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與國際公共管理叢書:組織邏輯與范式變遷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配置問題研究》就三個方面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研究狀況進行了探討。第一,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是如何配置的,配置的邏輯是什么;第二,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配置如何變遷,其變遷的規律是什么,哪些因素導致其變遷;第三,從監管權配置角度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張磊,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公共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國際法與跨國公共管理、比較政治制度等。
叢書總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的背景與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結構
第二章 監管權與監管權的配置
第一節 監管權溯源
第二節 監管權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監管權配置的理據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食品安全問題與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構架
第一節 食品安全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表現
第三節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構架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的橫向配置:從分散模式到整合模式
第一節 監管權橫向配置的相關理論
第二節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權橫向配置的形式
第三節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權橫向配置的邏輯與爭議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的縱向配置:垂直管理還是屬地監管
第一節 監管權縱向配置的相關理論
第二節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權縱向配置的形式
第三節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權縱向配置的邏輯與爭議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配置的變遷:衛生監督范式到安全管理范式
第一節 食品安全監管權配置變遷的基本機制
第二節 食品安全監管權橫向配置的變遷過程
第三節 食品安全監管權縱向配置的變遷過程
第四節 解釋與評論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語
第一節 具體配置:構建高效合理的機制
第二節 監管權屬性定位:保持獨立性與可控性的平衡
第三節 監管總體目標:實現食品安全管理向食品安全治理的轉型
第四節 研究回顧
參考文獻
后記
《政治學與國際公共管理叢書:組織邏輯與范式變遷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權配置問題研究》:
(2)技術因素。
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或科學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而形成的,作用于自然界或特定物質的操作方法與技能。技術進步在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會對食品安全產生威脅,如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生物轉基因技術的潛在威脅等。
(3)制度因素。
制度是人們制定的規則,其內涵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制度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二是制度與人的動機、行為有著內在聯系。歷史上的任何制度都體現當時的人們的利益,是其選擇的結果;三是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并非針對某人,而是規范共同體中的每個人。制度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并總是依靠某種懲罰或激勵而得以貫徹,由此將人類行為引至可合理預期的軌道。因此,一個國家關于食品方面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如食品領域的法律、政策、標準的建立與完善,對保障與促進食品安全產生著重要影響。
(4)觀念因素。
觀念作為“經驗的對象”或“知覺”,影響著人類與外界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其形成過程。體現在食品安全問題上,表現為人類認識和改善與食品相關事物(包括食品生產環境、技術、制度等)之間的關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變化。消費者對食品的關注已從對食品數量的滿足,過渡到對食品口味、營養和安全的需求。對于健康的關切,追求安全食品的消費,已成為主流觀念,由此對食品安全的生產和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觀念成分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與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因素還會進一步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由于世界各國免疫缺陷人群和老齡人口的增加、高抗藥性新病菌的出現、食品處理和儲藏方式的改變、人口和食品跨國流動的上升,與食品相關的疾病的爆發將變得更為頻繁。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有更多尚不為人知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因素被逐漸揭示,因此,食品安全問題的邊界仍處于變動和擴張中。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性質
社會領域的問題可以分為私人問題和公共問題兩類。私人問題指某些個體的期望與實際狀況存在差距,私人問題涉及的范圍有限。14但當這個社會相當部分人群感到這種差距,并且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則構成公共問題或社會問題。現代社會中的食品流通無法脫離市場經濟,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成為公共問題而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基于市場而顯現并擴散。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食品安全問題基本性質的思考,必須置于其作為市場經濟中商品的語境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