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稅收(第4版)/高等學校經濟與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全書分為上篇和下篇兩個部分,共11章。其中,上篇是財政篇,包括導言,財政概述,財政支出,財政收入,政府預算和財政政策;下篇是稅收篇,包括稅收概述,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稅收征收管理。
《財政與稅收(第4版)/高等學校經濟與工商管理系列教材》內容新穎,體例規范,結構嚴謹,具有很高的可讀性,適合在經濟、管理領域內學習和研究的師生及從業人員選用。
《財政與稅收》在闡述公共財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稅收制度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揭示公共財政活動的基本規律,分析財政活動與稅收行為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探討政府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以及政府經濟活動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關系。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以市場作為分析起點,以市場經濟與政府經濟的內在關系作為主線,探討政府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著重研究宏觀經濟領域內的政府相關行為,如公共財政、財政職能、國債、政府預算、稅收制度設計、稅收政策制定等。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注重吸收財政稅收理論的優秀研究成果,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對中國稅收制度的新研究成果和新的稅收政策進行闡述。
本書具有理論系統性、內容前瞻性和操作可讀性的特點,自2008年4月第1版出版以來,被國內不少大專院校、本科高校選為財政與稅收課程的教材,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許多教師和學生在使用中對本書結構、內容等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使我們受益匪淺,同時也激勵我們對本書進行進一步完善,以不辜負使用者對本書的厚愛和良好的期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新理論研究成果,同時借鑒了相關專著和論文中的一些觀點和素材,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配有教學課件和相關的教學資源,有需要的讀者可以從網站http://www.bjtup.com.cn下載或與cbsld@jg.bjtu.edu.cn聯系。
由于能力有限,書中可能存在不足與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上篇 財政篇
第1章 導言
1.1 財政與稅收的研究對象
1.2 財政與稅收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3 財政與稅收的思想發展和理論形成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財政概述
2.1 財政與財政模式
2.2 財政職能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財政支出
3.1 財政支出概述
3.2 購買性支出
3.3 轉移性支出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財政收入
4.1 財政收入概述
4.2 公債收入
4.3 其他收入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政府預算
5.1 政府預算概述
5.2 政府預算管理職權
5.3 政府預算組織程序
5.4 政府預算管理體制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財政政策
6.1 財政政策功能與目標
6.2 財政政策工具和類型
6.3 財政政策乘數與時滯
6.4 我國財政政策實踐
復習思考題
下篇 稅收篇
第7章 稅收概述
7.1 稅收的概念和分類
7.2 稅收原則
7.3 稅收制度要素
7.4 稅收負擔與歸宿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商品稅
8.1 商品稅概述
8.2 增值稅
8.3 消費稅
8.4 關稅
復習思考題
計算題
第9章 所得稅
9.1 所得稅概述
9.2 企業所得稅
9.3 個人所得稅
復習思考題
計算題
第10章 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
10.1 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概述
10.2 房產稅
10.3 車船稅
10.4 契稅
10.5 資源稅
10.6 土地增值稅
10.7 城鎮土地使用稅
10.8 耕地占用稅
10.9 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
10.10 印花稅
10.11 船舶噸稅
10.12 車輛購置稅
10.13 煙葉稅
復習思考題
計算題
第11章 稅收征收管理
11.1 稅收征收管理概述
11.2 稅務管理
11.3 稅款征收
11.4 稅務檢查
11.5 稅務行政復議
11.6 稅收法律責任
復習思考題
案例分析題
參考文獻
《財政與稅收(第4版)/高等學校經濟與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1.3財政與稅收的思想發展和理論形成
財政與稅收既屬于經濟范疇,也屬于歷史范疇。若從經濟范疇角度看待財政與稅收,它的存在是以整個社會經濟為前提,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從歷史范疇角度討論財政與稅收,它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與國家或政府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機制相依存的。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遷、政府職能的變化等,都會使財政與稅收活動的內容、范圍等發生變化和發展。
1.西方財政與稅收的思想發展和理論形成
西方財政與稅收的思想發展和理論形成有幾個重要的階段。
(1)傳統財政與稅收的思想發展和理論形成
一是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財政與稅收思想和理論。重商主義萌芽于15世紀初,到17世紀達到極盛。它是從流通領域出發考察社會生產方式,認為國家經濟政策和活動的目的是獲取貨幣,主張實行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政府干預經濟,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以換回更多的金銀,積累貨幣財富。重農學派形成于18世紀的法國,它把理論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認為農業是物質財富的真正源泉。在財政與稅收方面,主張實行“單一的土地稅”,并由占有“純產品”的地主承擔全部稅負,取消其他課稅,同時反對行會限制和國家干預經濟,提倡減輕人頭稅負擔,反對包稅制的征收制度。
二是古典經濟學派的財政與稅收思想和理論。古典經濟學派產生于17世紀中葉,完成于19世紀初,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一種經濟理論體系。以威廉·配第1662年的《賦稅論》為產生標志,而以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主要理論代表①,又以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為終結。
三是歷史學派的財政與稅收思想和理論。歷史學派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它反對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強調國家活動的生產性,主張擴大財政職能和財政收支,主張國家干預社會生活。1872年的阿道夫·瓦格納出版的《財政學》對各國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四是新古典學派的財政與稅收思想和理論。新古典學派是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把邊際效用理論和當時經濟學的一些其他理論融合,建立了一個以均衡價格為核心的經濟學體系。馬歇爾把價格理論運用于財政學,用私人經濟的市場運行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分析了稅收與市場經濟中的價格與產量之間的關系,并用消費剩余來分析稅收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效率損失,提出了稅收中性理論。1902年,庇古出版《福利經濟學》一書,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重視財政在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1928年,庇古出版《公共財政研究》-書,對稅收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