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維和科技論文寫作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創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對于每個大學生、研究生以及科技工作者來說,都是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科技創新與論文寫作(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介紹了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過程中的創新思維與方法以及科技論文寫作的規范與要求。主要包括:科技研究的分類、選題,文獻資料的閱讀,科技研究的職業道德規范,科技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創新思維,科技試驗方法,科技論文的特點與結構,科技論文的寫作與要求,圖表的設計與其他寫作技術問題,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科技寫作的其他形式等。同時,也介紹了科技成果的體現形式與評價方法。
《科技創新與論文寫作(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為高等院校理工類本科各專業教材,也可作為碩士研究生公共選修課教材,還可作為科技工作者學習和寫作時的參考書籍。
創新工作是創新思維的過程。創新思維和分析方法滲透在創新成果總結和科技作品的寫作過程中,這是一個不斷升華和凝練的過程。了解和掌握創新思維、分析方法和論著寫作等基本知識應是大學生、研究生所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幾十年來的科研和教學實踐證明,將創新思維、分析方法和論著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實施教學,是合理而成功的。
本書第1版于2004年出版后,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9年第2版出版以來,更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本書作為素質教育的教材。
由于國內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的寫作大多需要英文題目和摘要,而且用英文寫作的機會和在國外發表的論文數量日益增多,所以本書第3版修訂的重點是更新第8章“科技論文中的英文寫作”的內容。另外,書中出現的外國人名都補充了英文名字,以方便讀者上網檢索有關資料。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編者結合教材內容精心制作了PPT電子課件,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收集典型實例,對其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本書的編寫和出版是第四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任務之一。本次的編寫和修訂工作由江蘇大學戴起勛教授和袁志鐘副教授負責。袁志鐘副教授編寫和修訂了第3、4、8、9、10章,其余各章由戴起勛教授編寫和修訂。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文獻資料,主要參考文獻已列于書后。在此謹向所有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本書由南京大學鞠烷先教授、江蘇科技大學孫振國教授和江蘇大學姚冠新教授主審;江蘇大學趙玉濤教授、周志平教授對第1、2版教材的出版作出了貢獻;邵紅紅教授、王雷剛教授等對本書的內容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第3版雖然是編者在幾十年教學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對第1、2版的修改、補充而成的,但仍會存在一些不足,在此懇請廣大讀者指正。
編著者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科技研究概述
1.1科技研究的定義、基本類型與特點
1.1.1科技研究的定義
1.1.2科技研究的基本類型
1.1.3科技研究的特點
1.2科技研究的流程
1.2.1科學研究的一般流程
1.2.2技術研究的一般流程
1.3科技研究選題與創新
1.3.1科技研究選題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
1.3.2科技研究選題的基本原則
1.4科技研究選題的基本來源
1.5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消化
1.5.1文獻檢索的目的和意義
1.5.2文獻檢索的方法和原則
1.5.3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消化
1.6研究計劃的制訂
1.7科技人員的哲學與倫理思想
1.7.1現代科研人員需要的哲學素養
1.7.2科技人員的道德心理基礎和行為準則
1.7.3科技研究的職業道德規范
第2章 科技研究的基本方法
2.1科技研究方法概述
2.2歸納法與演繹法
2.2.1歸納法
2.2.2演繹法
2.3分析法與綜合法
2.3.1分析法的作用與特點
2.3.2綜合法的作用與特點
2.4類比法與移植法
2.4.1類比法的作用與局限性
2.4.2移植法的特點與作用
2.5數學方法與模型化方法
2.5.1數學方法及其應用
2.5.2模型化方法
2.6系統方法
2.6.1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
2.6.2系統方法的基本步驟
2.6.3系統方法在科技研究創新中的作用
2.7科學假說與科學理論
2.7.1科學假說的特點和作用
2.7.2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征與結構要素
2.8原型啟發法與仿生法
第3章 科技研究的創新思維
3.1創新思維的本質特征
3.2創新思維的體現形式
3.2.1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
3.2.2直覺與靈感
3.2.3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
3.2.4求異思維
3.2.5模型化思維
3.3 機遇與創新
3.3.1科技創新中機遇的特點
3.3.2機遇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3.3.3要善于抓住機遇
第4章 科技研究的試驗與要求
4.1試驗的基本特點和類型
4.1.1試驗的基本特點
4.1.2試驗的基本類型
4.2設計試驗的基本要求
4.3試驗與數據處理
4.3.1試驗數據的測試
4.3.2試驗數據的處理
4.3.3試驗數據的誤差與分析
第5章 科技論文的特點與構成
5.1科技論文的分類
5.2科技論文發表的意義與科技論文的特點
5.3科技論文的構成
第6章 科技論文的寫作
6.1科技論文的前置部分
6.1.1題名
6.1.2摘要和關鍵詞
6.2科技論文的主體部分
6.2.1引言
6.2.2正文
6.2.3結論與致謝
6.2.4參考文獻
6.2.5附錄
6.3學術論證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6.3.1學術論證的基本原則
6.3.2學術論證的邏輯方法
6.4學位論文的寫作要求
6.4.1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6.4.2學位論文的寫作要求
6.4.3學位論文寫作中常見的問題
6.5科技論文的起草與修改
6.5.1科技論文的起草
6.5.2科技論文的修改與投稿
第7章 科技論文的圖表設計
7.1插圖的合理設計
7.1.1插圖的特點與種類
7.1.2曲線圖的規范表達
7.1.3插圖設計的其他要求
7.2表格的合理設計
7.2.1表格設計的一般原則
7.2.2三線表的規范表達
7.2.3三線表設計的其他要求
7.3科技論文中的其他技術問題
第8章 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
8.1英文科技論文的主要組成部分
8.2英文科技論文的題目
8.3英文科技論文的摘要及關鍵詞
8.3.1英文摘要的結構形式
8.3.2英文摘要的精簡方法
8.3.3英文摘要中的動詞
8.3.4國內外論文摘要實例分析
8.3.5英文科技論文的關鍵詞
8.4英文科技論文的正文
8.5英文科技論文的總體寫作方法
8.6英文科技論文的其他附屬文件
8.6.1Cover Letter
8.6.2Prime Novelty Statement
8.6.3圖片
8.7英文科技論文的網上在線投稿
8.8英文科技期刊中其他類型的文章
8.9英文科技論文的總體要求
第9章 其他科技作品的寫作與表達
9.1科技小論文的寫作
9.1.1科技小論文的特點與意義
9.1.2科技小論文的種類
9.1.3科技小論文的寫作要求
9.2科技研究報告的寫作
9.2.1科技研究報告的特點與作用
9.2.2科技研究報告的寫作要求
9.3科技演講和學位論文答辯
第10章 科技成果的體現與評價
10.1科技成果的價值與體現形式
10.1.1科技成果的價值
10.1.2科技成果的體現形式
10.2科技成果的評價
10.2.1科技成果評價的方式與特點
10.2.2科技成果評價方式的選擇
10.2.3科技論文的評價
習題與思考題
附錄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獲獎名錄
參考文獻
1.7科技人員的哲學與倫理思想
1.7.1現代科研人員需要的哲學素養
1.7.1.1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自從現代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后,科學與哲學的關系就成為人們不斷談論的熱門話題。科學雖然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但實證科學只能對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經驗或理性的描述,而不能達到事物的真理。哲學是凌駕于一切專門學科之上,同時又包括一切科學真理的“科學的科學”。所以,科學離不開哲學。人類實踐的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哲學的變革,已經使科學和哲學的聯系發生了許多改變。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院士思維》一書的序言中指出:“大凡在近現代科學上能獨樹一幟、在理論上有重大發現、在技術上有劃時代發明創造的卓越科學家和發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視在哲理思維引導下的科學思維,并在科技方法論上顯示了新穎獨特的風格。”科學的思維就是哲理的思維。
現代哲學與科學之間存在著多種復雜聯系。這種聯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哲學與科學之問是一種總體與部分的關系
哲學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世界觀的理論,但這個“世界”內在地包含著人并展現為人的實踐、認識和價值活動關系的屬人世界。哲學應該是關于人與世界矛盾關系的理論學說,是關于世界的觀念和關于人的觀念的統一,所以它既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又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科學則有所不同。現代科學的發展雖然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就其擔負的責任而言,它在本質上主要在于揭示客體對象(包括自然、社會和思維)自身的本質、規律、結構和功能等,而不是全面地說明人與世界的矛盾關系。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中,科學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藝術、道德、法律、宗教等其他方式。因此,科學只是人與世界矛盾關系中的一個方面、一種理想、一個具體的組成部分。
2.現代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關于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顯然,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與科學最明顯的關系就是共性和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