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六個單元。前四個單元按文學作品的體裁分類, 精心遴選古今中外優秀名篇供學生閱讀, 并配有相應的練習和寫作知識, 每單元之中設立“文海拾貝”欄目, 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史的有關知識; 后兩個單元編排了實用寫作和口才訓練內容, 突出高職特點, 注重實際應用, 是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理想用書。
本教材是在《大學語文》(第3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在修訂的過程中,廣泛征求了教師和學生的意見,較第3版《大學語文》內容更加豐富,特點更加鮮明,學習更加實用,是對第3版的提升,在修訂過程中特別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是在編寫體例上更加科學合理。本書區別于其他教材,自成體系。全書內容包括六個單元。前四個單元按文學作品的體裁分類,精心遴選古今中外優秀名篇供學生閱讀,并配有相應的練習和寫作知識。每個單元中設立“文海拾貝”欄目,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史的有關知識。這樣的編排,不僅注重個體知識的學習,而且突出了“線性”內容的介紹,讓學生將作家作品放在文學史的坐標上予以定位,進行評析鑒賞,使學生對我國古代、現代文學發展的軌跡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對各種文體的產生與流變有一個清晰的印象;使學生更加具備一種“史”的觀點與眼光,來審視文學精華,從中汲取營養。除文學作品閱讀欣賞內容外,本書還安排了實用技能訓練內容,如應用寫作、口才訓練等。這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又關注學生的情感培育,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寫作和口才表達技能。這對于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在學生的學習上更加突出實用性。大學語文是公共基礎課程,因此,理論知識不宜過多,而應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主。本書立足學生實際,以讀為基礎,寫為提高,讀寫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文學鑒賞部分精選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既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熏陶,也注重現代人文觀念的思想啟迪;語言交際部分和實用寫作部分則根據當代大學生的需要,精選了經典案例和范文,進行仿真實訓,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以適應當前人才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外語、政法、藝術、教育等專業開設的一門綜合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實用型創新人才。
余光中先生認為,好的大學語文教材,“必須兼顧理想與實用,既有人文的意義,又合時代的精神”。大學語文主要開設于非中文專業,教材編寫與教學過程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和語文能力培養相結合。必須致力于文理融通,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審美情趣,使學生吸取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獲得諸如熱愛生命、尊重自然以及平等、包容、同情弱小等人文精神,進而在塑造高尚心靈、提升人格境界等方面發揮作用。
大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講解幾篇作品或者是分析幾位作家,也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寫幾種文體的應用文章,它應該是包括文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史學、寫作學、藝術學等各門學科在內的大學階段的語文總體教學。對于所有非文史專業的大學生,尤其是對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學好專業課固然重要,學好大學語文也同樣重要。因為它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同學們應有的知識結構,在人類偉大的傳統文化的陶冶下,努力做到文理滲透,使自己成為既掌握高深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合格的大學生。鑒于此,大學語文類課程在理工科大學中應該而且必須具有適當的地位,“大學語文”在理工科大學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年代,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不可能對審美感知、藝術情操一竅不通的,想象、靈感、詩意并不單單只屬于藝術家。錢學森院士在“北京地區第四次思維科學研討會”上深有體會地說:“創造性很豐富的科學家,往往在文學藝術上也有很深的修養,他在科學上的創造也得益于文藝的修養。”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說:“文理相通,才有后勁。”針對理工科大學生語文成績不好,論文缺乏邏輯性,語言不通,錯別字多,不了解祖國歷史等問題,蘇步青教授提出了加強對理工科學生的文史知識教育的問題‘鼓勵學生在休息時讀點文學作品,也可以學寫小說、學寫詩歌。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必急于專業化,一定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把基礎知識的面拓得盡可能寬一點兒,做到文理相通,把大部分學生培養成“通才”,才有后勁。因此,對于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掌握分析和鑒賞的能力,善于運用母語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思維,能熟練地駕馭本國語言,使之成為傳播或接受信息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理工科大學生固然需要學習計算機操作和機械制圖,但他們同樣也需要學習文學藝術知識和寫作技巧,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從當前高等教育的內涵來說,大學教育逐漸從單一的專業教學發展到理、工、文、管的全面滲透勢在必行。
本教材是在《大學語文》(第3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在修訂的過程中,廣泛征求了教師和學生的意見,較第3版《大學語文》內容更加豐富,特點更加鮮明,學習更加實用,是對第3版的提升,在修訂過程中特別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是在編寫體例上更加科學合理。本書區別于其他教材,自成體系。全書內容包括六個單元。前四個單元按文學作品的體裁分類,精心遴選古今中外優秀名篇供學生閱讀,并配有相應的練習和寫作知識。每個單元中設立“文海拾貝”欄目,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學史的有關知識。這樣的編排,不僅注重個體知識的學習,而且突出了“線性”內容的介紹,讓學生將作家作品放在文學史的坐標上予以定位,進行評析鑒賞,使學生對我國古代、現代文學發展的軌跡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對各種文體的產生與流變有一個清晰的印象;使學生更加具備一種“史”的觀點與眼光,來審視文學精華,從中汲取營養。除文學作品閱讀欣賞內容外,本書還安排了實用技能訓練內容,如應用寫作、口才訓練等。這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又關注學生的情感培育,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寫作和口才表達技能。這對于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在學生的學習上更加突出實用性。大學語文是公共基礎課程,因此,理論知識不宜過多,而應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主。本書立足學生實際,以讀為基礎,寫為提高,讀寫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文學鑒賞部分精選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既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熏陶,也注重現代人文觀念的思想啟迪;語言交際部分和實用寫作部分則根據當代大學生的需要,精選了經典案例和范文,進行仿真實訓,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以適應當前人才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本書由濰坊科技學院張子泉教授及楊曉霞擔任主編,孫淑娟、單體剛擔任副主編。第一單元由濰坊科技學院鄭玉華編寫,第二單元由楊曉霞編寫,第三單元由孫淑娟編寫,第四單元由濰坊科技學院張子泉、楊秋玲編寫,第五單元由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宮淑芝、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孫月華編寫,第六單元由濰坊職業學院戴維一、譚俊明編寫。最后由張子泉教授進行了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濰坊學院吳永昶、李毓等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他們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一并表示真誠的謝意。
由于編寫時間所限,本書所引的部分作品未能及時與原作者聯系,在此表示歉意。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會有缺點和錯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郵箱:wkj8012@163.com。
第一單元 詩歌
詩經·谷風
國殤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短歌行
歸園田居·其一
將進酒
登高
山居秋暝
浪淘沙令
蘇幕遮·碧云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死水
神女峰
舟子的悲歌
相信未來
一棵開花的樹
文海拾貝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單元寫作練習 詩歌欣賞
菩薩蠻
“五四”時期的優秀愛國詩篇
寫作練習
【閱讀參考書目】
第二單元 散文
鄭伯克段于鄢
《論語》節選
《老子》節選
棘刺母猴
諫逐客書
貨殖列傳序
楊王孫傳
登樓賦
祭十二郎文
給我的孩子們
隨便翻翻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祝土匪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散文重要
揀麥穗
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文海拾貝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概況
單元寫作練習 散文的寫作技巧
望月獨行
父愛無邊
寫作練習
【閱讀參考書目】
第三單元 小說
精衛填海
白水素女
世說新語·任誕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節選)
青梅煮酒論英雄
王子安
觀雅化閑游君子邦
為奴隸的母親
邊城(節選
透明的紅蘿卜(節選)
兩個朋友
文海拾貝 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與發展
單元寫作練習 短篇小說的寫作
禮物
地毯
寫作練習
【閱讀參考書目】
第四單元 戲劇
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
張君瑞 待月西廂記 第三本 第二折
綠牡丹 第十八出 簾試
桃花扇 第七出 卻奩
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
文海拾貝 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劇
單元寫作練習 戲劇欣賞
作品賞析 《哈姆雷特》賞析
寫作練習
【閱讀參考書目】
第五單元 實用寫作
行政公文
通知 通報
關于印發《職業介紹服務規程(試行)》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農業綜合開發若干政策的通知
××公司關于地址遷移的通知
××總公司關于×××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表彰獎勵中國女子足球隊的通報
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嚴格禁止各單位模仿人民幣樣式印刷內部票券的報告
請示 批復
××市金沙區交通分隊關于綿陽路禁行4噸以上汽車的請示
××市公安局關于綿陽路禁行4噸以上汽車的批復
函
××公司關于選派技術人員進修的函
××市××公司關于請求在官汕路寧江橋頭興建辦公營業大樓的函
會議紀要
關于協調解決沙面大街56號首層房屋使用權問題的會議紀要
事務應用文
計劃
×××××學校文秘專業實習計劃
總結
半年生產,全年供應(節錄)
調查報告
女中專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04年畢業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
畢業論文
求職文書
求職信
求職信
應聘書
禮儀文書
祝詞 賀信
祝詞
祝酒詞
賀信
歡迎詞、歡送詞
×××經理在光明商廈開業典禮上的歡迎詞
×××廠經理在30周年廠慶會上的歡迎詞
歡送詞
第六單元 口才訓練
朗讀
一、概述
狼和小羊
落花生
二、朗讀的準備
可愛的小鳥
人,又少了一個
桂林山水
春
三、朗讀技巧訓練
松樹的風格(節選)
人到中年(片段)
我的“自白書”
時間
囚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上將與下士
驕傲的孔雀
鄉愁
再別康橋
沙揚娜拉
演講
附錄一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
附錄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參考文獻
《大學語文(第4版)/普通高校“十三五”實用規劃教材·公共基礎系列》: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陽己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于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萬牲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陳設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家具,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鏤頗細,使人起柔膩之感。窗格里映著紅色藍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紋,也頗悅人目。“七板子”規模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桿,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處卻在它的艙前。艙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桿支著。里面通常放著兩張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談天,可以遠望,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這個,但在小船上更覺清雋罷了。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里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地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了。我們終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于他處,而又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我們坐在艙前,因了那隆起的頂棚,仿佛總是昂著首向前走著似的:于是飄飄然如御風而行的我們,看著那些自在的灣泊著的船,船里走馬燈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遠了,又像在霧里看花,盡朦朦朧朧的。這時我們已過了利涉橋,望見東關頭了。沿路聽見斷續的歌聲:有從沿河的妓樓飄來的,有從河上船里度來的。我們明知那些歌聲,只是些因襲的言詞,從生澀的歌喉里機械地發出來的;但它們經了夏夜的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裊娜著到我們耳邊的時候,已經不單是她們的歌聲,而是混著歌聲和河水的密語了。于是我們不得不被牽惹著,震撼著,相與浮沉于這歌聲里了。從東關頭轉彎,不久就到大中橋。大中橋共有三個橋拱,都很闊大,儼然是三座門兒;使我們覺得我們的船和船里的我們,在橋下過去時,真是太無顏色了。橋磚是深褐色,表明它的歷史的長久;但都完好無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堅美。橋上兩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間應該有街路?這些房子都破舊了,多年煙熏的跡,遮沒了當年的美麗。我想象秦淮河的極盛時,在這樣宏闊的橋上,特地蓋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麗麗的,晚間必然是燈火通明的,現在卻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橋上造著房子,畢竟使我們多少可以想見往日的繁華:這也慰情聊勝無了。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蔥蔥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橋外,本來還有一座復成橋,是船夫們口中的我們的游蹤盡處,或也是秦淮河繁華的盡處了。我的腳曾踏過復成橋的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但是兩次游秦淮河,卻都不曾見著復成橋的面;明知總在前途的,卻常常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似的。我想,不見倒也好。這時正是盛夏。我們下船后,借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己漸漸消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了一縷新涼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幕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宕著。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他自己卻靜靜地蹲著。他是看慣這光景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