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教材系列:西方經濟學(第2版)》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說明了稀缺的經濟資源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問題,從而指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政府更好地實現其經濟行為目標。《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教材系列:西方經濟學(第2版)》內容分為導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四大部分,共十七章,其中帶號的章節可根據專業中的特點作為選學內容。另外,使用者可根據選學情況,選擇適當的習題進行練習。本書的編寫目的是使初學者了解、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并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為其今后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鑒于此,本書力求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結構完整、難易程度適中。本書主要適合除開設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以外的其他財經類與非財經類本科專業、各專科專業作為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愛好者使用,還可以作為考研參考書。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這一概念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
(1)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
居民和廠商屬于單個經濟單位,是組成經濟的最基本單位。居民是經濟中的消費者,廠商是經濟中的生產者。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作為消費者的居民要實現滿足程度(即效用)的最大化,作為生產者的廠商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微觀經濟學研究居民與廠商的經濟行為就是研究居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物品的消費,以實現滿足程度的最大化,以及廠商如何把有限的資源用于各種物品的生產,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2)解決的是資源配置的問題
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就是要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即在這種資源配置下能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經濟福利。微觀經濟學從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最大化行為入手來解決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即通過解決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使單個經濟單位都實現最大化,進而使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實現最優化。
(3)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