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揀貨作業理論與方法研究》以人至物揀貨系統為主要對象兼顧混合系統,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對揀貨作業運作進行研究,建立了多種揀貨系統決策模型,具體包括作業單元位置模型、揀貨方式決策模型、訂單分批揀貨模型、簡單往返揀貨模型、單品揀貨模型等,并根據各類模型的不同特點設計了相應的精確算法或啟發式算法。在此基礎上對揀貨方式、存儲策略與路徑策略進行了協同研究,得出了這些策略之間的背反和協同關系,最后以我國某大型IT分銷商的配送中心為原型,設計了一個基于時間均衡的多系統同步揀貨的混合系統,運用前面理論研究的結果,對該系統中的訂單處理進行了仿真研究,可為配送中心揀貨系統設計和運作方法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
《配送中心揀貨作業理論與方法研究》可供在校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的學生、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及物流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2005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正式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標志著全球物流進入供應鏈時代。供應鏈全球化的趨勢表明,物流企業的能力,必須從提供以資產為基礎的物流服務,向提供以管理能力為核心的完整的供應鏈服務轉型,才能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配送中心作為物流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物流系統的核心,其揀貨作業的組織直接影響配送中心的績效進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揀貨過程中的任何差錯都可能導致客戶不滿和運營成本的高昂,進而削弱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工業發達國家多年從事物流產業的經驗表明:在物流配送作業中,訂單揀貨過程是配送中心中所有作業中最費力的,其勞動量占配送中心中所有作業量的60%。而且,其成本占倉庫所有運作成本的50%~75%。由于揀貨作業內容千差萬別、揀貨方法繁多,很難實現揀貨的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使揀貨作業異常辛苦,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訂單模式向少量多樣多批次轉變,配送時限要求越來越短,揀取活動通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從而導致配貨和訂單揀取的難度大大增加,揀貨作業的設計與運作管理變得更加重要和復雜。無論是零售業還是制造業,在多品種物流中心的物料搬運作業中,卸貨、儲運和裝車作業約占總作業時間的20%,其余80%則屬于揀貨作業時間。揀貨作業在人工倉庫系統中屬于勞動密集程度最高的作業,在自動倉庫系統中則屬于資本密集程度最高的作業。可以說,物流配送作業嚴重受到揀貨作業的瓶頸鉗制。正因為如此,美國倉儲教育與研究協會在1986年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將揀貨作業定為提高倉庫運作效率的第一個領域,倉儲專業人員也把揀貨作業當作提高倉庫效率的最優先領域。我國的物流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若要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潤源泉”,提高配送中心的運作效率,從揀貨作業上著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揀貨作業的優化設計與綜合控制,對配送中心運作效率的高低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國內對配送中心揀貨作業的重要性,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由于其處于戰術層和運作層面,并沒有特別引起企業的重視和相關研究者的研究熱情。近年來,每年雖有少量的揀貨文獻出爐,但相比其他領域,其增長的速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前,國內有關物流配送的書籍較多,但大都趨于宏觀,關于揀貨部分只有極少的作者會在書中以極小的篇幅提及揀貨作業,以揀貨命名的書籍很少。本書不圖在闡述前人的理論和方法方面求多求全,而力求內容能夠新穎和切合實用。研究對象以國內占絕大多數的人至物揀貨系統為主兼顧混合系統,更加貼近中國實際。在寫作方面,以影響配送中心揀貨作業效率的揀貨系統布置,儲位分配、訂單處理為主線貫穿全文,以運作方法優化為主,建立了多種揀貨系統決策模型并設計算法,注重理論研究結果的運用,研究內容從理論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由淺入深,兼顧理論的完整性和方法的應用性,相對全面而系統,能為需求者提供類似“一站式服務”的參考,對研究者、配送中心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有較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