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詩人梁彬近些年來創作的詩歌近100首,采用現代詩的創作方式,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梁彬開始現代詩歌創作僅有四五年,在此之前其一直進行著古體詩詞創作。詩人似乎可以在兩者之間來去自如,足見他有著深厚的傳統詩詞底蘊和進入現代漢詩的靈氣和悟性。梁彬的本職工作是校長,他的理性、純粹、正統的審美情趣,使得他的詩歌語言干凈、節制,富有哲理性,兼具畫面感。詩人長于將詩性的語言置放于情感的冷峻、悲傷之上,他的詩釋放出征服的勇氣和人性的悲憫。本書所選詩歌融抒情、敘事、哲思于一體,將現實生活注入日常
本書是由三十余篇各自獨立成篇的報告文學作品組成,主要內容是記錄阿壩州十三個縣最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如,書里呈現了刺繡傳承人班潤美的故事,講述了她對刺繡的熱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并最終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剪紙傳承者韓龍康與侯崇貴,從對剪紙的喜歡到希望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并為之奮斗的故事;還有非遺項目南坪曲子代表性傳承人黃德成對曲子的鐘愛等。
本書集結了作者高長安近年來在媒體刊發的130余篇新聞作品。全書分為人物篇、觀點篇訊、專訪等形式,以小故事反映大變化、小視角折射大時代,點滴記錄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專家觀點聲音、社會人文進步等,同時也體現了一名媒體記者的觀察和思考,洋溢著一位為廣大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本書主要選編巴蜀文化名人、著名學者田楚僑的詩文創作和論學懷人的隨筆小品。共分四部分:詩詞駢賦、譯詩與譯論、隨筆與雜論、高考指南。書后附錄文獻三種:田楚僑著作系年、田楚僑的交游及有關文獻、重慶市檔案館田楚僑檔案名目。
本書系統性研究當代文學理論觀念的嬗變與創新,以及它在當代文論變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涉及文學本質論等當代文論基本問題、文化研究轉向等前沿性理論問題、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發展問題、當代文論學科反思與理論重建問題等方面的觀念嬗變與創新的理論探討。
作家、批評家的公共言說總能在不同層面上傳播文學,潛在影響社會。本書會集韓東、徐則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評家相關訪談十六篇,力圖還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對話交鋒。如韓東對鄉土小說與前輩作家的闡釋;徐則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繪制自我文學地圖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對書畫藝術或諸多現實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對技術時代或城鄉變革的坦誠言說;等等。這些現場感十足的靈動對話在不同意義上呼應文學研究、多主體的口語表達與對話交鋒的生機,或能為板結的文學研究、沉寂的理論思維帶來蓬
中國詩歌敘事傳統首倡者董乃斌先生的精心之作,致力于發掘被抒情傳統遮蔽的敘事傳統,構建文學史抒敘雙線并貫的范式。作為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的首卷,開宗明義,縷敘中國詩歌傳統研究現狀,直指中國詩歌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的偏謬之處。并以此為基石,以大量中國古典詩歌(如《詩經》、李杜詩)為實例,結合歷代文論詩評,解析詩中蘊含的敘事成分及價值。以15個關鍵詞,陳說從敘事角度研究中國詩歌的必要性和意義;融貫文獻與中西理論,有力反撥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將長期被忽視的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從幕后推至臺前,建構中國
本書是江蘇師范大學教授、現代詩人徐榮街先生的作品,詩選由其家人和學生整理,詩歌寫作時間從1963年到2022年,跨越了60年光陰,書稿收錄了作者不同時期的代表詩作,詩歌描寫祖國的發展變化,體裁上多為現代抒情詩,《你只有二十二歲——雷鋒頌》《接班人之歌》《綠野放歌》《再唱大風——古彭九歌》等不少詩歌產生較大影響,多次在各大型詩歌朗誦會上朗誦,內容上多是謳歌英雄、贊美祖國山河歷史文化,也有一些個人的生活感想以及海外見聞,有歷史感、有詩性,充滿正能量。
在芬蘭,薩米人與凍原上的馴鹿為伴,傳統吟唱世代口口相傳,源自內心的古老旋律連接起自然萬物;在澳大利亞,每寸土地都曾被原住民的祖先在大夢時代用點和線記錄,并在流傳下來的歌之路中、在現代人無法進入的時空中被反復吟唱;在冰島,大部分人仍相信精靈的存在,說起精靈就像談論自己的老朋友一樣,他們是小淘氣、童年的玩伴、樂于助人的鄰居…… 現代社會以外的世界,超乎想象。
《晚明二十家小品》是施蟄存先生1935年應上海光明書局之邀編選的一部散文集,選入二十位晚明文人具有代表性的小品散文兩百余篇。二十位文人依次是:徐渭、陸樹聲、李維楨、屠隆、虞淳熙、湯顯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曹學佺、黃汝亨、張鼐、李流芳、程嘉燧、鐘惺、譚元春、劉侗、陳仁錫、王思任、陳繼儒。每位作家的作品輯為一卷,全書共二十卷,并附有諸家小傳和采輯書目。書中選入的都是具有開拓性的小品作家,大多出自公安、竟陵兩派,或在思想觀點上較為接近。收錄的作品多體現山林隱逸思想,沖破正統文體束縛,展現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