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問題是一個亙古彌新的問題。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柯林·麥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思路為我們深化心靈哲學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在他看來,心身關系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心身關系之謎根源于認知封閉性,而組合范式或“帶有似規律映射的組合原子論”(CALM)的思維方式是產生認知封閉性的原因。心靈哲學研究之所以陷入危機,是因為將關于心靈的本體論問題與認識論問題混為一談,因此,要擺脫心靈哲學困境、破解意識之謎,就要采取超驗自然主義立場,發動一場徹底的概念變革,重構我們的物質和心靈觀。
研究麥金的心靈哲學思想,有助于我們把握當代心靈哲學研究的總體面貌和發展走向,反思國內心靈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前提和基本預設,加強與西方哲學的對話與融通。
《心靈哲學叢書 心靈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麥金心靈哲學思想研究》不僅適合作為科學哲學、心靈哲學及認知科學哲學等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的參考書目,而且也適合那些對哲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心靈哲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心靈可能是世界上人們最為熟悉,也最為神秘的現象了,正所謂“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思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為妙”。在一般人看來,“心”無疑是存在的,然而卻不曾有哪個人看到或碰到過它,但若據此就說它不存在,似乎又說不通,因為心不只存在,而且還可將自身放大至無限,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心“并不封閉在各個小我之內,而實存于人與人之間”,它能“感受異地數百千里外,異時數百千年外他人之心以為心”。
人類心靈觀念的源頭可追溯到原始思維。盡管其形成摻雜有杜撰的成分,其本體論承諾也疑惑重重,但它所承諾的心靈卻在后來的哲學和科學中享有十分獨特的地位。例如,迄今為止,它仍是哲學中的一個具有基礎性地位的研究對象。正是由于存在心靈,才有了貫穿哲學史始終的“哲學基本問題”。當然它也歷經坎坷,始終遭受著兩方面的待遇:一方面是建構、遮蔽;另一方面是解構、解蔽。
心靈問題常被稱為“世界的紐結”“人自身的宇宙之謎”,是一個千古之謎、世界性的難題。它像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睿智之士,為之殫精竭慮、傾注心血,而這反過來又給這個千古之謎不斷地穿上新的衣衫,使之青春永駐、歷久彌新。當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致思取向在心靈的認識方面也會判然有別。例如,西方哲學在科學精神的影響下,更關注心靈的本質、結構、運作機制等“體”的問題,而東方智慧由于更關注入倫道德問題,因而更重視尋覓心靈對“修、齊、治、平”的無窮妙用。但不管是哪一種取向,在破解心靈之謎的征程上仍然任重道遠,甚至可以說我們目前對心靈的認識尚處于“前科學”的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認識和方法犯了某種根本性的錯誤(如吉爾伯特·賴爾所說的“范疇錯誤”),未能真正超越二元論,因而對心靈的構想、對心理語言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這樣一來,當務之急就是要重構心靈的地形學、地貌學、結構論、運動學和動力學。
應該承認,常識和傳統哲學確有“本體論暴脹”的偏頗,但若矯枉過正而倒向取消主義則無異于飲鴆止渴。從特定意義上說,心靈既是“體”或“宗”,又是“用”,它不僅存在,還有無窮的妙用。說心是“體”,是因為人們所認識到的世界的相狀、色彩等屬性,以及世界呈現給人們的各種意義都離不開心,因而心是一切“現象”的本體和基質,是一切價值的載體,也是獲得這些價值的價值主體。說心是“用”,是因為人的生活質量好壞、幸福指數高低、能否成為有德之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心之所使,正如天臺智者所言:“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圣賢。”由此看來,心不僅有哲學本體論和科學心理學意義上的“體”、本質和奧秘,也有人生價值論意義上的“體”和“用”。由于有這樣的認識,中國自先秦以降很早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心靈哲學”:從內心來挖掘做人的奧秘,揭示“成圣為凡”的內在根據、原理、機制和條件。從內在的方面來說,這是名副其實的心學,可稱為“價值性心靈哲學”,而從外在的表現來看,它又是典型的做人的學問——“圣學”。
在反思中國心靈哲學的歷史進程時,我們同樣會遇到類似于科學史上的“李約瑟難題”:17世紀以前,中國心靈哲學和中國科學技術一樣,遠遠超過同期的歐洲,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或者說至少有自己的局部優勢,但此后,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差距與日俱增。李約瑟也承認,東西方人的智力沒多大差別,但為什么伽利略、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來自歐洲,而不是來自中國或印度?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元哲學的審視:心靈哲學的困境及其根源
第一節 “DIME模型”與心靈哲學的困境
第二節 超驗自然主義
第三節 心身之謎與認知封閉性
第四節 組合范式與人類理性的局限性
第二章 具身性問題的新解:隱結構與心靈原子論
第一節 內省的局限性
第二節 意識隱結構的根據
第三節 心靈原子論
第三章 徹底的概念革命與意識之謎的消解
第一節 大爆炸與空間概念革命
第二節 物質與空間
第三節 意識是物質的一種形式
第四節 概念革命的途徑及其障礙
第四章 意識與意向性
第一節 具身性與意向性
第二節 內容理論的范圍
第五章 意向性的“形而上學問題”
第一節 “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 意向對象與非存在
第三節 心理內容的構成
第六章 內容的個體化:弱外在主義論題
第一節 外在主義的創發性闡釋
第二節 外在主義的形而上學意義
第三節 外在主義的適用范圍
第四節 外在主義的影響
第七章 內容的因果作用和實現機制
第一節 關系性專有功能與內容的因果作用
第二節 心理模型理論與內容的機制
第八章 經驗、表征與主觀性
第一節 主觀表征的特征
第二節 主觀性規律
第三節 主觀表征的結構
第四節 主觀觀點的必然性
第五節 主觀經驗與客觀表征的關系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心靈哲學叢書 心靈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麥金心靈哲學思想研究》:
其次,我們形成大腦的概念是借助于知覺。我們可以觀察、觸摸、切割及用PET掃描等手段對大腦及其活動進行研究,從而獲悉大腦的屬性,但這些知覺只能揭示意識狀態的神經關聯物,而不能認識意識狀態本身。意識本身或特定意識狀態的屬性,并不是可以觀察或可以知覺的大腦屬性。你可以盯著一個有意識的活體大腦,看它的形狀、顏色、質地等屬性,但你看不到它正在經驗什么、它有什么感覺。“意識狀態并不是知覺的潛在對象:它們依賴于大腦,但它們是無法從大腦中觀察到的。換言之,意識對于關于大腦的知覺來說是本體。”因此,大腦中的有些屬性對于知覺必然是封閉的。麥金說:“大腦是一個可知覺的物體,因而可用相應的術語進行設想。但它也是意識的基礎,其本質的這個方面是無法為知覺揭示的。換言之,從知覺的角度看,大腦和其他物質性的東西完全一樣,但它又明顯不同于其他物質性的東西,因為它產生了意識狀態。這種不同根本不能從基于知覺的立場來揭示。就知覺而言,大腦不過是另一個物理對象。然而,我們從內省的角度知道它在物理對象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知覺提供的是大腦本質的極其片面的畫面。”
如上所述,大腦產生意識是一個客觀事實,心身或心腦的關系中必然有~種潛在的統一性。但是,我們是內在地覺知意識、外在地覺知大腦。內省不能給我們有關大腦的知識,盡管意識是大腦的屬性。同時,知覺也不能了解意識,盡管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因此,我們用以認識心靈和大腦的能力就有了一種不可還原的二元性。也就是說,大腦和意識是以某種方式聯系在一起的整體,按理說我們應該有能力把握這個整體,但現實是我們對心靈必須從內省的角度來理解,而從大腦又被局限于知覺的角度,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要么只能摸到鼻子,要么只能摸到大腿,根本無法認識整個大象。
再次,有些對象是思想對象而非感覺經驗,對它們,我們可以通過最佳解釋推理而引入理論概念。麥金認為,這種方法對于我們觀察不到的物質對象是有效的,但不適合于解決心身問題,因為在特定領域引入理論概念要遵循同質性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對所觀察之物作類推擴展而引入理論概念的。例如,在引入分子概念時,我們是以宏觀對象的知覺表征為范例,并設想同一類的尺度更小的對象。但我們不能用心理概念來解釋物理現象,也不能用物理概念來解釋心理現象。那么,由于我們知覺大腦所得到的數據不包含任何意識的東西,我們解釋這些數據所需的理論屬性也就不會包括意識。因此,如果P在知覺上是本體性的,它對于基于知覺的解釋推理就也是本體性的。總之,不論在知覺上還是概念上,內省和知覺都不能讓我們理解心腦之間的聯系,“這兩種能力對于它們的對象肯定給我們提供了一幅片面而扭曲的畫面,因而不能揭示潛在的心腦的統一性。認知的封閉性產生于這一事實,即這種片面性是這兩種理解模式所固有的。我們沒有辦法對內省和知覺作出修正或擴展,以便它們能超越目前的局限性”。要解決心身問題,我們需要另外一種能力,需要我們掌握我們目前不掌握的概念。但由于受制于與知覺和內省相聯系的概念能力,我們根本無法解決概念二元論問題。麥金說:“我們的‘現象世界’(康德語)是由我們內省與知覺的理解模式,以及與這些能力相符合的概念塑造的,我們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進入一個全新的概念圖景,但這種離開是心身問題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必須牢記:我們的概念只是人類的構造,受生物學限制,是有限的存在者的偶然的工具,沒有什么能保證它們能到達創造了我們的宇宙的每個角落。”
當然,認知封閉性有絕對和相對之別。就一個問題來說,如果任何可能的心靈都不能解決它,它就是絕對認知封閉的,而如果有某種心靈原則上能夠解決它而其他心靈不能解決它,那么它就是相對認知封閉的。大多數問題都只是相對認知封閉的,如狗和貓不會做算術題,但人類的心靈可以。那么,心身問題究竟是絕對認知封閉的還是相對認知封閉的?麥金認為,這取決于我們對“形成概念的心靈”的認識。如果我們認為有的心靈形成大腦和意識概念并不依賴于知覺和內省,那么就存在能解決心身問題的心靈,因而這個問題是相對認知封閉的;如果我們認為一切概念的形成都與知覺和內省密不可分,那么就不可能有能解決心身問題的心靈,從而這個問題就是絕對認知封閉的。至于心身問題的認知封閉性究竟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目前至少還是懸而未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