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本教材共四個模塊,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內容包括兒童文學的概念與特點、兒童文學的主題與題材、兒童文學的價值與功能;兒童文學的產生與發展,內容包括中外兒童文學的產生、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兒童文學的分類與讀寫指導,內容包括兒歌 兒童詩、童話 寓言、兒童故事 兒童小說、兒童戲劇文學 兒童影視文學、兒童科學文藝、圖畫書;兒童文學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
第一編 兒童文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章 兒童文學的概念與特點
第一節 兒童文學的概念
第二節 兒童文學的特點
第二章 兒童文學的主題和題材
第一節 兒童文學的主題
第二節 兒童文學的題材
第三章 兒童文學的價值和功能
第一節 兒童文學的價值
第二節 兒童文學的功能
第二編 兒童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章 中國兒童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中國史前兒童文學
第二節 中國近現代兒童文學
第三節 中國當代兒童文學
第二章 外國兒童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18世紀以前的外國兒童文學
第二節 18世紀的外國兒童文學
第三節 19世紀的外國兒童文學
第四節 20世紀的外國兒童文學
第三編 兒童文學的分類與讀寫指導
第一章 兒歌兒童詩
第一節 兒歌,
第二節 兒童詩
第二章 童話寓言
第一節 童話
第二節 寓言
第三章 兒童故事兒童小說
第一節 兒童故事
第二節 兒童小說
第三節 相關鏈接
第四章 兒童散文兒童報告文學
第一節 兒童散文
第二節 兒童報告文學
第三節 相關鏈接
……
第四編 兒童文學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
《兒童文學》:
(一)母愛型-兒童文學中的母愛是指母性的愛,可以是母親對子女的愛,也可以是子女對母親的愛的反饋;可以是真正的母親所生發的愛,也可以是視為母親的人給予的母性之愛;可以是現實中的母愛,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母愛。
母親對于兒女來說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世界,一個他或她的生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世界。從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無論是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孩子和母親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系。母親對兒童的影響是深遠的,母親是兒童的第一個老師,是兒童生命的守護者,是讓兒童感到和諧和溫暖的對象。母愛型的主題成為兒童文學的一個基本主題,實在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母愛型主題又可分為幻想型和寫實型兩種。前者主要以童話為主,以豐富的想象力書寫另一種奇幻的生活,很好滿足了孩子對理想生活的想象。童話大多是由成人順應孩子的心理編造出來的,充滿了對孩子的愛,就如同一位母親般,不忍讓孩子過早地認識到現實苦難和陰暗面,總是用超自然的手法輕易地為孩子化解矛盾,創造出許多“仙女”“精靈”等形象。母愛型的童話作品,往往故事善惡分明,善良的人總能遇到貴人,逢兇化吉,惡人經常會惡有惡報,受到懲罰,寄托了人們對于生活能夠少一些磨難而能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如《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篇章。這類作品沒有嚴肅的思考和沉重的說教,展示了作者內心美好的情感,簡單的情節和幸福的結局,極大地溫暖了孩子的心。
母愛型主題更常見的是寫實型的作品,作者以自然、親切的語調,如母親在孩子身邊用諄諄細語講述著自己內心最柔軟的情感,充滿著溫暖的愛。如兒歌,尤其是其中的搖籃曲最能體現一種母愛的氛圍。搖籃曲一般是母親在撫慰寶寶入睡時所哼唱的,如《覺覺嘍》:
啊哦……啊哦……乖乖喲……覺覺嘍……狗不咬喲……貓不叫喲……乖乖睡覺覺嘍……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慈愛的母親懷抱寶寶,一邊低低的吟唱,一邊輕輕地撫拍。寶寶在母親輕微的晃動中,舒緩柔和的歌吟里,漸漸入夢。這中間蘊含著多少溫馨的母愛!
兒童對母親有強烈的依戀,這種依戀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很多幼兒文學作品旨在謳歌這一時期母子特有的親密感。例如圖畫書《逃家小兔》中,故事在小兔子與媽媽溫馨的對話中展開:小兔子說要變成小魚,媽媽說她就變成漁夫;小兔子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就要變成爬山的人;小兔子要變成小花,躲在花園里,媽媽就變成園丁;小兔子要變成小鳥,媽媽就變成樹,好讓小兔子飛回家……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不管小兔逃到哪里去,變成什么,媽媽都會在身邊陪伴著。作品清新淡雅,波瀾不驚,然而韻味十足,我們能夠從中強烈感受到兔媽媽如大海一樣包容的母愛以及小兔子在這種母愛包圍下的舒適、愜意。
(二)父愛型
和溫馨親切的母愛相比,父愛顯得更為復雜和深邃。如果愛的主題只有母愛般溫暖、幸福的內容,那這種愛也未免過于單調與貧乏。父愛型主題的提出,使得愛的內涵更為豐富而立體化。如果說母愛型作品是以慈母的口吻在和孩子對話,告訴孩子這世界上的所有美好,那么父愛型作品則更像是以嚴父般的口吻在與孩子交流,告訴我們生活不盡然都是單純的陽光,它還有更嚴肅更深沉的內容。父愛型主題常以現實而深刻的眼光看待和處理人生中的難題,告訴我們應直面人生的一切,包括苦難和死亡。
即便是在童話中也存在著此類主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告訴我們世界上不止是快樂,還有悲傷;《海的女兒》啟示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痛并快樂”之中,對生活中必然存在的無法改變的痛,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心去適應;《丑小鴨》提醒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困難才會成功……詩一般的語言中往往充盈著悲傷的情感。作者以父親般的口吻為孩子們揭開了生活的面紗:生活中并非只有快樂,還有無法逃避的苦難,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和無力感。
父愛型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直面人生,更具現實意義。如斯坦貝克的《禮物》,作者似乎有意讓孩子們與主人公喬弟產生共鳴,和他一起體會懊悔、擔憂和肝膽碎裂般的痛苦,一起感受世事與人生的艱難,領悟到沒有一種預言可以絲毫不經風險,認識到最可信賴的成人也不能保證諸事一帆風順,理解生活的強悍而殘酷的一面,從而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也許,這才是父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吧!
然而,這種深沉的父愛看似冷酷,有時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質疑。如常新港的《獨船》的張木頭,似乎并不愛自己的兒子張石牙,總是懲罰責罵他;但是在他把兒子打傷,又著急得為他包扎傷口時,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兒子的愛。至于在兒子死后他留下的淚,對人們開放了船,這些不都是他對兒子的愛嗎?只不過這是一種嚴格的,嚴厲的,甚至嚴酷的愛。小說沒有大團圓式的結尾,但悲傷的結局更加突出了生活的真實性,它涉及了不可避免的人生困境,讓人懂得了生活中無法言喻的沉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