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新形勢,建立起一個從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視角理解新形勢下我國貨幣數量與價格以及數量型向價格型調控轉型的基本框架。通過層層剝繭的辦法不斷將研究引向深化,基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轉型的可能性和策略選擇等進行理論探討,同時結合近年來的貨幣政策實踐情況,對新形勢下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進行實證檢驗。具體地,本書探討了影子銀行對貨幣供給的影響,理解貨幣數量型框架面臨的挑戰;探索了數量與價格相結合的混合型貨幣政策規則;進行加強利率預期管理與改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分析;研
不同于經典文獻中城市化與工業化緊密協同發展的理論,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本書測算了1990-2015年地級市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水平,并據此分析了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演變歷程。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研究了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條塊”行政治理結構下,財政分權程度和地方政府競爭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財政收入分權程度提升顯著促進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地方政府競爭程度加劇則顯著降低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二是撤縣設區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撤縣設區顯著降低了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水平
本書一是對綠色農業的理論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并對綠色農業發展機制進行國內外比較。二是從綠色農業的概念入手,對綠色農業的內涵、屬性及與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等“類綠色農業”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三是對綠色農業發展階段進行劃分。通過定義綠色農業發展規模這一評價指標,借助1996-2020年綠色食品監測面積數據,引入Logistic模型,對綠色農業發展周期進行測算,測算綠色農業發展的小周期。四是著重對綠色農業機制體系中的科技創新機制、補償機制、保險機制和信用機制分別進行分析。分析過程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不能合理地解釋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也無法科學地回答數字經濟引發的新問題。現階段亟須結合數據經濟的應用實踐探究其蘊含的理論體系,對數字經濟下的經濟發展規律展開研究。基于此,本書前三章探討了數字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理論背景、數字經濟的內涵與特征,并構建了數字經濟下行為主體決策選擇和價值實現的理論邏輯。第四到五章闡述了數據要素的確權與數字產品的定價和交易機制;以及數字經濟下的資源配置機制與平臺經濟。第六到八章分別探討了數字經濟下的企業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第
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是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動態平衡與匹配、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重要條件,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本書立足于中國經濟實踐,主要對我國消費和產業“雙升級”的內部互動效應,以及“雙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機制進行研究,提煉出“雙升級”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在此基礎上,利用多來源數據和多種實證方法對理論進行驗證,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具體而言:其一,深入分析了我國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現狀,并構建指標體系測度和分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其二,從理論和實證上研究了消費和產
本研究的主要創新是在共享單車失效數據缺失的情形下,利用共享單車OD大數據,構建共享單車可用性分析和排序的分析方法,并應用于維修管理優化、故障共享單車回收調度和不可用共享單車識別等。具體的研究內容為:(1)基于BSS共享單車健康狀況的角度,解決BSS運營中因共享單車健康狀況導致用戶使用滿意度下降和維修成本高維修效率低的問題。(2)本研究開發了基于用戶租借車活動鏈、強化學習 PageRank算法、貝葉斯方法等對共享單車的可用性水平進行排序和識別,將共享單車可用性分析結論擴展到具有多狀態的相對可用性水
四十多年以來,中國在市場繁榮和經濟增長方面屢創佳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經濟體之一,而宋代中國在一千年前也獲得了類似的地位。劉光臨在這部大膽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貴的11世紀市場和人口數據,首次使用定量方法來探討中國早期市場經濟。宋代市場經濟的繁榮與明初管制體系導致的衰退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不僅使市場規模縮小,也導致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這是對中國市場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個附錄組成的龐大數據集展現了宋元明三代的經濟發展周期,本書在此基礎上探討了
.
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化是一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寫照,是一國獲得全球其他國家和經濟體認可的集中體現。自2009年我國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視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深入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的理論基礎、構建科學的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測度模型和探索在新發展階段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書在界定貨幣國際化及分析貨幣國際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了人民幣國際化歷史進程的階段性特征,
對于很多實現趕超發展的國家來說,人口與經濟的對立統一關系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挑戰。是否存在這樣一種政策框架,既能挖掘生育潛力,又能激發經濟增長動能?用什么方式能夠有效促進社會流動?社會福利體系建設與增強國家競爭力存在怎樣的關系?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進而達到豐裕社會的時候,我們該如何享受或分享生產率提高的成果?……著名經濟學蔡昉在他的這部作品中,博采眾家之長,用11篇文章深入淺出地告訴讀者,人口變局之下,“不要浪費一次危機”(應對人口危機堪稱福利國家建設的催化劑),轉折期也意味著開啟了一個