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尊孔派還是反孔派,所尊與所反的,都不是真實的孔子。夏傳才著的《論語講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家講座)》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孔子,進而才能正確地認識《論語》。由孔子及《論語》,而不是相反的順序,無疑是正確的解讀理路。夏傳才先生對孔子及傳統經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書回到原著本身,從文本詮釋人手,分門別類全面講《論語》,是正讀《論語》;舉重若輕地探討了《論語》的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對《論語》的若干誤解;與艱澀的學院闡釋和通俗的大眾解讀相比,本書樸實無華,深入淺出。
夏傳才(1924一),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曾兼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文學創作課程講座教授,日本宮城女子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詩經學會創會會長,曾任中國詩經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屈原學會顧問、香港中國文學學會顧問、日本詩經學會顧問、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顧問、燕趙詩詞協會顧問、《先秦文學與文化》顧問、《詩經研究叢刊》主編。主要專著有《詩經研究史概要》《詩經語言藝術新編》《思無邪齋詩經論稿》《二十世紀詩經學》《詩經講座》以及《十三經概論》《論語講座》《孟子講座》等,主編《詩經大辭典》《詩經要籍集成》(四十二卷)《建安文學全書》等大型項目,著有詩集《思無邪齋詩抄全編》。
第一講 孔子其人及其歷史命運
孔子生平
孔子的主要業績
尊孔和反孔
附錄:打倒孔家店答客問
第二講 《論語》其書
《論語》釋名
《論語》成書的時代
今文《論語》、古文《論語》和《論語》注釋
半部《論語》治天下
第三講 《論語》中的孔子形象
少也賤與好學
富貴和貧賤
用世和出世
周游列國紀事
儀容舉止與衣食起居
經濟狀況
第四講 《論語》論學習
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恥下問
思和行
樂在其中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學而優則仕
損和益
第五講 《論語》論教育
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德育第一,先學做人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六言六蔽
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啟發教學,觸類旁通
師生平等,教學相長
《論語》教育思想中的兩大缺位
第六講 《論語》論仁
仁者愛人
推己及人
孝悌為仁之本
何為孝道
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論歷史上的仁人
愛和惡、生和死的辯證法
修身達仁
第七講 《論語》論禮
《論語》論禮
不學禮無以立
禮治
仁禮制約
正名
禮之用,和為貴
第八講 《論語》論品德修養
智仁勇:三達德
忠恕
孝悌信義,義利之辨
溫良恭儉讓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三樂三愆三戒三畏
知恥和自省
正氣
君子修身
第九講 《論語》論中庸之道
允執其中
和而不同
不可則止,適可而止
無可無不可
第十講 《論語》論政治
尊王忠君
德治
富民節用
薄稅賦
不患貧而患不均
重德省刑
軍備和戰爭
賢人政治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欲速則不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十一講 《論語》論天命鬼神
自然的天和宇宙的主宰
言天命
敬鬼神而遠之
重祭祀
第十二講 《論語》論文藝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興、觀、群、怨
盡善盡美
不學詩,無以言
斷章取義
放鄭聲
第十三講 孔子弟子和他們的言論
顏回
曾參
有若
子貢
子夏
子路
子游、子張
閔子騫、冉伯牛、冉雍
冉求
公冶長、南宮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