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主創新精神。設計編寫原則主要體現在實用性、綜合性、創新性和先進性。本教程的編寫結合各參編院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實際,依據新的培養目標,將醫學微生物學實驗、人體寄生蟲學實驗和醫學免疫學實驗的傳統實驗內容重新進行優化整合,并增加了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內容。在總論部分,將形態學實驗室常規儀器設備和實驗動物操作技術做系統全面介紹;在創新性實驗部分,增加了科研的基礎知識,并提供部分科研參考選題;增添了免疫學綜合實驗,微生物學病案分析,寄生蟲病動物模型復制和流行隋況調查等,內容豐富而又實用;對學科間有交叉重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組合優選,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全書配有雙色或彩色插圖,便于學生的記憶與操作;且三門學科的實驗獨自成篇,方便教學需要。
本教材適用于醫藥衛生院校本科和專科相關學科的實驗教學,也可供青年教師考研和從事科研工作時參考。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節 實驗室規則
第三節 實驗室生物安全簡介
第二章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
第一節 顯微鏡
第二節 離心機
第三節 培養箱
第四節 電熱恒溫干燥箱
第五節 高壓蒸汽滅菌器
第六節 菌落計數器
第七節 超凈工作臺
第八節 生物安全柜
第九節 微量移液器
第十節 電泳設備
第十一節 分光光度計
第十二節 酶標儀
第十三節 流式細胞儀
第三章 實驗動物及操作技術
第一節 實驗常用動物
第二節 實驗動物的抓取與固定
第三節 常用的動物接種方法
第四節 實驗動物采血方法
第五節 實驗動物的解剖
第二篇 醫學免疫學實驗
第四章 醫學免疫學基礎性實驗
第一節 凝集反應
實驗一 直接凝集反應
實驗二 間接凝集反應
實驗三 間接凝集抑制試驗
第二節 沉淀反應
實驗一 單向瓊脂擴散實驗
實驗二 雙向免疫擴散實驗
實驗三 對流免疫電泳
實驗四 免疫電泳
實驗五 免疫比濁法
第三節 免疫標記技術
實驗一 酶免疫技術
實驗二 熒光免疫技術
實驗三 免疫金標記技術
第四節 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
實驗一 補體溶血試驗
實驗二 血清總補體活性測定
實驗三 補體依賴的細胞毒試驗
第五節 免疫細胞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一 自然沉降法分離外周血白細胞
實驗二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實驗三 尼龍棉柱法富集外周血T淋巴細胞
實驗四 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制備
第五章 醫學免疫學綜合性實驗
第一節 特異性抗體的制備
實驗一 抗原與免疫血清的制備
實驗二 免疫血清的鑒定及純化
實驗三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第二節 免疫印跡
實驗免疫印跡技術
第三節 免疫細胞的檢測
實驗一 E玫瑰花環試驗
實驗二 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
實驗三 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實驗四 溶血空斑試驗
第四節 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檢測
實驗一 NK細胞活性的檢測
實驗二 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測定
實驗三 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測定
實驗四 硝基四氮唑藍還原試驗
第五節 細胞因子的檢測
實驗一 白細胞介素一2的生物活性檢測
實驗二 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活性檢測
第六節 超敏反應的檢測
實驗一 豚鼠過敏反應試驗
實驗二 皮膚速發型超敏反應
實驗三 血清總IgE測定
實驗四 循環免疫復合物的檢測
實驗五 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皮膚試驗)
第六章 醫學免疫學創新性實驗
第一節 創新性實驗的選題、設計與實施
……
第三篇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
第四篇 醫學寄生蟲學實驗
附錄一 免疫學常用試劑的配制
附錄二 微生物學常用染色液及培養基的配制
附錄三 寄生蟲標本介紹
附錄四 人體主要寄生蟲卵圖
參考文獻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的目的和要求
一、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的目的
1.通過實驗觀察和技術操作,加強和鞏固對課堂基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2.學習和掌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基本操作技術。
3.培養學生從事科學實驗的能力,即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整理分析實驗資料、綜合書寫
實驗報告和論文的能力。
4.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互相幫助和團結
協作的精神。
二、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的要求
1.課前做好充分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原理、內容、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盡量避免或減
少錯誤發生。
2.在實驗過程中,要堅持實驗的嚴肅性、嚴格性及嚴謹性。對操作性實驗應按照實驗
指導所列的步驟依次進行,仔細觀察并認真記錄實驗結果或繪圖;對示教的實驗也要仔細
觀察,并聯系有關理論進行積極思考;設計性實驗要嚴格按照科研程序完成;實驗中注意科
學合理地分配和運用時間;幾人同做一項實驗時,要注意分工協作,密切配合。
3.實驗結果必須如實記錄,認真分析得出結論。遇有與理論不符的結果時,應分析探
討其原因,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實驗課后,須按時、按要求遞交實驗報告。
4.嚴格遵守實驗室規則,防止各種事故發生。
第二節 實驗室規則
在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實驗過程中,經常要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等具有傳染性
的材料,為保證實驗效果,同時避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實驗室污染,保證實驗操作者的
安全,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1.進入實驗室上課時必須穿好白大衣,必要時戴帽子和口罩,離開實驗室時脫下反折。
白大衣應經常清洗消毒,保持潔凈。
2.必要的實驗指導、實驗報告及文具(如鉛筆、彩色鉛筆和小尺)等物品帶入后,應放在
實驗臺下的抽屜里,其他個人物品如書包、衣物等一律不得帶入實驗室。
3.實驗室內嚴禁飲食、吸煙、用嘴濕潤鉛筆或標簽等,不要用手觸摸頭面部及身體暴露
部位,以防感染。
4.實驗室內應保持安靜,不得高聲談笑或隨意走動,以免影響他人。
5.注意安全、保護環境:
(1)每項微生物實驗都要堅持無菌操作,嚴禁隨意丟棄具有感染性的病原體、感染性材
料、培養物、污染物、動物尸體及排泄物,以免污染環境。
(2)使用過的吸管、滴管、試管、玻片等帶菌器材,應放在指定地點或含有消毒液的容器
內,不得放在桌面上,亦不可沖洗于水槽內,以免堵塞排水管。
(3)酒精燈不可互相點燃,以免發生意外。
(4)未經許可,不得將實驗室內任何物品(尤其是菌種等)帶出實驗室。
6.實驗過程中若不慎將傳染性標本污染桌面、手及其他物品時,應立即報告老師緊急
處理,切勿隱瞞或自行處理。常見處理如下:
(1)皮膚傷害:先除去異物,用無菌生理鹽水洗凈后,涂2%紅汞或2%碘酒。
(2)燒傷:局部涂凡士林,5%鞣酸溶液或2%苦味酸溶液。
(3)化學藥品腐蝕傷:若為強酸,先用大量清水沖洗,再用5%碳酸氫鈉溶液洗滌中和;
若為強堿,先用大量清水沖洗,再用5%醋酸溶液或5%硼酸溶液洗滌中和。若受傷部位是
眼部,經過上述步驟處理后,再用橄欖油或液狀石蠟1~2滴滴眼。
(4)菌液誤入口中:立即將菌液吐入消毒容器中,并用1∶10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
H2O2溶液漱口,并根據菌種不同,服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5)細菌污染衣物:立即脫下,放入3%甲酚皂溶液(來蘇水)或3%氯胺溶液內浸泡
30min,或仔細包好經高壓蒸汽消毒后清洗。
(6)菌液污染桌面:將適量的2%~3%甲酚皂溶液或0.1%醋酸氯己定溶液倒入污染
處,浸泡30min抹去。若手上沾有活菌,亦應浸泡上述消毒液3min后,用肥皂和清水洗凈。
7.看示教時,未經許可,不得移動顯微鏡推進尺。
8.愛護實驗器材和設備,節約實驗材料,如不慎損壞實驗儀器或實驗標本,應及時報告
指導老師,并進行登記,酌情處理。
9.實驗完畢應清理臺面,檢查各種實驗標本和實驗器材,并按原位放好或送還標本室,
需培養的標本按要求放入培養箱。離開實驗室前,應用肥皂洗手,必要時用消毒液泡手再
用清水洗凈。
10.值日生負責清潔整理實驗室(包括桌面、地面、實驗設備等),并關好門、窗、水、電后
方可離開。
第三節 實驗室生物安全簡介
一、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物安全是指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
開發、應用及轉基因生物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潛在的危害。廣義的生物
安全是指與生物有關的各種因素對社會、經濟、人類健康及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危害或潛在風險。
實驗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biosafety)是指保證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條件和狀態不低于
容許水平,避免實驗室人員、來訪人員、社區及環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損害,符合相關法規、標
準等對實驗室保證生物安全責任的要求。
二、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24號,2004年
11月12日)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
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
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等。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
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SARS冠狀病毒、高
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炭疽芽孢桿菌、結核分枝桿菌、霍亂弧菌、鼠疫耶爾森菌等。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
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
措施的微生物。如登革病毒、各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破傷風桿菌、腦膜炎奈瑟菌、
傷寒沙門菌、志賀菌屬等。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
病病毒等。
其中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實驗
中使用的微生物主要為第三類和第四類病原微生物。
三、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分級
生物安全實驗室(biosafetylaboratory,BSL),簡稱BSL實驗室,在結構上由兩部分硬
件組成,即一級防護屏障(安全設備)和二級防護屏障(設施)。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
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依照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的規定,將實驗室分為一級、二級、三級、
四級(表1-1)。
BSL-1和BSL-2為基礎實驗室,BSL-3為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BSL-4為最高生物防護
實驗室。BSL-1和BSL-2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實驗活動,BSL-3和BSL-4實
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對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病原微生
物,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從事相關實驗活動。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實驗通常要求在
BSL-1和BSL-2實驗室開展。
四、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是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
散并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以防止實驗人員感染和危險因子外泄而污染環境。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感染和防擴散。實驗室感染控制工作包括定
期檢查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保存與使用、安全操作、實驗室排
放的廢水和廢氣以及其他廢棄物處理等實驗情況。
實驗室發生高致病性微生物泄露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擴散,具
體包括:①封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實驗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擴散的場所;②開展
流行病學調查;③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對相關人員進行醫學檢查;④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
學觀察;⑤進行現場消毒;⑥對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動物采取隔離、捕殺等措施;⑦其他需
要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