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擁有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背景的英國作者詹姆斯·漢南姆為普通讀者寫的科學史普及讀物, 曾被列入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候選名單, 旨在揭開近代科學史的未解之謎, 澄清中世紀并非科學和理性的黑暗時代, 說明現代科學的奠基離不開中世紀的土壤, 更新科學史的發展脈絡, 糾正人們中世紀的主流認知。現代科學與中世紀有著很深的淵源, 如果沒有中世紀學者的研究, 伽利略、牛頓、科學革命都不會出現。
本書由三個板塊組成,反映了作者幾十年來學術上的旨趣與用功所在。“哲學”收錄的主要是有關康德哲學的解釋與元哲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及其現代化問題的思考,特別是對現代新儒學的批評。“現代性”研究板塊主要集中在對什么是現代性以及有關中國現代性研究的解釋框架問題的思考,試圖從中挖掘出中國現代性的基本性質與特征。“知識論”板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當代知識論問題進行的研究,如對葛梯爾反例給出自己的解釋,以及比較集中的對“理解”問題的研究。此外,還包括對傳統中國知識論的研究,將它解釋為一種
本書涵蓋其他一些主題, 如巴黎的地理環境在這場運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法國科學家對工業和城市改善的貢獻, 以及法蘭西科學院如何會與革命產生沖突, 導致其于1793年關閉, 等等。
發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是蘇聯海軍專利局專利審核員、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及一批研光人員經過多年努力,在分析研究世界上大量高水平專利的基礎上,提和創建的。TRIZ回答了發吲可題解決的過程、產品開發工具等難題,已被公認為世界級的創新方法,目前絕大部分國際大公司廣泛采用。“自主創新,方法先行”,對于職業技術人員而言,TRIZ方法的應用非常重要。本書通過工程案例,從工程技術應用角度出發介紹TRIZ理論與工具,按照功能分析、解決問題的流程和應用模板、案例患考等方式,使讀者更快地掌握TRIZ理
本書內容講述: 2018年,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搭建科技館業務交流平臺, 促進科技館展覽展品創新研發能力的提升, 為新時期科技館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由中國科技館主辦的全國科技館展覽展品大賽拉開帷幕, 大賽每兩年舉辦一屆, 為給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寶貴的、可供借鑒的展覽、展品案例, 又能促進科技館業界交流互動, 提升展覽、展品研發設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推動科技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特繼續出版第二屆全國科技館展覽展品大賽優秀項目集錦。
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近代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在這部分,費爾巴哈認為近代哲學始于新教,完成于黑格爾,近代哲學是一個將上帝實化和人化的過程,黑格爾將上帝(絕對精神)設想為一個活動過程,就是對近代哲學的一個復寫。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的哲學,即人本學唯物主義。在這部分,費爾巴哈認為,人是有理性的、能思維的感性實體,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以人為基礎的,此外,人的本質只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因此,要建立一種愛人的哲學,或者愛人的宗教,就是建立一種新的哲學,這種新哲學必須從人出發,必須以人本學為基
當前,科技創新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作用越來越明顯。科技創新的鏈條也越來越長且越來越復雜,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從技術創新到技術成果轉化,從科技體制改革到科學精神塑造,每一個環節都舉足輕重。如何看待基礎研究的角色?如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好奇心怎樣一步步轉化為真 正的科學探索?制度改革和環境營造又對科技發展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本書為你提供了言之有物的深度探究。 本書作者從事科技報道十余年,發表了大量帶有觀察和思考的科技評論文章。此次精選在《人民日報》上刊發的科技評論一百余篇,
知識圖譜已被廣泛應用于智能信息搜索、自動問答、決策分析等領域。本書以構建領域多層次知識體系支撐智能應用為目標,系統地介紹實體關系圖譜、事理圖譜和業務主題圖譜構建過程中涉及的關鍵技術,如知識抽取、知識融合、知識存儲、事件和場景抽取、事件模式庫構建、事理規則挖掘、層次主題挖掘、動態主題挖掘、對象屬性挖掘、主題要素關聯挖掘等。此外,本書還提供豐富的案例,展現如何利用知識圖譜實現領域智能應用。 本書內容對于知識圖譜研究和領域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既適合專業人士了解知識圖譜和深度學習前沿熱點,又適合在相
面向未來時代的學科發展圖景,“雙一流”建設高校應遵循“學科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扎根中國大地探索世界一流學科的中國模式。本書在明確世界一流學科的本質內涵、生長基質與評價方式的基礎上,運用單案例的探索性研究和多案例的比較研究方法,分別從組織健康、卓越歷程、生態系統三個視角探索各類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的成長之道,并在規律層面提出新時代中國大學實現世界一流學科夢想所要遵循的基本規律,后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總結。
創造力是一切創新的源泉。本書指出,創造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很多時候都被淹沒了,需要喚醒和激活。作者娜塔莉•尼克松采訪了來自各行各業的56位創新者,深度研究了創造力在人們的工作中是如何被激發并起作用的。她發現,創造力是介于奇想和嚴謹之間的動態張力。當人們在奇想和嚴謹這兩種狀態間來回切換時,最容易產出全新的價值和富有變革性的成果。 尼克松還介紹了如何依靠提問、即興和直覺,增強嚴謹與奇想的能力,提高“創造商”,增強個人與組織的創新競爭力。 本書將創新的洞見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