝術還能帶給人類哪些思考和回味?還能怎樣啟發大眾的思考與心智的提升?
記得高曉松在《奇談》中曾經說道:“未來不是歲數,未來是謎霧。讀萬卷書,才能看清皓月繁星。”在這個手機閱讀和網紅直播泛濫的當下,“讀萬卷書”早已成為調侃。而以色列著名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也指出:“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因此,作者無意將讀者拖入故紙堆,而是期待用最簡約的形式,通過梳理媒體藝術的主線和譜系,幫助讀者抓住現代藝術史與媒體藝術的脈絡,解讀在歷史大事記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即“一張圖讀懂進化史”。媒介大師麥克盧漢說過:“無論是科學還是人文領域,凡是把自己的行動和當代新知識的含義把握好的人,都是藝術家。”分析時代潮流與脈搏,以思想超越現實,這正是本書寫作的宗旨。
9年前,作為新媒體系教授,作者曾經大膽撰寫過一部《數字媒體藝術史》。隨著近年來新媒體藝術的四面開花,該書無論是資料還是觀點都需要進行較大的調整。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也使得該書的形式與內容“時過境遷”。因此,與其修修補補,不如另起爐灶。作者查閱并檢索了近幾年國際上重要的媒體藝術家、媒體藝術展覽和相關的歷史文獻,并根據當代科技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撰寫了這本《數字媒體藝術簡史》。這也是國內第一本全面論述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簡史的教材,作者衷心期待本書能夠得到各方面專家的寶貴意見。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北京服裝學院精品教材專項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李四達
2017年4月4日清明節,北京
第1章 媒體藝術譜系 001
11 媒介與信息 002
12 媒介考古學 003
13 媒介生態學 006
14 現代藝術譜系圖 009
15 當代藝術譜系圖 011
16 媒體藝術研究 015
17 數字媒體藝術 022
本章小結 025
本章思考題 025
第2章 媒體簡史:傳統時代 027
21 口語與身體語言 028
22 文字與插圖 029
23 印刷與圖書 032
24 攝影術 034
25 差分機 037
26 電影 039
27 廣播和電視 043
本章小結 047
本章思考題 047
第3章 媒體簡史:數字時代 049
31 未來的故事 050
32 圖靈與計算機 053
33 控制論的宇宙 057
34 世界機器 060
35 計算機圖形學 063
36 《全球概覽》 065
37 互聯網 068
38 移動互聯網 074
39 大數據和智能化 076
310 可穿戴計算 079
311 智能機器人 085
本章小結 088
本章思考題 089
第4章 媒體藝術前史:機械時代 091
41 百年暢想曲 092
42 機械時代的藝術 093
43 未來主義啟示 095
44 達達與拼貼藝術 099
45 新媒體與實驗電影 103
46 維爾托夫語言 106
47 機械時代的交互 110
48 蘇俄時期的拼貼 111
49 超現實與靈境 113
本章小結 117
本章思考題 117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119
51 波普藝術時代 120
52 戰后浮世繪 124
53 混合媒材繪畫 126
54 我想成為一臺機器 128
55 《黃色潛水艇》 131
56 歐普藝術 134
57 走向行為的藝術 137
58 錄像藝術 140
59 流行藝術 146
510 光和動力藝術 148
511 埃舍爾與尤斯曼 153
本章小結 160
本章思考題 160
第6章 數字藝術史:算法時代 163
61 數字藝術譜系圖 164
62 示波器與算法藝術 167
63 惠特尼與抽象動畫 170
64 數字荷蘭風格派 172
65 分形數學與藝術 175
66 數字藝術:從算法到圖像 177
67 自動繪畫機 183
68 變形動畫 186
69 三維動畫的機遇 190
610 創造現實之路 191
本章小結 195
本章思考題 196
第7章 數字藝術史:影像時代 199
71 電影的CGI時代 200
72 星球大戰譜系圖 201
73 工業光魔特效史 203
74 電子世界爭霸戰 209
75 皮克斯和藍天工作室 212
76 數字特效時代 216
77 奧多比公司 222
78 數字波普藝術 224
79 有機生命藝術 226
710 算法與圖案藝術 230
711 后拼貼藝術 235
712 數字超現實主義 238
713 超扁平主義 247
本章小結 249
本章思考題 250
第8章 媒體藝術史:交互時代 251
81 交互時代的藝術 252
82 遺傳藝術 256
83 遠程遙在藝術 263
84 基因工程藝術 264
85 數字雕塑 267
86 3D打印藝術 271
87 數據行為藝術 278
88 虛擬現實藝術 280
89 網絡藝術 285
810 交互影像藝術 289
811 交互裝置 296
812 數字表演藝術 299
813 視錯與碎片 303
814 故障藝術 106
815 機器人藝術 310
816 后網絡藝術 315
本章小結 317
本章思考題 318
第9章 媒體藝術史:走向未來 319
91 EMOJI人間樂園 320
92 數字回歸自然 324
93 關系美學與當代藝術 329
94 卷入式體驗 332
95 媒介即環境 335
96 海量數據的美學 341
97 蒸汽波美學 344
98 后視鏡中的未來 351
本章小結 357
本章思考題 358
參考文獻 359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數字媒體藝術簡史
120
5.1 波普藝術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當時的新媒體——彩色電視、收音機、留聲機和各種時尚雜志的繁榮成為美國城市通俗文化的標志特征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眾文化開始大量滲入到藝術中,從而形成了新的表現形式——波普藝術。從美國到意大利,從巴西到阿根廷,從德國到日本,甚至蔓延到東歐,這種藝術如火如荼,成為潮流。無論是美國的米老鼠、蜘蛛俠、超人,日本的哥斯拉怪獸漫畫,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還是社會名流、公眾人物,如瑪麗蓮·夢露、杰奎琳·肯尼迪甚至毛澤東,都成為波普藝術家們的創作題材。戰后的藝術家們認為:新的藝術應該要反
映當時的社會,而不再是拘泥于傳統的繪畫題材和手段,他們努力地把這些“大眾文化”上升到美的層次中去。2016年,美國費城美術館專門開設了“國際波普藝術展”(圖5-1),對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進行了回顧,從大量的繪畫、雕塑、廣告和當時的流行商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拼貼已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波普藝術的重要表現方式。
圖5-1 美國費城美術館在2016年專門舉辦了“國際波普藝術展”和表現主義藝術不同,波普藝術是具象的,直接以大眾化媒體內容或生活中的物品為題材。雖然“現成品藝術”不是波普藝術的首創,但當年杜尚的美學觀念帶有明顯的破壞性,是藝術上的虛無主義,是集政治的厭惡、對傳統的仇視和對工業文明的迷惘為一體的大雜燴。但波普藝術具有完全不同的主題動機,它面向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戰后繁榮的現實。正如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1923—1997)所說的:“外面是世界,它就在那兒,波普藝術就是觀察世界。”它所面對和觀察的這個現實世界就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1967年,日本波普藝術家田名網敬一(Tanaami Keiichi)將當時的雜志、電視、海報等中的照片或圖片剪切下來,作為創作元素和符號直接運用到他的波普作品中,而通過拼貼這種獨特的手法的處理,令畫面更充滿了幽默、玩世不恭和嘲諷的味道。
第5章 媒體藝術前史:波普時代
121
這些材料通過巧妙組合,形成了各種新奇的視覺效果,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與文化(圖5-2,圖5-3)。
圖5-2 日本波普藝術家田名網敬一在1967年的繪畫作品之一
圖5-3 日本波普藝術家田名網敬一在1967年的繪畫作品之二
波普藝術是美國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環節,它的發生與發展不可能脫離美國文化自身的歷史。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重心開始向美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